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植物的自动打捞输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82968 阅读:2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生植物的清理打捞输送装置,该打捞输送装置包括水上航行器、输送支架和分别固定在输送支架上下两端的输送上轴总成和输送下轴总成;航行器本体上设有一个空腔,输送支架的上端位于空腔前部的两侧船体上,输送支架的下端通过可升降支架固定在空腔后部的两侧船体上;在输送上轴总成和下轴总成的滚筒筒身上设有环形输送带,输送带工作面上间隔地安装有能打捞水葫芦等水生植物的打捞板,被打捞起的物体自下而上地由输送带送至主滚筒一端。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打捞输送装置可以有效解决现有水葫芦等水生植物的清理打捞采用人工方式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河道环保机械及农业机械
,具体是一种水生植物清理打 捞输送装置。
技术介绍
水葫芦等水生植物泛滥造成的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关于水葫芦和其 他水生植物的肆虐以及危害的报道也常见诸报端,而关于它们的治理,却一直没有人提出 有行之有效的手段。现有的水葫芦打捞主要是采取人工打捞方式,而打捞上来以后通常是 将水葫芦堆放在河道边或通过粉碎机构粉碎。采取这样人工打捞方式的主要缺点有打捞 要涉及到很高的人工成本;打捞的速度根本赶不上水葫芦的繁殖速度;打捞上来的水葫芦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根本的处理,不仅会造成堆放场地的困难,还会给水葫芦提供二次生存 的机会。因此,研究水生植物泛滥的有效治理手段已引起政府、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生植物的清理打捞输送装置,采用这种设备可 以有效解决现有水葫芦等水生植物的清理打捞采用人工方式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为此,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种水生植物的自动打捞输送装置,包括水上航行器、输送支架、输送上轴总成和 输送下轴总成,输送上轴总成位于输送支架上端,输送下轴总成位于输送支架下端;航行器 本体上设有一个空腔H,输送支架的上端位于空腔前部,输送支架的下端位于空腔后部;输送上轴总成包括主滚筒、主滚筒主轴;输送上轴总成通过主滚筒主轴两端的轴 承座固定在支架上,支架固定在空腔前部的两侧船体上;主滚筒主轴两端还设有联轴器,输 送支架的上端两侧分别固定在联轴器上;主滚筒主轴的一端还设有轴连接器,输送上轴总 成通过该轴连接器连接到电机上;输送下轴总成包括副滚筒、副滚筒主轴;输送下轴总成通过副滚筒主轴两端的联 轴器固定在输送支架下端两侧,输送支架下端通过可升降支架固定在空腔尾部的航行器本 体上,下降该可升降支架,可以将输送支架下端及输送下轴总成下降到作业所需的位置;主、副滚筒的筒身上设有环形输送带,输送带工作面上间隔地安装有能打捞水葫 芦等水生植物的打捞板,被打捞起的物体自下而上地由输送带送至主滚筒一端。采用本技术的打捞输送装置的优点是可大大提高打捞作业的工作效率,并 使打捞上来的水葫芦等水生植物得到及时处理;大大降低了打捞工人的作业风险;由于可 安装在任意水上船行器上操作使用,打捞方便快捷。因此,本技术的打捞输送装置具有 很好的市场推广价值,并将会产生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附图说明图la为本技术打捞输送装置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lb为图la俯视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打捞输送装置与船体相配合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3为输送搜集上轴总成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4为输送搜集下轴总成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5为一种打捞板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6为一种打捞板双层铁板固定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6。本实施例的打捞输送装置包括船体1、输送支架2、输送上轴总成3和 输送下轴总成4,输送上轴总成位于输送支架上端,输送下轴总成位于输送支架下端。船体 1的后部设有一个空腔H,该空腔H为U型空腔,U型空腔的开口位于船体前部。输送支架2 的上端位于空腔H前部,输送支架2的下端位于空腔H尾部。输送上轴总成3包括主滚筒301、主滚筒主轴302。主滚筒主轴302两端设有轴 承304和轴承座305,两端的轴承座305由立柱支架307固定在空腔H前部的两侧船体上; 联轴器303,输送支架2上端的两侧分别通过联轴器303固定。在主滚筒主轴302的一端还 设有轴连接器306,输送上轴总成3通过该轴连接器306连接到电机上。