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79170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24 20:17
本申请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所述半导体结构包括:外延层,包括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第一掺杂区,自所述外延层的部分第一面向所述外延层中延伸;第二掺杂区,位于所述外延层中且与所述第一掺杂区堆叠分布,并与所述第一掺杂区的掺杂类型不同;隔离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掺杂区的两侧,且自所述外延层的部分第二面延伸至所述第一面;第一引线结构,用于在所述外延层的第一面引出所述第一掺杂区;第二引线结构,用于在所述外延层的第二面引出所述第二掺杂区。所述半导体结构能够有效提高小尺寸SPAD的感光特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半导体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技术介绍

1、光子飞行时间技术(photon time of flight)是利用光信号发射与接收的时间差(d-tof)或相位差(i-tof)进行距离测量的一种方法,d-tof的核心像素感光单光子雪崩二极管(single photon avalanche diode,spad)是工作在反向雪崩击穿区域的二极管,可以通过光子在半导体中产生光生载流子,光生载流子漂移进入spad的反偏pn结耗尽区中的强电场内,就会触发雪崩击穿产生大电流信号,从而实现单光子信号的探测。

2、在设计spad的结构时,若spad的尺寸较大,则往往有有效感光区占的面积比例较大,可以较好的改善光子探测效率(photon detection efficiency,pde),但同时spad的分布密度较低且暗计数率(dark count rate,dcr)较低。而将spad的尺寸缩小,有利于提高spad的分布密度(集成效率)和dcr性能,但同时有效感光区的面积被电学通路挤压,导致pde大幅减小,同时为保证不出现侧向击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掺杂区中还包括用于欧姆接触的第三掺杂区,且所述第三掺杂区与所述第一引线结构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线结构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结构还包括:第一介质层,且所述第一介质层位于所述外延层的第一面、所述隔离结构的底部、所述第一掺杂区以及所述第三掺杂区上,其中所述第一引线结构位于所述第一介质层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掺杂区中还包括用于欧姆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掺杂区中还包括用于欧姆接触的第三掺杂区,且所述第三掺杂区与所述第一引线结构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线结构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结构还包括:第一介质层,且所述第一介质层位于所述外延层的第一面、所述隔离结构的底部、所述第一掺杂区以及所述第三掺杂区上,其中所述第一引线结构位于所述第一介质层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掺杂区中还包括用于欧姆接触的第四掺杂区,且所述第四掺杂区与所述第二引线结构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线结构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沟槽填充引线包括:沟槽,自所述外延层的部分第二面延伸至所述第四掺杂区中;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互连引线包括:第二通孔连线,与所述沟槽填充引线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结构还包括:第二介质层,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阎大勇王丙泉王志高张志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