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上开孔式钢组合梁及生产方法。
技术介绍
1、钢组合梁是一种内含钢梁外浇混凝土的预制梁,现有技术中的钢组合梁一般采用工字钢作为内部钢梁,在浇筑混凝土之前还需要在工字钢的腹板两侧布置大量的箍筋。现有技术钢组合梁的缺陷在于:1.不同规格的钢组合梁需要配置不同规格的工字钢,导致工字钢的种类多,通用性和替换性差;2.箍筋需要与工字钢的上下翼板焊接,消耗的工时多,加工成本高;3.工字钢组合梁在生产时需要采用侧面浇筑,导致生产过程中涉及梁的翻转,工序较多。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上开孔式空腹钢组合梁,减少用钢量以及提高生产效率。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上开孔式钢组合梁,包括上翼板、下翼板、c型箍筋和混凝土;
3、所述下翼板呈π形,下翼板包括第一平板和设置在第一平板上表面的两个平行的第一短腹板,第一短腹板沿着长度方向设置有第一通孔;
4、所述上翼板的表面沿着长度方向设置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一通孔数量一致且一一对应;
5、所述c型箍筋从第二通孔穿过,c型箍筋的下折弯部插入第一通孔,c型箍筋的上折弯部暴露在上翼板之上,c型箍筋外露的上折弯部用作与其他现浇的建筑楼板等结构连接;
6、所述上翼板和下翼板之间的区域填充混凝土,所述上翼板的中间设置有多个用于浇筑混凝土的第三通孔,第三通孔为圆孔或者长圆孔。
7、本专利技术的上开孔式钢组
8、进一步的,上开孔式钢组合梁还包括加强筋,加强筋平行于上翼板并且位于上翼板和下翼板之间,加强筋与一列c型箍筋连接。
9、进一步的,所述上翼板和下翼板之间的中腹区域的两侧均设置有筋扩张网,有筋扩张网固定在c型箍筋上;有筋扩张网本身能够和c型箍筋一样增加钢组合梁的竖向强度,另一方面,有筋扩张网还可以用作模板,使得后续的混凝土浇筑时无需额外设置模板。
10、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上开孔式钢组合梁的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1、步骤1:采用热轧工艺生产π形的上翼板和下翼板;
12、步骤2:在上翼板上加工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在下翼板的第一短腹板上加工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尺寸较小,一般采用冲孔的方式加工,用于混凝土浇筑的第三通孔尺寸较大,一般采用切割设备加工;
13、步骤3:将上翼板和下翼板上下对齐,采用工字钢临时固定上翼板和下翼板,然后安装c型箍筋;
14、步骤4:安装加强筋,加强筋应与所有c型箍筋连接,可以采用焊接或者铁丝捆扎;
15、步骤5:将有筋扩张网固定在c型箍筋上,有筋扩张网和c型箍筋可以采用定制的钢件连接或者铁丝捆扎;
16、步骤6:从第三通孔向上翼板和下翼板之间的区域浇筑混凝土,形成上开孔式钢组合梁。
17、在本专利技术的上开孔式钢组合梁的生产方法中,步骤3需要将c型箍筋穿过第二通孔,由于c型箍筋两头折弯的原因,这一步骤徒手操作十分麻烦;每一个钢组合梁都包含大量的c型箍筋,如果全部人工操作,将十分影响生产效率;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专用设备完成步骤3;
18、所述专用设备包括立板、主动盘和反支柱,主动盘和反支柱均安装在立板上,主动盘的表面设置有中心柱、折弯柱和接料柱,中心柱位于主动盘的旋转中心;
19、所述步骤3包括如下分步骤:
20、分步骤3-1:将直钢筋的一端在折弯设备上折弯,形成“7”字形结构,作为c型箍筋的原料;
21、分步骤3-2:将专用设备至于上翼板的下方,然后将“7”字形箍筋的直头从上翼板的第二通孔由上至下插入,“7”字形箍筋的直头落在接料柱上,中心柱位于“7”字形箍筋的一侧,反支柱和折弯柱位于“7”字形箍筋的另一侧;
22、分步骤3-3:主动盘旋转,折弯柱将“7”字形箍筋的直头端折弯,形成c型箍筋;
23、分步骤3-4:将c型箍筋的下折弯部插入下翼板的第一通孔中。
24、在使用了专用设备之后,工人只需要将“7”字形箍筋插入第二通孔,相比于将c型箍筋插入第二通孔,方便快捷很多。专用设备能够在上翼板和下翼板之间将“7”字形箍筋加工成c型箍筋,但是在加工完成之后,依然需要人工将c型箍筋的下折弯部插入下翼板的第一通孔中;为了进一步提高c型箍筋的安装效率,所述专用设备还包括避让盘和限位杆,避让盘铰接在立板上,避让盘能够旋转,反支柱固定在避让盘上;
25、所述主动盘的边缘设置有一段驱动弧,驱动弧的半径大于主动盘的半径,驱动弧与避让盘的边缘接触;
26、所述立板上设置有引导板,引导板用于引导c型箍筋下落并使得c型箍筋的下折弯部与下翼板的第一通孔齐平;
27、在所述分步骤3-3中,主动盘正向旋转折弯“7”字形箍筋之后,主动盘反向旋转至初始位置后继续反向旋转;在继续反向旋转的过程中,主动盘的驱动弧与避让盘的边缘接触使得避让盘旋转,避让盘带动反支柱旋转,为c型箍筋的下落留出空间;
28、故,在主动盘正向旋转折弯箍筋之后立刻反向旋转,c型箍筋自然下落,并且下落的过程中受到引导板的引导而发生偏转,通过合理设置引导板的位置,可以使得最终落下的c型箍筋的下折弯部与下翼板的第一通孔齐平,此时工人稍加推送就可以将c型箍筋的下折弯部送入第一通孔内。
29、进一步的,所述专用设备还包括载具,立板固定在载具上,载具沿着下翼板的长度方向移动,依次对齐第一通孔,配合工人挨个安装c型箍筋。