输送下轴总成4包括副滚筒401、副滚筒主轴402。副滚筒主轴402两端设有联轴 器403,输送下轴总成4通过两端的联轴器403轴承座固定在输送支架2下端。输送支架2 下端通过可升降支架7固定在空腔H尾部两侧的船体上,下降该可升降支架,可以将输送支 架2下端及输送下轴总成4下降到作业所需的位置。主滚筒301和副滚筒401的筒身上设有输送带5。启动主滚筒端的电机,输送带就 开始输送作业。输送带5的工作面上间隔地安装有打捞板6,工作时,位于副滚筒位置处的 打捞板6能在输送带5传动时将水葫芦等水生植物打捞起,被打捞起的物体自下而上由输 送带输送至主滚筒一端,进入喂料斗。本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工作时,下降可升降支架至一定高度,使得副滚筒部位处 输送带上的打捞板6足以接触到生长于空腔H水域处的水葫芦等水生植物,并能将水葫芦 等水生植物抓捞起;启动电机,输送带开始传动,位于副滚筒部位处输送带上的打捞板将水 葫芦等水生植物抓捞起,并随着输送带的传动,将抓捞起的水葫芦等水生植物带到主滚筒 一端,尔后进入下一道作业工序,如送料到粉碎打浆装置。为了更好的抓捞起生长在水中的水葫芦等水生植物,并使其在输送时不易脱落, 提高输送效率,图6提供了一种打捞板实施例结构示意图。该打捞板6上设有网状开孔601, 打捞板的顶部设有齿状凸起602,以便于对水葫芦等水生植物有更好的抓力,并将被抓捞起 的水葫芦等水生植物顺利带到主滚筒总成一端。该打捞板可以采用钢丝编织成,也可以是 一块整体钢板制成。打捞板可以采用如下两种方式固定在输送带上1、打捞板与位于输送带内表面的 铁板相固定。2、如图6所示,打捞板采用双层铁板固定在输送带上。两层铁板501、502分 别位于输送带两侧表面并相互固定,打捞板固定在位于输送带工作面的铁板501上。采用 双层铁板固定方式,能延长输送带使用寿命,以及能将打捞板更牢固地固定在输送带上。为了防止被挡住的水葫芦等水生植物在传输过程中被甩出传输带,在输送带5的 两侧设有挡板201,该两侧挡板201通过电焊方式与输送支架2加工为一体。权利要求一种水生植物的自动打捞输送装置,包括水上航行器、输送支架(2)、输送上轴总成(3)和输送下轴总成(4),输送上轴总成位于输送支架上端,输送下轴总成位于输送支架下端,其特征在于航行器本体上设有一个空腔H,输送支架(2)的上端位于空腔前部,输送支架(2)的下端位于空腔后部;输送上轴总成(3)包括主滚筒(301)、主滚筒主轴(302);输送上轴总成通过主滚筒主轴两端的轴承座(305)固定在支架(307)上,支架(307)固定在空腔前部的两侧船体上;主滚筒主轴(302)两端设有联轴器(303),输送支架(2)的上端两侧分别固定在联轴器(303)上;主滚筒主轴(302)的一端还设有轴连接器(306),输送上轴总成(3)通过该轴连接器连接到电机上;输送下轴总成(4)包括副滚筒(401)、副滚筒主轴(402);输送下轴总成(4)通过副滚筒主轴两端的联轴器(403)固定在输送支架(2)下端两侧,输送支架(2)下端通过可升降支架(7)固定在空腔尾部的航行器本体上,下降该可升降支架(7),可以将输送支架(2)下端及输送下轴总成(4)下降到作业所需的位置;主、副滚筒的筒身上设有环形输送带(5),输送带(5)工作面上间隔地安装有能打捞水葫芦等水生植物的打捞板(6),被打捞起的物体自下而上地由输送带送至主滚筒一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打捞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打捞板(6)上设有网状 开孔(601)。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打捞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打捞板(6)的顶部设有 齿状凸起(602)。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生植物的自动打捞输送装置,包括水上航行器、输送支架(2)、输送上轴总成(3)和输送下轴总成(4),输送上轴总成位于输送支架上端,输送下轴总成位于输送支架下端,其特征在于:航行器本体上设有一个空腔H,输送支架(2)的上端位于空腔前部,输送支架(2)的下端位于空腔后部;输送上轴总成(3)包括主滚筒(301)、主滚筒主轴(302);输送上轴总成通过主滚筒主轴两端的轴承座(305)固定在支架(307)上,支架(307)固定在空腔前部的两侧船体上;主滚筒主轴(302)两端设有联轴器(303),输送支架(2)的上端两侧分别固定在联轴器(303)上;主滚筒主轴(302)的一端还设有轴连接器(306),输送上轴总成(3)通过该轴连接器连接到电机上;输送下轴总成(4)包括副滚筒(401)、副滚筒主轴(402);输送下轴总成(4)通过副滚筒主轴两端的联轴器(403)固定在输送支架(2)下端两侧,输送支架(2)下端通过可升降支架(7)固定在空腔尾部的航行器本体上,下降该可升降支架(7),可以将输送支架(2)下端及输送下轴总成(4)下降到作业所需的位置;主、副滚筒的筒身上设有环形输送带(5),输送带(5)工作面上间隔地安装有能打捞水葫芦等水生植物的打捞板(6),被打捞起的物体自下而上地由输送带送至主滚筒一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良张仁良周雪军朱仁奎张晓敏谷坤良
申请(专利权)人:海盐县通元镇农技水利服务中心周良张仁良周雪军朱仁奎张晓敏谷坤良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