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定位密封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110629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7-25 00:33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定位密封圈,涉及密封圈技术领域,包括密封圈主体;密封圈主体的内部开设有中转气腔,中转气腔设置为圆环形结构,密封圈主体的内部且位于中转气腔的两侧均开设有控制气腔,控制气腔内壁的一侧开设有与外部相通的第一气孔。本技术通过在密封圈主体的内部设置中转气腔,当两个连接主体解除连接时,在密封圈主体本身弹性材质的回弹及环形复位圈的辅助回弹下,使密封圈主体形状逐渐恢复,同时使中转气腔结构存在恢复趋势,即中转气腔内部产生负压,其中一侧的阀板受负压作用打开,而另一侧的阀板受到控制气腔内部的束缚而无法动作,进而负压通过第一气孔作用于吸附口,故会使得吸附口吸附在安装主体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密封圈,具体涉及一种自定位密封圈


技术介绍

1、密封圈一般为圆环状结构,所以又被叫做o型密封圈,主要用于对一些机械零件进行密封,密封圈为了适应各种使用环境往往还需要具备回弹性强的特点,密封圈常用的弹性材料包括橡胶、聚氨酯和硅胶,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回弹性能,适合用于制作密封圈,能够在受压后折弯,松开后迅速回复原状,确保密封性能。

2、传统的密封圈为简单的圆环结构,密封效果较差,当密封磨损时,很容易产生泄漏,最后导致机械损坏,造成成本损失,现有技术中提出了一种新型密封圈(公开号为cn209705262u)的中国专利,来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该专利文献所公开的技术方案如下:密封圈端面之间通过环型凸起和环型槽连接、圆球形凸起和圆形凹槽固定连接,密封面之间通过凹凸面紧密配合连接,避免因密封圈受挤压变形而移位,整体密封性好。

3、但是,该技术中密封圈侧壁设置为光滑结构,在安装连接时需要依赖于外部的固定手段,安装过程需要依靠密封圈本身的弹力进行紧绷,并利用其摩擦力使之束缚,使用过程中,伴随温度变化、密封圈老化或使用环境等影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定位密封圈,包括密封圈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主体(1)的内部开设有中转气腔(2),所述中转气腔(2)设置为圆环形结构,所述密封圈主体(1)的内部且位于中转气腔(2)的两侧均开设有控制气腔(3),所述控制气腔(3)内壁的一侧开设有与外部相通的第一气孔(5),所述控制气腔(3)内壁的另一侧开设有与中转气腔(2)内部相通的第二气孔(6),其中一个所述控制气腔(3)内壁靠近第一气孔(5)的一侧设置有阀板(4),另一个所述控制气腔(3)内壁靠近第二气孔(6)的一侧也设置有阀板(4),所述阀板(4)一侧的部分区域与控制气腔(3)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阀板(4)设置为橡胶片,所述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定位密封圈,包括密封圈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主体(1)的内部开设有中转气腔(2),所述中转气腔(2)设置为圆环形结构,所述密封圈主体(1)的内部且位于中转气腔(2)的两侧均开设有控制气腔(3),所述控制气腔(3)内壁的一侧开设有与外部相通的第一气孔(5),所述控制气腔(3)内壁的另一侧开设有与中转气腔(2)内部相通的第二气孔(6),其中一个所述控制气腔(3)内壁靠近第一气孔(5)的一侧设置有阀板(4),另一个所述控制气腔(3)内壁靠近第二气孔(6)的一侧也设置有阀板(4),所述阀板(4)一侧的部分区域与控制气腔(3)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阀板(4)设置为橡胶片,所述密封圈主体(1)的外侧位于第一气孔(5)部位设置有吸附口(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定位密封圈,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转气腔(2)的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环形复位圈(7),所述环形复位圈(7)的外侧等距开设有多个通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乔红敏苗丽莎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浩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