双向减震器以及减震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20139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7-30 18: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减震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双向减震器以及减震模块;双向减震器,包括主体管、活塞杆和第一弹性件:所述主体管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导向座和第二导向座;所述活塞杆滑动设置在所述主体管内,所述活塞杆的两端分别贯穿所述第一导向座和所述第二导向座;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在所述主体管内,所述活塞杆朝向所述第一导向座的一端设置有限位块,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限位块抵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连接于主体管的底部;为解决现有减震器的减震行程较短、减震效果有限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活塞杆的减震行程相比现有方案更长,有效提高减震器的减震效果,确保使用者在颠簸的路面有较好的使用体验,并且减震器的结构更加紧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减震器,具体涉及双向减震器以及减震模块


技术介绍

1、阻尼减震器是减震效果较佳的一种减震器,用来抑制弹簧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及来自路面的冲击,现有的阻尼减震器一般包括活塞杆、活塞缸,活塞杆则滑动插接于活塞缸内,在活塞杆的底端与活塞缸的内部之间容纳阻尼油,从而在减震时活塞杆在活塞缸内进行缓冲滑动。

2、但是,现有的减震器,其活塞杆底端位于活塞缸内部,减震行程较短,遇到颠簸较大的路面时,减震器的减震效果有限,进而容易给使用者造成不适颠簸感;以及,当减震器应用在独轮车上时,现有的减震器所配套的弹簧套设在减震器外部,弹簧容易附着上泥土影响其形变性能,且弹簧外置使减震器的整体空间占用更大,不利于优化独轮车的布局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具有双向减震器,以解决现有技术的减震行程较短,遇到颠簸较大的路面时,减震器的减震效果有限,进而容易给使用者造成不适颠簸感;以及弹簧外置不利于优化独轮车的布局设计的问题。

2、本专利技术其中一方案提供了一种双向减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向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管(1)、活塞杆(2)和第一弹性件(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减震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工作缸筒(4)和活塞(5),所述工作缸筒(4)设置于所述主体管(1)的底部,所述活塞(5)与所述活塞杆(2)连接,所述活塞(5)在所述工作缸筒(4)内形成有第一活塞腔室(401)和第二活塞腔室(402);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减震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储油缸筒(6),所述储油缸筒(6)设置于所述主体管(1)的底部,且所述储油缸筒(6)套接在所述工作缸筒(4)的外侧;所述第二活塞腔室(402)底部设置有若干第一通孔(404)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向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管(1)、活塞杆(2)和第一弹性件(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减震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工作缸筒(4)和活塞(5),所述工作缸筒(4)设置于所述主体管(1)的底部,所述活塞(5)与所述活塞杆(2)连接,所述活塞(5)在所述工作缸筒(4)内形成有第一活塞腔室(401)和第二活塞腔室(402);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减震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储油缸筒(6),所述储油缸筒(6)设置于所述主体管(1)的底部,且所述储油缸筒(6)套接在所述工作缸筒(4)的外侧;所述第二活塞腔室(402)底部设置有若干第一通孔(404)与所述储油缸筒(6)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向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缸筒(6)的外壁设置有第二通孔(602),所述储油缸筒(6)通过所述第二通孔(602)与所述主体管(1)连通;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2)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活塞轴(201)、第二活塞轴(202)和连接块(203),所述第一活塞轴(201)通过所述连接块(203)与所述第二活塞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维炜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丛林狼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