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臭氧消除催化剂制备装置及其制备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97367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7-10 16: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臭氧催化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臭氧消除催化剂制备装置及其制备方法,其中,一种臭氧消除催化剂制备装置,包括浸泡桶、设于浸泡桶上的进气管、喷砂管、金属复合物溶液调节管、进料口和出料口、砂料收集机构、扇形漏斗状内芯存放件、往复振动机构、砂料回收机构以及可调式过滤机构;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内芯的浸泡过程中,可多次通过喷射砂料对其表面进行塑性,并且在塑性过程中,通过往复式振动机构使得内芯能够均匀的与砂料进行接触和碰撞,可对内芯表面包裹的金属层进行多次塑性,使得蜂窝状陶瓷内芯上所有通道的金属包裹层上形成如丘壑、凹坑等形状不一的塑性结构,从而有效的增加了最终成型的催化剂外表的接触面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臭氧催化,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臭氧消除催化剂制备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1、臭氧催化氧化技术是一种高效的废水深度处理技术,是近年来污水处理领域内的应用热点。与臭氧作为单独氧化剂相比,臭氧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形成的羟基自由基。与有机物的反应速率更高、氧化性更强,几乎可以氧化所有的有机物。催化剂可以催化臭氧将水中有机物直接氧化为co2和h2o,或者将大分子有机物氧化分解成小分子,使其更容易被降解。

2、臭氧催化剂根据不同形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均相催化剂,主要利用溶液中金属(离子)的催化作用,另一类是非均相催化剂,主要利用固态金属、金属氧化物或负载在载体上的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的催化作用。

3、常见的臭氧催化剂会采用陶瓷小球为内芯,以包裹铝合金复合物烧结以进行使用,因为小球堆叠时产生的缝隙,具备良好的通过性,但小球表面积小,具备良好通过性的同时,吸附分解臭氧的能力会将会降低,所以现有采用具有孔隙的蜂窝状陶瓷球作为内芯,可进一步的增加臭氧接触表面积,但是目前常见的生产设备在生产时,将陶瓷球置于铝合金复合物溶液中进行浸泡后,最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臭氧消除催化剂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浸泡桶(1)、设于浸泡桶(1)上的进气管(101)、喷砂管(102)、金属复合物溶液调节管(103)、进料口(104)和出料口(105)、设于浸泡桶(1)中轴线上的砂料收集机构(2)、连接在砂料收集机构(2)上且与其内部相连通的扇形漏斗状内芯存放件(3)、设于砂料收集机构(2)上的往复振动机构(4)、连接在砂料收集机构(2)与浸泡桶(1)之间的砂料回收机构(5)以及连接在往复振动机构(4)与扇形漏斗状内芯存放件(3)之间的可调式过滤机构(6),进气管(101)和喷砂管(102)均设置在浸泡桶(1)的上部,进料口(104)和出料口(105)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臭氧消除催化剂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浸泡桶(1)、设于浸泡桶(1)上的进气管(101)、喷砂管(102)、金属复合物溶液调节管(103)、进料口(104)和出料口(105)、设于浸泡桶(1)中轴线上的砂料收集机构(2)、连接在砂料收集机构(2)上且与其内部相连通的扇形漏斗状内芯存放件(3)、设于砂料收集机构(2)上的往复振动机构(4)、连接在砂料收集机构(2)与浸泡桶(1)之间的砂料回收机构(5)以及连接在往复振动机构(4)与扇形漏斗状内芯存放件(3)之间的可调式过滤机构(6),进气管(101)和喷砂管(102)均设置在浸泡桶(1)的上部,进料口(104)和出料口(105)对称设于浸泡桶(1)的两侧,金属复合物溶液调节管(103)连接在浸泡桶(1)的下部,用于调节浸泡桶(1)内的金属复合物溶液的液面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臭氧消除催化剂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形漏斗状内芯存放件(3)的扩口端与浸泡桶(1)的内壁接触,扇形漏斗状内芯存放件(3)的缩口端与中空式砂料收集桶(201)的内部空间相连通,所述扇形漏斗状内芯存放件(3)侧壁靠近扩口端的位置处设有第一筛网(301),第一筛网(301)的孔径小于砂料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臭氧消除催化剂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往复驱动组件包括动力组件、与动力组件输出端连接的传动组件以及连接在传动组件输出端的往复调节组件,往复调节组件用于调节弹性伸缩式振动组件的弹性势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臭氧消除催化剂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组件包括连接在中空式砂料收集桶(201)外壁上的集成式电机(402),集成式电机(402)的输出轴穿过中空式砂料收集桶(201)并于传动组件的输入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臭氧消除催化剂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中空式砂料收集桶(201)内壁上的渐变式支撑座(401)、设于渐变式支撑座(401)内部的第一腔室(4010)、活动连接在第一腔室(4010)内壁上的活动式支撑座(4011)和蜗杆(403)以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秋实陈菲菲武泽鹏汪琴元雨键
申请(专利权)人:淮北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