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覆式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94818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包覆式枢纽器的改良结构,是将心轴的第一轴段枢设于第一包覆片,且将心轴的第二轴段枢设于第二包覆片,心轴的第二轴段具有一平直部,当第二轴段的平直部贴合于第二包覆片的平直部时,可达到枢纽器的闭锁状态,而兼具开轻关重及自动落下的功效。(*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包覆式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尤指一种适用于掀盖装置的枢 纽器,且心轴套设有两包覆片。
技术介绍
习知技术如本案申请人所拥有并公告于2007年01月01日的中国台湾专利第 M304197号转轴结构(十一),其是于轴樹牛上设置两套樹牛,当两套銜牛与轴柱 相对旋转时,使可形成摩擦扭力。但是此习知技术并未具备自动落下的功能,而有 待改良。
技术实现思路
所以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包覆式枢纽器的改良结构,是将 心轴的第一轴段枢设于第一包覆片,且将心轴的第二轴段枢设于第二包覆片,心轴 的第二轴段具有一平直部,当第二轴段的平直部贴合于第二包覆片的平直部时,可 达到枢纽器的闭锁状态,而兼具开轻关重及自动落下的功效。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包覆式枢纽器的改良结 构,包括第一包覆片,具有一开口;第二包覆片,具有一开口及平直部;一心轴,心轴的第一轴段枢设于第一包覆片,且心轴的第二轴段枢设于第二包 覆片;其中,心轴的第二轴段具有一平直部,且第二轴段的平直部贴合于第二包覆 片的平直部时,达到枢纽器的闭锁状态,第一包覆片与第二包覆片并一体成型于固 定板。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是一种包覆式枢纽器的改良 结构,包括第一包覆片,具有一开口; 第二包覆片,具有一开口及平直部;一心轴,心轴的第一轴段枢设于第一包覆片,且心轴的第二轴段枢设于第二包 覆片;其中,心轴的第二轴段具有一平直部,且第二轴段的平直部贴合于第二包覆 片的平直部时,达到枢纽器的闭锁状态,第一包覆片与第二包覆片的延伸部并设有 多个定位孔。本技术所具有的另一有益效果是第一轴段与第一包覆片可作为支撑及摩 擦的主要作用区,且第二轴段与第二包覆片可作为自动落下的主要作用区,使得第 一轴段在第一包覆片中的摩耗情形低于第二轴段在第二包覆片中的摩耗情形,进而 增加枢纽器的寿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l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2是较佳实施例的平面图3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4是较佳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立体分解图5是附图说明图1的A-A剖面图6是图1的B-B剖面图7是较佳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8是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9是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肯腿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戶/f&成的具体功能、目的, 兹列举较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在较佳实施例中,枢纽器包括第一包覆片IO、第二包覆片20及心轴30等构成;第一包覆片10具有开口 11,第二包覆片20具有开口 21及平直部22;心轴30的第一轴段31枢设于第一包覆片10,且心轴30的第二轴 段32枢设于第二包覆片20;其中,第二轴段32具有平直部33,当第二轴段32的 平直部33贴合于第二包覆片20的平直部22时,枢纽器呈闭锁状态,第一包覆片 10与第二包覆片20并一体成型于固定板40,且固定板40设有多个定位 L41;藉此,第一包覆片10与第一轴段31可达到开轻关重的功效,且第二包覆片20与第二 轴段32可达到兼具开轻关重及自动落下的功效。如图2、图3所示,第一包覆片10与第二包覆片20可具有相同的长度或具有 不相同的长度,以调整开轻关重及自动落下的效果。再者,第一轴段31与第二轴段 32之间设有沟槽34,第一包覆片10与第二包覆片20之间形成间隙13,且沟槽34 的位置对应于间隙13,使得心轴30在旋转的过程中,第二轴段32不与第一包覆片 IO接触,且第一轴段31不与第二包覆片20接触,以防止相互干涉。此外,第一轴 段31的末端设有凸缘部35,以防止第一包覆片10由第一轴段31的末端脱出,凸 缘部35与第一轴段31之间可进一步设有沟槽36。请参阅图5至图7所示,若将枢纽器实施于掀盖式电子装置(图未出示),心轴 30顺时针旋转时,因摩擦力的作用,第一轴段31将撑开第一包覆片10,且第二轴 段32将撑开第二包覆片20,而形成较低的摩1fffl力,使得掀盖式电子装置的盖体 易于开启;心轴30逆时针旋转时,因摩擦力的作用,第一包覆片10将更加闭合, 且第二包覆片20将更加闭合,而形成较高的摩擦扭力,使得掀盖式电子装置的盖体 可获得适当的支撑力,而达到开轻关重的功效。再者,心轴30逆时针旋转的过程中, 第二轴段32的平直部33将逐萍跪近于第二包覆片20的平直部22,且在第二包覆 片20的作用下,第二轴段32的平直部33将贴合于第二包覆片20的平直部22,而 达到自动落下的功效。本技术的枢纽器可减少心轴30的摩耗,进而增加枢纽器的寿命,兹予说明 如下本技术以第一轴段31与第一包覆片10作为支撑及摩擦的主要作用区,并 以第二轴段32与第二包覆片20作为自动落下的主要作用区,由于,第一轴段31 与第一包覆片10不具有平直部,所以,第一轴段31在第一包覆片10中的摩耗情形 低于第二轴段32在第二包覆片20中的摩耗情形。否则,若心轴30仅具有单一轴段, 且该单一轴段与第一、二包覆片10, 20都具有平直部,则该单一轴段与第一、二包 覆片10, 20的整段区域都成为支撑及摩擦的作用区,同时,该单一轴段与第一、二 包覆片10,20的整段区域亦成为自动落下的作用区,所以,该单一轴段的平直部的 摩耗情形较为严重。请参阅图8至图9所示,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包覆片10a与第二包覆片20a 是独立组件,且第一包覆片10a的延伸部15设有多个定位孔16,第二包覆片20a的延伸部25并设有多个定位孔26;其中,第一包覆片10a与第二包覆片20a之间 形成间隙13,使得心轴30的沟槽34对应于间隙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包覆式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枢纽器包括: 第一包覆片,具有一开口; 第二包覆片,具有一开口及平直部; 一心轴,心轴的第一轴段枢设于第一包覆片,且心轴的第二轴段枢设于第二包覆片;其中,心轴的第二轴段具有一平直部 ,且第二轴段的平直部贴合于第二包覆片的平直部是枢纽器的闭锁状态,第一包覆片与第二包覆片一体成型于固定板。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包覆式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枢纽器包括第一包覆片,具有一开口;第二包覆片,具有一开口及平直部;一心轴,心轴的第一轴段枢设于第一包覆片,且心轴的第二轴段枢设于第二包覆片;其中,心轴的第二轴段具有一平直部,且第二轴段的平直部贴合于第二包覆片的平直部是枢纽器的闭锁状态,第一包覆片与第二包覆片一体成型于固定板。2. 根据权禾腰求1所述的包覆式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包覆片与第 二包覆片具有相同的长度。3. 根据权禾腰求1所述的包覆式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包覆片与第 二包覆片具有不相同的长度。4. 根据权禾腰求1所述的包覆式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轴段与第二 轴段之间设有沟槽,且该沟槽的位置对应于第一、二包覆片之间隙,使得第二轴 段不与第一包覆片接触,且第一轴段不与第二包覆片接触。5. 根据权禾腰求1所述的包覆式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思宜
申请(专利权)人:兆利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