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融合外泌体及其应用制造技术_技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烟台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融合外泌体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00401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7-12 12: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融合外泌体及其应用,涉及生物材料领域。所述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融合外泌体包括融合的外泌体和包载于外泌体中的药物。融合的外泌体来源于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外泌体和人恶性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外泌体。所述药物为一种口服的DNA烷化剂替莫唑胺。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结合两种外泌体的特点,制备得到一种融合外泌体,利用两种外泌体的各自优点,充分发挥融合外泌体作为纳米药物递送载体的优势,具有良好的肿瘤靶向性、生物相容性和血脑屏障穿透性,表现出对肿瘤更高的抑制效果,实现了药物的靶向递送和在肿瘤细胞中强大的蓄积能力,进一步增强对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材料,具体为一种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融合外泌体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1、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作为成人中最常见的侵袭性恶性脑肿瘤,对神经肿瘤学领域构成了严峻挑战。该肿瘤以其迅速的增殖速度、对周围脑组织的弥漫性浸润、对传统疗法的抗性以及不良的预后而著称。尽管在神经影像学、外科技术、化疗和放疗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gbm患者的中位生存率仍然较低,属于五年生存率最低的肿瘤之一,中位生存期仅为15个月,这给医疗卫生系统带来了沉重负担。由于胶质母细胞瘤的高度侵袭性和复杂的分子特性,这些肿瘤往往对治疗表现出较高的抵抗性,导致预后普遍不佳,且复发难以避免。因此,gbm患者对新型治疗策略的需求迫在眉睫。

2、随着纳米技术的持续进步,该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已得到广泛开发,并在生物医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例如,许多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nps)已被研究作为药物递送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s,dds),在诊断、治疗或诊疗一体化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在制备过程中,表面修饰识别分子的连接效率较低,且因其连接不稳定可能在体内循环过程中脱落,甚至可能对gbm患者产生严重的副作用。这就要求药物递送系统的载体必须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因此,相比之下,具有特异性抗原的同源天然修饰更具吸引力。

3、外泌体是一种直径在30nm至150nm之间的脂质双分子层结构,来源于内泌体,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呈杯状或球状,其内部含有多种生物分子,如蛋白质、dna、rna和代谢物。作为一种新型纳米药物递送载体,外泌体已经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在药物递送领域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然而,在应用外泌体时,通常需要对其进行修饰或调节界面,这一过程往往复杂且繁琐,面临着连接效率不佳和连接不稳定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利用自身细胞外泌体的某些特性来代替外源性修饰,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潜在副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致力于提供一种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融合外泌体及其应用。该疗法采用融合外泌体作为药物载体,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更高效、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具体来说,本专利技术融合外泌体结合了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raw264.7和人恶性胶质母细胞瘤细胞u87mg来源的外泌体(分别称为raw264.7-exos和u87mg-exos)。这些外泌体用于负载疗胶质母细胞瘤的dna烷化剂——替莫唑胺。通过融合外泌体的独特性质,该药物可以逃避免疫系统的清除,实现靶向性地将药物精确输送到病变部位,从而有效抑制癌细胞的增殖,为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提供新的希望。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融合外泌体,包括融合外泌体,所述的融合外泌体为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外泌体raw264.7-exos和人恶性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外泌体两种外泌体u87mg-exos融合所得。

3、优选的,所述raw264.7-exos来自于培养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aw264.7的无血清上清培养基,所述的u87mg-exos来自于培养人恶性胶质母细胞瘤细胞u87mg的无血清上清培养基。

4、优选的,所述融合外泌体所负载的药物为替莫唑胺。

5、优选的,所述raw264.7细胞和u87细胞生长密度达到80%时,清除旧培养基,用含1%青霉素-链霉素的dmem高糖培养基培养raw264.7和u87细胞,培养48小时,收集的上清培养基。

6、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所述的融合外泌体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7、a、提取并纯化外泌体;

