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动力传递齿轮箱装置和电驱动车轴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动力传递齿轮箱装置和电驱动车轴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206805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7-19 16: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动力传递齿轮箱装置和电驱动车轴,动力传递齿轮箱装置包括具有转子轴以及固定至转子轴的输入齿轮的马达。输入齿轮是第一齿轮组的一部分,该第一齿轮组包括设置在具有两个输出轴的差速器组件的第一轴向侧的第一齿轮。具有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的第二齿轮组设置在差速器组件的相反的轴向侧。相对于输出轴径向偏移的第一副轴包括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相对于第一副轴偏移的第二副轴包括第三齿轮和与差速器齿轮啮合接合的第四齿轮。第一副轴横跨差速器齿轮的宽度,并且不接触差速器齿轮。第一齿轮组和第二齿轮组位于差速器组件相反侧减小了齿轮箱的轴向范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机动车辆的电驱动车轴。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紧凑布置的双副轴动力传动装置,其为同轴或偏置电驱动车轴提供高的减速齿轮比。


技术介绍

1、本部分提供了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该背景信息不一定是现有技术。

2、鉴于大多数机动车辆oem最近致力于开发电动车辆(ev)、特别是需要提高性能的车辆,大量的工程活动已经涉及提供用于以紧凑的布置向驱动轮提供高的效率和增加的动力输出的传动系统布置。为了实现增加的动力输出,一种解决方案是在数值上增加电动马达与驱动轮之间的总齿轮比,从而降低马达输出速度并增加在车轮处测量的马达输出扭矩。将总齿轮比增加为大于10.0:1通常会产生下述构思:齿轮装置需要大直径的齿轮,或者利用多轴线副轴装置来提供阶梯的比以实现期望的比,这些装置通常以增加电驱动车轴的轴向长度的方式布置。随着通过齿轮系传递的动力增加,必须考虑齿轮齿应力,从而限制了对齿轮尺寸的优化。虽然这些解决方案可以实现所需的增加的总齿轮比,但是这些布置经常超过允许的封装环境,从而干扰车辆子车架、电池外壳和其他车辆部件。

3、在于2007年7月17日授权的美国专利7,244,210b2中描述了电驱动车轴的示例。在该专利中,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描述了一种动力传递齿轮装置,其中,马达扭矩受到第一级减速、第二级减速和利用内环形齿轮的第三级减速,其中,在第三级中可以实现大的减速齿轮比(约4:1至6:1)。尽管这种布置实现了高的减速比,但是第一减速齿轮组和第二减速齿轮组在输入齿轮与环形齿轮之间的轴向空间中的定位导致了更长的轴向封装长度。换句话说,需要在输入齿轮与环形齿轮/差速器之间提供增加的轴向空间,以适应第一副轴安置和第二副轴安置。为了试图使齿轮装置距马达的中心线的径向尺寸范围最小化,提出了一种内环形齿轮。制造这种内环形齿轮可能是复杂且昂贵的。

4、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齿轮系布置,其在径向上和轴向上使可用空间最大化,并且使提供大于10:1的总齿轮比的能力最大化,同时提供从源到车辆的车轮的高效的动力传递。


技术实现思路

1、本部分提供了与本公开的教示中体现的专利技术构思相关联的许多方面的总体概述,并且不意在被认为是其全部保护范围或其所有特征和优点的完整列举。

2、本公开的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动力传递齿轮装置,其中,动力流从输入齿轮进入第一减速齿轮组、到达第二齿轮组、到达第三齿轮组、到达差速器齿轮、并且通过差速器壳体和差速器齿轮组,从而在第一输出轴与第二输出轴之间分配动力,其中,差速器齿轮定位在第一齿轮组与第二齿轮组之间。

