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南京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生态化养殖螃蟹技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020 阅读:2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生态化养殖螃蟹技术,沿水流方向,采用围网养蟹和围拦养草交替间隔的方式;且每年都将上一年养蟹的区域替换为养草,将上一年养草的区域替换为养蟹。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生态化养殖螃蟹技术,采用围网的蟹和水草间养技术,实现了物质的高效循环,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提高水体水质,即经济又环保,是一种高效绿色养殖技术,值得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态养殖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生态化养殖螃蟹技术。技术背景近年来,网围养殖的无序和过度发展,以及网围养殖品种的调整,加速了对水生植 物及其根系的选择性破坏,导致了水体逐渐富营养化和湖泊的沼泽化。湖泊养蟹对水草 资源特别是对沉水植物根系有极大的破坏性,在养蟹1~2年的网围区内水生植物2~3 年不易恢复,湖泊自我修复能力较弱。东太湖是太湖东南隅的一个浅水湖湾,渔业资源 丰富,1996年前主要以养殖草鳊鱼为主,后逐渐过渡到以养殖河蟹为主。大面积围养 导致人工饲料的大量投入,湖泊中残饵和鱼蟹排泄物剧增,严重影响了水质。目前东太 湖无序和大规模的圈围,使沿湖农民很难到湖中捞割水草而移出营养盐,网围而非养殖 区内水草自生自灭,湖泊中水草死亡腐烂有机沉积物逐年增加,加速了东太湖的沼泽化。 因此保护东太湖以及我国其它湖泊河流的优良水质,控制围养规模,加强优质水生高等 植物的保护和人工扩大其分布面积,缓冲调节业已部分恶化的水质已刻不容缓。伊乐藻为雌雄异株植物。20世纪80年代初由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从日本 引进。因其速生高产和营养丰富及渔业适口性好而广受欢迎。能忍受(TC甚至冰点以下 的寒冷。伊乐藻在5 6月生长高峰期,生物量可达5~8kg/m2。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生态化养殖螃蟹的技术,以克服目前围网养 蟹对环境的破坏,在提高经济效率的同时提高水环境质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生态化养殖螃蟹技术,沿水流方向,采用围网养蟹和围拦养草交替间隔的方式; 且每年都将上一年养蟹的区域替换为养草,将上一年养草的区域替换为养蟹。即沿水流方向,将水域划分成若干区域,第一年可采用围网养蟹-围网养草-围网养蟹-围网养 草……的方案,第二年在同一水域和围网范围内,采用围网养草-围网养蟹-围网养草-围网养蟹……的方案。其中,围网养蟹的区域和围网养草的区域面积相同。其中,围网养蟹的总面积占整个养殖水域的40-45%,围网养草的总面积占整个养 殖水域的40-45%,其余的区域为工作区域,用于行船、打捞水草和过水等,也能生长 大量水草。其中,所述的草为伊乐藻。其种植方法为由于伊乐藻为无性繁殖,因此每年3-4月扦插伊乐藻,每平方水域平均扦枝伊乐藻200-500g。在湖泊养殖中, 一般网围养殖河蟹面积为6667—13334km2 (10—20亩),网围一般 根据水流方向设置为为长方形,常规以主水流方向为网围的长边,若以66671112水域面 积算,网围边长一般为80—120m。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围网养蟹区域,产生的大量排泄物和多余营养物,顺着 水流进入围网养草区域,供水生植物吸收生长,同时,水生植物刈割下来可投入养蟹区 域作为螃蟹的饲料,且在生长期间对伊乐藻的合理刈割有利于其快速生长,也可极大提 高伊乐藻的生产量。通过这种方式可实现物质的高效循环,从而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 提高水体水质。到了第二年,将养蟹区域和养草区域替换,原养蟹区域内沉积在底部淤 泥中的营养物和排泄物可被水草吸收供其生长,换句话说,水草可进一步除掉深层污染 物。同时,伊乐藻与常规认为的优质水生植物轮叶黑藻和苦草相比,具有较高的粗蛋白 含量等,见表l,因此易为河蟹等所利用。表1为伊乐藻与其它主要水生植被成分比较<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4</column></row><table>本专利技术以伊乐藻为水生植物的最佳选择。