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属于太阳能电池,尤其涉及一种背接触电池、电池组件和光伏系统。
技术介绍
1、两种极性的电极均形成于电池背面的太阳能电池为背接触电池。相关技术的背接触电池中,两种极性的副栅通常在副栅的宽度方向上依次交替排列,每种极性的副栅在副栅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在一个背接触电池中,通常可利用沿副栅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焊带、导电线等电连接件连接一种相同极性的副栅。利用绝缘件将电连接件与另一种极性的副栅电性隔离。然而如此,绝缘件的局部缺失或偏移容易导致短路。而且,设于不对应的副栅的绝缘件位置较高,容易导致电连接件与对应极性的副栅连接不稳。
2、相关技术的背接触电池中,也可以是,在电连接件与不对应的副栅的连接处不设置绝缘胶,而是断开该副栅,避免电连接件与该副栅接触。然而如此,电连接件与背接触电池的连接点位较少,连接拉力较小,连接不稳定的风险较高。
3、基于此,如何降低背接触电池与电连接件短路或连接不稳的风险,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提供一种背接触电池、电池组件和光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接触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硅基底、若干第一副栅和若干第二副栅;所述第一副栅和所述第二副栅设于所述硅基底,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副栅和所述第二副栅相互间隔且沿所述第一方向交替排列,形成一行副栅组,若干行所述副栅组相互间隔且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列,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相邻两行所述副栅组分别为第一组和第二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接触电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一行所述副栅组中位于第一端部的副栅与相邻的所述副栅组中位于所述第一端部的副栅,极性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接触电池,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第一伸出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接触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硅基底、若干第一副栅和若干第二副栅;所述第一副栅和所述第二副栅设于所述硅基底,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副栅和所述第二副栅相互间隔且沿所述第一方向交替排列,形成一行副栅组,若干行所述副栅组相互间隔且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列,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相邻两行所述副栅组分别为第一组和第二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接触电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一行所述副栅组中位于第一端部的副栅与相邻的所述副栅组中位于所述第一端部的副栅,极性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接触电池,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第一伸出部和所述第二伸出部的端点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间距为-1cm~1c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接触电池,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第一伸出部和所述第二伸出部的端点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间距为-2mm~2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接触电池,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第三伸出部和所述第四伸出部的端点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间距为-1cm~1c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接触电池,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第三伸出部和所述第四伸出部的端点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间距为-2mm~2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接触电池,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第一伸出部与所述第二伸出部的端点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间距为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1c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接触电池,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第一伸出部与所述第二伸出部的端点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间距为-1cm~0cm。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接触电池,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第一伸出部和所述第二伸出部的端点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间距为-2mm~0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接触电池,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第三伸出部与所述第四伸出部的端点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间距为-1cm~0cm。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接触电池,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第三伸出部和所述第四伸出部的端点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间距为-2mm~0mm。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接触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接触电池包括第一导电栅,所述第一导电栅与所述第一副栅极性相同,连接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永谦,徐志刚,杨新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爱旭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