8、b、bca法测定所得外泌体的蛋白浓度;

9、c、将两种外泌体等量混合均匀进行超声,通过脂质体挤出器挤出制备融合外泌体;

10、d、将融合外泌体与替莫唑胺混合,置于冰上避光超声处理,孵育1小时后提纯,制备所述载药的融合外泌体。

11、优选的,所述脂质体挤出器所用的聚碳酸酯滤膜依次为100nm、50nm,挤压次数为10次。

12、优选的,所述融合外泌体和替莫唑胺的质量比为10:1。

13、优选的,所述提纯的方式为通过差速离心法去除未被包裹的药物。

14、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所述的融合外泌体的应用,用于胶质母细胞瘤治疗或用于胶质母细胞瘤治疗药物的制备。

15、本专利技术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6、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融合外泌体及其应用,鉴于外泌体与脂质体结构的相似性,构建了一个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融合外泌体体系。此体系融合了从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raw264.7和人恶性胶质母细胞瘤细胞u87mg提取的外泌体,结合两者的特性和优点。融合后的外泌体负载了替莫唑胺(tmz),旨在更有效地治疗胶质母细胞瘤。

17、具体来说,u87mg来源的外泌体具有归巢于胶质母细胞的能力,使融合外泌体体系具有靶向性,从而增加替莫唑胺在肿瘤区域的浓度。而raw264.7来源的外泌体则主要负责逃避免疫系统的清除,提高了融合外泌体体系的生物相容性。这两种外泌体的相互作用和优势互补,有效地提升了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效果。

18、实验结果表明,本专利技术的融合外泌体具有良好的肿瘤抑制功能和脑靶向性,能有效延长裸鼠的生存期并维持其体重。同时,该融合外泌体在保持药效的同时,还具有低毒性的特点,确保了用药的安全性。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融合外泌体不仅能将小分子化学药物有效地负载至融合外泌体内,而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脑靶向性,为胶质母细胞瘤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向,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融合外泌体,其特征在于,包括融合外泌体,所述的融合外泌体为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外泌体RAW264.7-exos和人恶性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外泌体两种外泌体U87MG-exos融合所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融合外泌体,其特征在于,所述RAW264.7-exos来自于培养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AW264.7的无血清上清培养基;所述的U87MG-exos来自于培养人恶性胶质母细胞瘤细胞U87MG的无血清上清培养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融合外泌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外泌体所负载的药物为替莫唑胺。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融合外泌体,其特征在于,所述RAW264.7细胞和U87细胞生长密度达到80%时,清除旧培养基,用含1%青霉素-链霉素的DMEM高糖培养基培养RAW264.7和U87细胞,培养48小时,收集的上清培养基。

5.一种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融合外泌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p>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融合外泌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脂质体挤出器所用的聚碳酸酯滤膜依次为100nm、50nm,挤压次数为10次。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融合外泌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外泌体和替莫唑胺的质量比为10:1。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融合外泌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提纯的方式为通过差速离心法去除未被包裹的药物。

9.一种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融合外泌体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用于胶质母细胞瘤治疗或用于胶质母细胞瘤治疗药物的制备。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融合外泌体,其特征在于,包括融合外泌体,所述的融合外泌体为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外泌体raw264.7-exos和人恶性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外泌体两种外泌体u87mg-exos融合所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融合外泌体,其特征在于,所述raw264.7-exos来自于培养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aw264.7的无血清上清培养基;所述的u87mg-exos来自于培养人恶性胶质母细胞瘤细胞u87mg的无血清上清培养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融合外泌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外泌体所负载的药物为替莫唑胺。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融合外泌体,其特征在于,所述raw264.7细胞和u87细胞生长密度达到80%时,清除旧培养基,用含1%青霉素-链霉素的dmem高糖培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大全刘中信张丹丹刘英超郭春静孔明
申请(专利权)人:烟台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