主要因为其在去除水体中有机物和转化利 用营养物质方面优势明显,且伊乐藻的扦插繁殖易成活和形成高的生物量,也是养殖螃 蟹爱吃的饲料之一。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生态化养殖螃蟹技术,采用围网的蟹和水草间养技术,实现了 物质的高效循环,特别是减少了区域污染物的总产生量,提高了水体水质,即经济又环 保,是一种高效绿色养殖技术,值得推广。 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蟹草间养的示意图。图2为几种初始氮浓度下伊乐藻对总氮的净化速率。其中1、 2、 3、 4、 5的初始氮 浓度分别为0.917mg/l、 1.220 mg/l、 2.144 mg/l、 2.870 mg/l、 3.426 mg/l。图3为几种初始磷浓度下伊乐藻对总磷的净化速率。其中l、 2、 3、 4、 5的初始磷浓度分别为0.189 mg/l、 0.129 mg/l、 0.067 mg/l、 0.041 mg/l、 0.07mg/l。图4为伊乐藻对不同氮磷含量去除率的比较。其中1为TN, 2为NH4+-N, 3为 TP, 4为PO43,。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2000年,在东太湖养殖基地用聚氯乙烯网圈围水面6000m2,沿水流方向,围网划 分8个6001112的区域(长100m,宽60m), 8块区域沿水流方向依次分别用于围网养蟹 -围网养草-围网养蟹-围网养草-围网养蟹-围网养草-围网养蟹-围网养草。试验网围水域放养河蟹幼蟹种300只/600m2。 4月10日至5月10日共扦插水生植物3000kg,每平方 水域平均扦枝伊乐藻500g。 30日后观察,测定扦插水域植物株高,伊乐藻为45 60cm, 伊乐藻覆盖度为50%以上。当年每水域投饲料为伊乐藻、轮叶黑藻、金鱼藻等800kg, 投喂玉米、小麦75kg,螺蛳270kg,鲜鱼、冻鱼150kg。 ll月开始捕捞,12月底结束。 河蟹起捕率为55%,平均个体重190克,单网箱产量30kg,渔业收入1980元。2001年,在上述同样的水域内,沿水流方向依次分别用于围网养草-围网养蟹-围网 养草-围网养蟹-围网养草-围网养蟹-围网养草-围网养蟹。实验方法与2000年相同。试验水样放养河蟹种苗330只/600m2,试验操作相似。投喂饲料增加10%。当年河 蟹起捕率为52%,平均个体重175克,单网箱产量30.3kg,渔业收入1660元。可见, 网围养殖密度以300只/6001112为易。从养殖区2年水质比较看,相同点位水质监测表明,通过2年养殖后水质没有恶化, 相反其水质平均有一定好转,结果见表2。表2养殖区域2年内水质监测比较<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5</column></row><table>实施例2:伊乐藻、轮叶黑藻净化能力的比较在体积1 mxlmxl m的两个水泥池中注入地下水,扦插伊乐藻、轮叶黑藻各2500g。 植物存活后注入池塘污水,保持水深在0.5m。实验设平行对照组。实验持续5天,期 间气温在25 28'C,水温为22 25r。实验结果见表3。实验结果表明,伊乐藻、轮叶黑藻对渔业污水中氮、磷的去除率,经t检验两者没 有显著差异,可见同属水鳖科的伊乐藻、轮叶黑藻具有相似的净化功效。由于伊乐藻具 有比轮叶黑藻更高的单位面积生产量,因此在环境适宜时,能更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营养物质。_表3伊乐藻、轮叶黑藻对渔业污水氮、磷的去除率__伊乐藻(£7odeaAtota//z7)_<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6</column>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生态化养殖螃蟹技术,其特征在于沿水流方向,采用围网养蟹和围网养草交替间隔的方式;且每年都将上一年养蟹的区域替换为养草,将上一年养草的区域替换为养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生态化养殖螃蟹技术,其特征在于沿水流方向,采用围网养蟹和围网养草交替间隔的方式;且每年都将上一年养蟹的区域替换为养草,将上一年养草的区域替换为养蟹。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化养殖螃蟹技术,其特征在于围网养蟹的区域和围 网养草的区域面积相同。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化养殖螃蟹技术,其特征在于围网养蟹的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孝鸿陈开宁胡耀辉杨柳燕王晓蓉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4[中国|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