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正极极片、电池及用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789869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24 20:16
为克服现有极片易出现脆断、电池析锂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正极极片、电池及用电装置,包括:正极集流体、第一活性物质层、第二活性物质层及绝缘层;正极集流体的至少一个表面上设有第一活性物质层和绝缘层,第一活性物质层和绝缘层部分重叠,第二活性物质层设置在第一活性物质层远离集流体的表面,第二活性物质层与绝缘层不接触;本申请通过将绝缘层与第一活性物质层重叠使集流体被完全的覆盖,从而在电池受到外力冲击或穿刺时防止电极极片间的短路,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第二活性物质层与绝缘层不接触,避免重叠后造成重叠区域过压,不会影响该位置正极活性物质锂离子的脱出、嵌入及电子的传导和电池析锂,进而提供电池的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池,具体涉及一种正极极片、电池及用电装置


技术介绍

1、随着锂离子电池的大量普及,在用户端偶尔会出现因外力刺破锂离子电池导致的安全问题,其安全性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一些手机爆炸事件的持续发酵,使得包括使用者、售后端及锂离子电池生产厂商都对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2、当电池受到外力撞击或穿刺时,通常会发生四种短路模式:正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活性物质层,正极活性物质层-负极集流体,正极集流体-负极集流体,正极集流体-负极活性物质层。在这四种短路模式中,正极集流体-负极活性物质层及正极集流体-负极集流体的短路模式是四种短路模式中最为危险的,因为这两种短路模式发生时的短路功率比较大。

3、目前,在活性物质层覆盖部分中,一般采用双活性物质层结构在接近集流体的位置设置第一活性物质层,并在离集流体表面较远的位置设置第二活性物质层。第二活性物质层相较于第一活性物质层能够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当碰撞或穿刺发生时,第一活性物质层能够增加集流体与其他接触物之间的接触电阻,实现对集流体的保护。但是在穿钉测试的过程中,集流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正极极片,其特征在于:包括:正极集流体、第一活性物质层、第二活性物质层及绝缘层;所述正极集流体的至少一个表面上设有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和所述绝缘层,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和所述绝缘层部分重叠,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设置在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远离所述正极集流体的表面,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绝缘层不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为磷酸铁锂层或无机绝缘填料层,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为镍钴锰三元材料层、钴酸锂层或钛酸锂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极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正极集流体的长度方向上,所述正极集流体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正极极片,其特征在于:包括:正极集流体、第一活性物质层、第二活性物质层及绝缘层;所述正极集流体的至少一个表面上设有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和所述绝缘层,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和所述绝缘层部分重叠,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设置在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远离所述正极集流体的表面,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绝缘层不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为磷酸铁锂层或无机绝缘填料层,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为镍钴锰三元材料层、钴酸锂层或钛酸锂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极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正极集流体的长度方向上,所述正极集流体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由所述正极集流体的第一端延伸至所述正极集流体靠近第二端的位置,所述绝缘层位于所述正极集流体的第二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正极极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正极集流体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绝缘层包括第五端和第六端,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包括第七端和第八端,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的第四端与所述绝缘层的第五端相互堆叠以形成重叠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参政戈崇永韩晓辉廖兴群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豪鹏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