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电磁力耗能的CFST-RC柱自复位转换节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87493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7-02 00: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电磁力耗能的CFST‑RC柱自复位转换节点,包括钢管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加腋、钢筋混凝土柱、电磁耗能阻尼装置和自复位装置;电磁耗能阻尼装置包括扇形金属片、超强U形电磁铁和电磁屏蔽罩;电磁屏蔽罩向扇形金属片一侧设有若干等距条状开孔,与扇形金属片一一对应设置;超强U形电磁铁固定于电磁屏蔽罩内底部上表面,超强U形电磁铁的U型开口内和两两磁铁之间与条状开孔的位置相对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电磁原理产生阻尼力耗散地震作用所产生的能量,可减小或消除结构残余应变,避免塑性铰的产生进而造成强度和刚度的损失,震后无需修复即恢复使用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钢结构与组合结构,更确切地说,它涉及一种基于电磁力耗能的cfst-rc柱自复位转换节点。


技术介绍

1、近年来航站楼、高铁客运站站房、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等大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增多,其上部空间结构往往跨度大、层高较高,支撑柱长细比较大,在荷载作用下内力较大,对承重结构的承载力要求较高;下部框架结构层高较低,且与基础相接,耐久性需求高。因此,故大型高层设施中常采用上部为钢管混凝土结构,下部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形式。钢管混凝土柱作为上部承重结构,钢筋混凝土柱作为下部承重结构,二者通过转换节点进行转换,并传递上下层间压、弯、剪等内力。为满足两种不同结构形式柱之间内力可靠传递,节点构造往往较为复杂,施工难度较大。

2、钢管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柱转换节点的荷载、构造都较为复杂,在地震作用下会产生动力响应,使得结构产生较大的内力甚至发生破坏,且在震后还有残余变形过大、维修成本高等问题。工程中常采用阻尼器进行减震耗能,在地震时产生阻尼力消耗地震产生的能量,减小结构中的应力。传统的耗能阻尼器在震后大多需要更换整个耗能元件,操作繁琐且经济性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电磁力耗能的CFST-RC柱自复位转换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钢管混凝土柱(1)、钢筋混凝土加腋(2)、钢筋混凝土柱(3)、电磁耗能阻尼装置(4)和自复位装置(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磁力耗能的CFST-RC柱自复位转换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复位装置(5)包括置于电磁屏蔽罩(107)内的若干高强扭簧(104);所述高强扭簧(104)的一端固定于电磁屏蔽罩(107)底部内表面,另一端与扇形金属片(105)端部设置的橡胶挡块(201)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电磁力耗能的CFST-RC柱自复位转换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混凝...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电磁力耗能的cfst-rc柱自复位转换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钢管混凝土柱(1)、钢筋混凝土加腋(2)、钢筋混凝土柱(3)、电磁耗能阻尼装置(4)和自复位装置(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磁力耗能的cfst-rc柱自复位转换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复位装置(5)包括置于电磁屏蔽罩(107)内的若干高强扭簧(104);所述高强扭簧(104)的一端固定于电磁屏蔽罩(107)底部内表面,另一端与扇形金属片(105)端部设置的橡胶挡块(201)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电磁力耗能的cfst-rc柱自复位转换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混凝土柱(1)包括钢管(101)和钢套筒(102);所述钢管(101)通过钢套筒(102)连接环形耗能角钢(103)朝向钢管(101)一侧的侧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电磁力耗能的cfst-rc柱自复位转换节点,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环形钢板(108);所述钢管(101)底部与环形钢板内环边沿处点焊;钢筋混凝土加腋(2)的上表面和环形钢板的上表面齐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电磁力耗能的cfst-rc柱自复位转换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强u形电磁铁(106)包括u形铁芯(301)和线圈(302);所述u形铁芯(301)的磁臂部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光耀金绍江支迅锋伏晓崔盈利唐国旺刘文博王静峰刘用姜石涛完海鹰王元清陈安英张天雄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