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体外细胞共培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97303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7-10 16: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体外细胞共培养装置,涉及生物技术技术领域,包括培养皿主体,所述培养皿主体的内部活动安装有种植组件,所述培养皿主体的顶部活动安装有密封盖,所述培养皿主体和密封盖密封连接,所述培养皿主体的底部活动安装有防护组件,所述防护组件位于培养皿主体的外侧设置。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位于培养皿主体内的种植组件可沿培养皿主体进行拆卸并通过种植组件分设为多个部分,从而可通过将细胞种植在种植组件上后卡设于培养皿主体的内部对多种细胞进行共培养,并方便对单独部分的种植组件进行取下,通过操作种植组件可对培养皿主体内分隔为不同大小的区域,以调节每个培养细胞相应的区域大小以控制培养比例,提高便捷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技术,具体涉及一种体外细胞共培养装置


技术介绍

1、采用工程学、化学等方法干预神经细胞、骨细胞、皮肤细胞的生长与分化,是组织工程领域、神经工程领域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方向,为了研究不同细胞间相互作用,实验人员需要不同细胞进行共培养实验,细胞共培养技术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细胞共同培养于同一环境中,由于其具有更好地反映体内环境的优点,所以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细胞研究中,目前,细胞共培养体系主要通过两种方法建立:直接共培养体系和间接共培养体系。

2、现有的体外细胞共培养装置,一般采用过滤膜作为隔板将培养皿上下分隔或分隔为多个腔实现共培养,或采用利用半透膜分隔为多个腔体的培养皿进行共培养时,但大多无法调节每个培养细胞相应的区域大小以控制细胞之间的培养比例,同时取出培养的细胞显得十分不便,且对于培养皿的密封采用胶带密封等方式不够方便,培养皿放置在桌面上时或者放置在工作台上时,不稳定容易从工作台上滑落,培养皿的材质较弱,对于培养皿的防护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体外细胞共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培养皿主体(1),所述培养皿主体(1)的内部活动安装有种植组件(2),所述培养皿主体(1)的顶部活动安装有密封盖(3),所述培养皿主体(1)和密封盖(3)密封连接,所述培养皿主体(1)的底部活动安装有防护组件(4),所述防护组件(4)位于培养皿主体(1)的外侧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体外细胞共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皿主体(1)包括有呈顶部开口的本体(11),所述本体(1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与本体(11)同圆心设置的定位柱(12),所述本体(11)的内侧开设有内限位槽(13),所述定位柱(12)的外侧开设有与内限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体外细胞共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培养皿主体(1),所述培养皿主体(1)的内部活动安装有种植组件(2),所述培养皿主体(1)的顶部活动安装有密封盖(3),所述培养皿主体(1)和密封盖(3)密封连接,所述培养皿主体(1)的底部活动安装有防护组件(4),所述防护组件(4)位于培养皿主体(1)的外侧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体外细胞共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皿主体(1)包括有呈顶部开口的本体(11),所述本体(1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与本体(11)同圆心设置的定位柱(12),所述本体(11)的内侧开设有内限位槽(13),所述定位柱(12)的外侧开设有与内限位槽(13)对应的外限位槽(14),所述定位柱(12)的顶部开设有固定孔(15),所述本体(11)外侧的上方设置有凸沿(1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体外细胞共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组件(2)包括有卡板(21),所述卡板(21)活动卡接于内限位槽(13)和外限位槽(14)的内侧,所述卡板(21)的内部开设有安放槽(22),所述安放槽(22)贯通卡板(21)的侧面,所述卡板(21)的顶部开设有与安放槽(22)对应的开口(23),所述安放槽(22)的内部活动安装有半透膜(24),所述卡板(21)之间活动卡接有培养架(25)。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体外细胞共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盖(3)包括有顶盖(31),所述顶盖(31)活动卡接于本体(11)的外侧,所述顶盖(31)的顶部活动卡接有螺纹杆(32),所述螺纹杆(3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手轮(33),所述手轮(33)和顶盖(31)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晓斌杨开伦王彩蝶臧长江陈晖李超蔺建薇
申请(专利权)人:新疆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