30、为了进一步提高机械化效率,所述专用设备还包括推料机构,推料机构安装在载具上,推料机构对齐第一通孔,推料机构可以采用气缸或者电动推杆,推料机构推动c型箍筋使得c型箍筋的下折弯部进入第一通孔;这意味着,工人将“7”字形箍筋从第二通孔插入之后,专用设备全自动工作,将“7”字形箍筋加工为c型箍筋并将c型箍筋的下折弯部自动推入第一通孔。在本专利技术中,如果将专用设备的载具配置专用的轨道,使得载具能够自动化行走和定位,控制载具依次对齐第一通孔;同时再配置现代化的机械臂自动插入“7”字形箍筋,那么整个专用设备可以实现c形箍筋的全自动化安装。
31、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的上开孔式钢组合梁采用了π型的上翼板和下翼板,形成的空腹钢组合梁既能减少用钢量又能保障强度,从上翼板穿出的c型箍筋能够方便的与其他现浇浇筑结构相结合。(2)本专利技术的上开孔式钢组合梁利用上翼板的开孔浇筑混凝土,在生产过程中无需翻转钢组合梁,生产效率更高。(3)本专利技术的上开孔式钢组合梁在翼板两侧设置有筋扩张网,有筋扩张网既能增加钢组合梁的强度,也能用作模板,省略了浇筑时的模板安装和拆卸,生产效率高。(4)本专利技术的上开孔式钢组合梁在生产过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上开孔式钢组合梁,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翼板、下翼板、C型箍筋和混凝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开孔式钢组合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强筋,加强筋平行于上翼板并且位于上翼板和下翼板之间,加强筋与一列C型箍筋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开孔式钢组合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翼板和下翼板之间的中腹区域的两侧均设置有筋扩张网,有筋扩张网固定在C型箍筋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上开孔式钢组合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翼板也呈π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上开孔式钢组合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通孔为圆孔或长圆孔。
6.一种如权利要求3-5任一所述的上开孔式钢组合梁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上开孔式钢组合梁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专用设备完成步骤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上开孔式钢组合梁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专用设备还包括避让盘和限位杆,避让盘铰接在立板上,避让盘能够旋转,反支柱固定在避让盘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上开孔式钢组合梁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上开孔式钢组合梁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专用设备还包括推料机构,推料机构安装在载具上,推料机构对齐第一通孔,推料机构推动C型箍筋使得C型箍筋的下折弯部进入第一通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上开孔式钢组合梁,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翼板、下翼板、c型箍筋和混凝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开孔式钢组合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强筋,加强筋平行于上翼板并且位于上翼板和下翼板之间,加强筋与一列c型箍筋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开孔式钢组合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翼板和下翼板之间的中腹区域的两侧均设置有筋扩张网,有筋扩张网固定在c型箍筋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上开孔式钢组合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翼板也呈π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上开孔式钢组合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通孔为圆孔或长圆孔。
6.一种如权利要求3-5任一所述的上开孔式钢组合梁的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杰,阮武昌,赵勇,孙海飞,高国东,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江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