3、本公开的相关方面在于提供一种双副轴装置,其中,第一齿轮组定位在差速器壳体的第一侧,并且第二齿轮组定位在差速器壳体的处于与输入齿轮相反的一侧的第二侧。

4、本公开的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动力传递齿轮装置,其中,第一副轴无接触地横跨差速器齿面的宽度,将差速器壳体和差速器齿轮的至少一部分定位在第一齿轮组与第二齿轮组之间的空间中。

5、本公开的一方面在于,当与齿轮组仅定位在差速器齿轮的一侧的布置相比时,所描述的动力传递齿轮装置提供了减小的轴向长度。

6、本公开的相关方面在于提供一种动力传递齿轮装置,该动力传递齿轮装置在输入齿轮的中心线与差速器锥齿轮的中心线之间提供了减小的轴向长度,使得在输入齿轮位置相同的情况下能够将差速器锥齿轮的中心定位得更靠近车辆的中心线。

7、本公开的相关方面在于,其中,利用差速器锥齿轮将动力分配给车辆的左右车轮。

8、本公开的相关方面在于提供一种齿轮装置,其提供高的减速齿轮比,同时实现高的扭矩传递效率。

9、本公开的相关方面在于,其中,动力传递齿轮装置具有包括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的第一副轴。

10、本公开的相关方面在于,其中,动力传递齿轮装置具有包括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的第二副轴。

11、本公开的一方面在于,输入齿轮设置在第一轴线上,第一副轴定位在平行于第一轴线但相对于第一轴线径向移位的第二轴线上,第二副轴定位成平行于输入齿轮和第一副轴并相对于第一轴线径向移位,并且差速器齿轮定位在输入齿轮的同一第一轴线上以形成同轴的动力传递齿轮装置。

12、本公开的相关方面在于,第二副轴可以从第一轴线径向移位与第一副轴不同的距离。

13、本公开的一方面在于,输入齿轮设置在第一轴线上,第一副轴定位在平行于第一轴线但相对于第一轴线径向移位的第二轴线上,第二副轴定位成平行于输入齿轮和第一副轴并相对于第二轴线径向移位,并且差速器齿轮定位在第四轴线上以形成偏置的动力传递齿轮装置。

