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通气航行体实验模型、实验系统及使用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1738847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19 12:58
一种组合式通气航行体实验模型、实验系统及使用方法,属于海洋工程实验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的对于通气航行体的减阻设计中,通气组件及测力装置独立布置在航行体上的不同位置,易产生额外的阻力的问题。支撑翼固装在模型主体的顶部,力传感器通过连接组件固装在支撑翼的顶部,力传感器及连接组件均位于传感器安装孔内且力传感器的上部通过支撑片与盖板固接,连接组件的下表面与盖板的下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将通气组件与测量航行体在航行过程中所受阻力的测力装置组合布置,将通气和测力两种需求结合在一起,既避免了外接管路对流场的影响,又能更为准确便捷地测量航行体在航行过程中的阻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组合式通气航行体实验模型、实验系统及使用方法,属于海洋工程实验。


技术介绍

1、随着人类对海洋的逐步重视,各种新型海洋航行器也在不断发展。然而航行体在海中高速航行时难以避免的会受到较大的压差阻力和摩擦阻力,严重影响航行体的航行效率,尤其随着航行体航行速度的提高,航行体表面某些位置的压力会小于当前温度下水的饱和蒸气压而发生空化现象。这不仅会对航行体的外表面造成空蚀,空化所产生的空化泡脉动、破碎等也会产生剧烈的空化噪声,对航行体的隐蔽性造成严重影响。在现代科学、军事、工程和环境研究中,水下航行体的减阻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这种技术的主要目标是减小水下航行体与水流之间的摩擦阻力,以提高其航行性能和效率。比如,水下航行体通常依赖电池供电,因此能源效率对于续航能力至关重要,通过减小阻力可以延长水下航行体的续航时间,减少频繁充电的需求。因此如何利用减阻技术提高航行体的性能和能源效率,在军事、海洋科学和工业应用等方面具有广泛的潜在价值。

2、水下航行体减阻技术是航行体水动力学领域的核心方向之一。传统的减阻方式大多是通过水下航行体外形设计、选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组合式通气航行体实验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型主体(1)、力传感器(2)、支撑翼(3)、连接组件、盖板(5)及密封罩,其中,所述支撑翼(3)固装在模型主体(1)的顶部,力传感器(2)通过连接组件固装在支撑翼(3)的顶部,所述盖板(5)上开设有传感器安装孔,所述力传感器(2)及所述连接组件均位于传感器安装孔内且力传感器(2)的上部通过支撑片与盖板(5)固接,连接组件的下表面与盖板(5)的下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密封罩密封罩设在传感器安装孔上方且与盖板(5)固接,所述盖板(5)为循环水洞的试验段顶板(6-2),密封罩的顶部、连接组件的内部及支撑翼(3)的内部由上到下均贯通开设有导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式通气航行体实验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型主体(1)、力传感器(2)、支撑翼(3)、连接组件、盖板(5)及密封罩,其中,所述支撑翼(3)固装在模型主体(1)的顶部,力传感器(2)通过连接组件固装在支撑翼(3)的顶部,所述盖板(5)上开设有传感器安装孔,所述力传感器(2)及所述连接组件均位于传感器安装孔内且力传感器(2)的上部通过支撑片与盖板(5)固接,连接组件的下表面与盖板(5)的下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密封罩密封罩设在传感器安装孔上方且与盖板(5)固接,所述盖板(5)为循环水洞的试验段顶板(6-2),密封罩的顶部、连接组件的内部及支撑翼(3)的内部由上到下均贯通开设有导向孔,密封罩上还开设有导线孔。

2.一种组合式通气航行体实验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型主体(1)、力传感器(2)、支撑翼(3)、连接组件、盖板(5)及密封罩,其中,所述支撑翼(3)固装在模型主体(1)的顶部,力传感器(2)通过连接组件固装在支撑翼(3)的顶部,所述盖板(5)上开设有传感器安装孔,所述力传感器(2)及所述连接组件均位于传感器安装孔内且力传感器(2)的上部通过支撑片与盖板(5)固接,连接组件的下表面与盖板(5)的下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密封罩密封罩设在传感器安装孔上方且与盖板(5)固接,所述盖板(5)固装在试验段顶板(6-2)的内壁,密封罩的顶端固装在试验段顶板(6-2)的内壁上或密封罩密封穿装在试验段顶板(6-2)上,密封罩的顶部、连接组件的内部及支撑翼(3)的内部由上到下均贯通开设有导向孔,密封罩上还开设有导线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组合式通气航行体实验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型主体(1)包括头部(1-1)、中段管件(1-2)、尾部(1-3)、通气连接件(1-4)及整流罩(1-5),其中头部(1-1)位于中段管件(1-2)的一端且与中段管件(1-2)之间存在间隙,尾部(1-3)螺纹安装在中段管件(1-2)的另一端,通气连接件(1-4)的一端部螺纹穿装在头部(1-1)的一端部内,通气连接件(1-4)的另一端部螺纹穿装在中段管段的一端部内,通气连接件(1-4)的中部外壁与中段管件(1-2)的一端部内壁之间形成环腔,通气连接件(1-4)的内部开设有沿其轴向布置的第一通气孔(1-41)及若干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骋望郑晓涵王诗平戚翔刘淳昊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