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74951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21 21:34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接触器,包括触头组件,包括静触头和动触桥,动触桥可移动的设置,以与静触头接触或分离;电磁驱动组件,与触头组件沿第一方向相继排布的设置,电磁驱动组件包括金属壳体和设于金属壳体内部的驱动件,驱动件与动触桥驱动连接,金属壳体的第一端靠近动触桥设置,第二端设于接触器的底部;灭弧组件,包括第一引弧片、灭弧室和第二引弧片,第一引弧片设于接触器的顶部并与静触头相连接的设置,第二引弧片设于接触器的底部并与金属壳体的外表面相连接的设置,灭弧室的沿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靠近第一引弧片和第二引弧片设置。本申请的接触器能够提升内部冷却以及熄灭电弧的效果,并提升接触器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属于电器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接触器


技术介绍

1、在新能源汽车中,通常采用高压直流接触器进行动力电池系统的接通与分断,能够在意外发生时断开高压电池系统。接触器的电触头在断开的瞬间会产生放电现象,并产生电弧。电弧的存在会延迟电路的开断,较高的电弧能量甚至会烧毁电触头,造成电触头熔焊的后果。

2、目前,为了冷却并熄灭电弧,通常对接触器采用密封充气以及外加磁场的方式,使电弧拉长,电弧在灭弧介质中能够冷却及复合去游离。然而采用这种结构的接触器的内部灭弧空间有限,燃弧时间较长,对于电弧的冷却和熄灭效果较差,从而导致接触器的使用寿命较短。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接触器,能够提升接触器内部冷却以及熄灭电弧的效果,并提升接触器的使用寿命。

2、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接触器,其中,包括:触头组件,包括静触头和动触桥,动触桥可移动的设置,以与静触头接触或分离;电磁驱动组件,与触头组件沿第一方向相继排布的设置,电磁驱动组件包括金属壳体和设于金属壳体内部的驱动件,驱动件与动触桥驱动连接,金属壳体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器包括两个所述灭弧组件(30),所述触头组件(10)包括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的两个静触头(11),两个所述灭弧组件(30)分别与两个所述静触头(11)对应设置,两个所述灭弧组件(30)分别设于所述动触桥(12)沿所述第二方向(Y)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桥(12)包括第一触桥臂(121)和两个第一引弧部(122),所述第一触桥臂(121)沿所述第二方向(Y)延伸设置,用于接触两个所述静触头(11),两个所述第一引弧部(122)分别连接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器包括两个所述灭弧组件(30),所述触头组件(10)包括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的两个静触头(11),两个所述灭弧组件(30)分别与两个所述静触头(11)对应设置,两个所述灭弧组件(30)分别设于所述动触桥(12)沿所述第二方向(y)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桥(12)包括第一触桥臂(121)和两个第一引弧部(122),所述第一触桥臂(121)沿所述第二方向(y)延伸设置,用于接触两个所述静触头(11),两个所述第一引弧部(122)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触桥臂(121)的沿所述第二方向(y)的两端,且两个所述第一引弧部(122)均朝向所述金属壳体(21)的外表面倾斜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弧片(33)与所述金属壳体(21)的第二端相连接的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室(32)包括灭弧栅片组件(321)和防击穿件(322),所述灭弧栅片组件(321)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的栅片,所述防击穿件(322)设于所述灭弧栅片组件(321)的远离所述电磁驱动组件(20)的一侧并与所述灭弧栅片组件(321)相连通的设置,所述防击穿件(322)能够防止由所述灭弧栅片组件(321)排出的气体重新击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击穿件(322)包括沿第三方向(z)间隔设置的第一排气孔组(323)和第二排气孔组(324),所述第一排气孔组(323)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的第一排气孔(325),所述第二排气孔组(324)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的第二排气孔(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思泓梁铖刘毅周英姿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