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竹节式强化换热结构的换热器及换热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2092880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7-19 17: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换热器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基于竹节式强化换热结构的换热器及换热方法,其中,管内侧为冷流体,管外侧为热流体,管外侧按一定规律排布了折流板,冷热流体采用逆流布置。该换热器具有结构紧凑、换热效率高、易于生产等优点,尤其是设计的竹节管结构的应用,相较于常见的波节管、槽管等异型管结构,很好的提高了流体的扰动程度,提高了换热效率,并且便于加工,在实际加工应用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上述换热器结构紧凑、换热效率高、易于生产,为解决航空飞机余热回收利用问题和提高列管式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提供了新的思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换热器,涉及一种基于竹节式强化换热结构的换热器及换热方法


技术介绍

1、近年来,换热器在化工、航空、石油和动力等工业领域广泛应用,如在炼油厂中,换热器的投资占总投资的40%左右,海水淡化的整个处理过程几乎全部由换热器完成,故其性能将直接影响相关工业领域的生产效益。故如何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管式换热器的强化通常有管外侧强化以及管内强化。其中,异型管指工程上除了圆管以外的其他截面形状的管道的总称,包括工程上广泛应用的波节管、缩放管和螺旋槽管等,但这些结构在拥有提高换热性能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波纹管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物理磨损和化学腐蚀的影响,需要及时处理和更换,同时波纹管由于材料成本高,生产工艺复杂,因此价格较高,可能增加整个管路系统的成本,并且其安装和维护都需要专业人士;而缩放管在轧制过程中将产生壁厚减薄效应,不利于传热管的长期使用。而且缩放管在壳程的设计有缺陷,靠近外围的管束传热负荷大,靠近中心的管束传热负荷小。竹节管结构相对于前文所提的换热管在生产制造上有很大的优势,但目前对于竹节管热质传递及流动特性方面研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的竹节式强化换热结构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器头部、换热器腰部和换热器尾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竹节式强化换热结构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腰部成型在腰部外壳的内部,沿竹节管的轴向方向,腰部外壳间隔一定距离分别设置热流体入口、热流体出口,所述不同竹节管之间的间隙以及竹节管与所述腰部外壳之间的间隙是热流体流道,所述竹节管管内是冷流体流道,沿竹节管的径向向方向,所述冷流体入口(1)、冷流体出口(2)、热流体入口和热流体出口依次交错60°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竹节式强化换热结构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固定柱,所述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的竹节式强化换热结构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器头部、换热器腰部和换热器尾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竹节式强化换热结构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腰部成型在腰部外壳的内部,沿竹节管的轴向方向,腰部外壳间隔一定距离分别设置热流体入口、热流体出口,所述不同竹节管之间的间隙以及竹节管与所述腰部外壳之间的间隙是热流体流道,所述竹节管管内是冷流体流道,沿竹节管的径向向方向,所述冷流体入口(1)、冷流体出口(2)、热流体入口和热流体出口依次交错60°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竹节式强化换热结构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固定柱,所述换热器头部成型为筒形状,包括底面以及侧面,所述第一固定柱设置在换热器头部的内部的底面中央,第一入口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永臣梁义强刘瑜严晗孙明瑞闫广涵张晓凯华福裕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