14、本公开的相关方面在于,第一轴线上的输入齿轮可以定位在围绕第一副轴的第二轴线的任何径向位置,以形成相对于输出轴在第四轴线上的偏移布置。

15、本公开的相关方面在于提供一种齿轮装置,其中,第一副轴轴部分定位成在径向上尽可能靠近差速器齿轮的外部范围,以减少齿轮装置所占据的径向封装空间。

16、本公开的相关方面在于提供一种齿轮装置,其中,第二副轴定位成在径向上尽可能靠近差速器齿轮和第一减速齿轮的外部范围,以减少所利用的封装空间。

17、本公开的相关方面在于,动力传递齿轮装置动力源和输入齿轮由电动马达的转子轴直接或间接地提供。

18、本公开的相关方面在于,动力传递齿轮装置动力源来自动力产生装置,而不是来自电动马达。

19、本公开的相关方面在于,如果需要,可以利用除了所描述的两个副轴之外的附加副轴来获得更高的比,这些附加副轴定位在第一副轴与差速器齿轮之间的动力流中。

20、本公开的相关方面在于,齿轮系的齿形可以是螺旋的或直齿的。

21、本专利技术的这些特征和优点以及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结合以下详细描述和附图考虑时变得更容易理解。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动力传递齿轮箱装置,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齿轮箱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副轴横跨所述差速器齿轮的齿面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传递齿轮箱装置,其中,所述差速器组件包括差速器壳体,其中,所述差速器壳体和所述差速器齿轮的至少一部分定位在限定于所述第一齿轮组与所述第二齿轮组之间的空间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齿轮箱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齿轮组和所述第二齿轮组位于所述差速器组件的相反的轴向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传递齿轮箱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齿轮组包括与固定至所述动力源的输出轴的输入齿轮啮合的第一齿轮,并且所述第二齿轮组包括与所述第一齿轮在所述差速器组件的相反侧轴向隔开的第二齿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传递齿轮箱装置,其中,所述差速器组件的锥齿轮的中心线在轴向上设置在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之间,使得所述第二齿轮不设置在所述差速器组件与所述第一齿轮之间,并且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锥齿轮的轴向间距减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齿轮箱装置,其中,输入轴和输出轴同轴,并且所述差速器组件以及所述动力源的转子轴定位在共用轴线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齿轮箱装置,其中,输入轴和输出轴径向偏移。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齿轮箱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副轴相对于输入轴径向偏移并且包括通过中央轴部分连接的所述第一齿轮组的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组的第二齿轮,其中,所述第一齿轮与固定至输入轴的输入齿轮啮合接合,其中,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组的第三齿轮啮合接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力传递齿轮箱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副轴包括所述第二齿轮组的所述第三齿轮和所述第三齿轮组的第四齿轮,其中,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差速器齿轮啮合接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动力传递齿轮箱装置,其中,所述第二齿轮和所述第三齿轮轴向对准并且具有相同的齿面宽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动力传递齿轮箱装置,其中,所述第二齿轮在所述第一齿轮的外径范围内,并且所述第四齿轮在所述第三齿轮的外径范围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齿轮箱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副轴不接触所述差速器组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齿轮箱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副轴相对于所述第一副轴和输出轴径向偏移。

15.一种电驱动车轴,包括: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驱动车轴,其中,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由所述差速器组件驱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驱动车轴,其中,所述转子轴和所述输入齿轮与所述输出轴同轴。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驱动车轴,其中,所述转子轴和所述输入齿轮相对于所述输出轴径向偏移。

1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驱动车轴,其中,所述第一齿轮组包括所述输入齿轮和第一齿轮,所述第二齿轮组包括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并且所述第三齿轮组包括第四齿轮和所述差速器齿轮。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驱动车轴,其中,所述第一副轴包括相对于中央轴部分固定的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并且所述第二副轴包括相对于彼此固定的所述第三齿轮和所述第四齿轮。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驱动车轴,其中,所述第一副轴和所述第二副轴相对于彼此并且相对于所述输出轴径向偏移。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驱动车轴,其中,所述第一副轴不接触所述差速器组件,其中,所述差速器齿轮在轴向上设置在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之间。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传递齿轮箱装置,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齿轮箱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副轴横跨所述差速器齿轮的齿面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传递齿轮箱装置,其中,所述差速器组件包括差速器壳体,其中,所述差速器壳体和所述差速器齿轮的至少一部分定位在限定于所述第一齿轮组与所述第二齿轮组之间的空间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齿轮箱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齿轮组和所述第二齿轮组位于所述差速器组件的相反的轴向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传递齿轮箱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齿轮组包括与固定至所述动力源的输出轴的输入齿轮啮合的第一齿轮,并且所述第二齿轮组包括与所述第一齿轮在所述差速器组件的相反侧轴向隔开的第二齿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传递齿轮箱装置,其中,所述差速器组件的锥齿轮的中心线在轴向上设置在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之间,使得所述第二齿轮不设置在所述差速器组件与所述第一齿轮之间,并且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锥齿轮的轴向间距减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齿轮箱装置,其中,输入轴和输出轴同轴,并且所述差速器组件以及所述动力源的转子轴定位在共用轴线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齿轮箱装置,其中,输入轴和输出轴径向偏移。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齿轮箱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副轴相对于输入轴径向偏移并且包括通过中央轴部分连接的所述第一齿轮组的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组的第二齿轮,其中,所述第一齿轮与固定至输入轴的输入齿轮啮合接合,其中,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组的第三齿轮啮合接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力传递齿轮箱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副轴包括所述第二齿轮组的所述第三齿轮和所述第三齿轮组的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道格拉斯·布雷德利大卫·文森道格拉斯·博托
申请(专利权)人:麦格纳动力系美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