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鱼塘的鱼草共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709218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19 12:39
本技术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鱼塘的鱼草共生装置,包括设在养殖鱼塘内并将养殖鱼塘分割为生态区和养殖区的渗透围隔,所述渗透围隔包括位于养殖鱼塘底部的基底、位于养殖池塘水面上方的连接板和对称设在连接板与基底之间的若干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之间还对称设有位于生态区和养殖区之间的透水石笼,透水石笼上均开有若干可容水流通过的通孔,所述透水石笼之间可拆卸连接若干有栅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水产养殖,具体公开了一种鱼塘的鱼草共生装置


技术介绍

1、水产养殖能够经济地为人类提供优质动物蛋白食品,鱼类与家禽畜相比较而言,其饲料转化效率很高,产品中动物蛋白质含量也高,给各行各业的工业产品提供原料,是重要的原料来源。

2、传统养殖池塘大都采用流水养殖模式,一般以水库、湖泊、河道、山溪、泉水等作水源,借助水位差、引流或截流设施及水泵等,使水不断地流经养殖池塘,水流可以起到输入溶解氧和排除排泄物的作用。但是此现有技术会出现以下问题:

3、1、对于净水的需求量很大,且为一次性使用,造成了净水资源的浪费。

4、2、在流水流出养殖池塘时,内含高浓度污染物,若直接排放至水库、湖泊、河道、山溪、泉水等自然水体中,会造成自然水体严重污染。

5、3、传统水产养殖过程采用水泵、增氧机等动力设施,能耗大。

6、因此,专利技术人有鉴于此,提供了一种鱼塘的鱼草共生装置,以便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鱼塘的鱼草共生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基础方案提供一种鱼塘的鱼草共生装置,包括设在养殖鱼塘内并将养殖鱼塘分割为生态区和养殖区的渗透围隔,所述渗透围隔包括位于养殖鱼塘底部的基底、位于养殖池塘水面上方的连接板和对称设在连接板与基底之间的若干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之间还对称设有位于生态区和养殖区之间的透水石笼,透水石笼上均开有若干可容水流通过的通孔,所述透水石笼之间可拆卸连接若干有栅网。

3、本基础方案的原理及效果在于:

4、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采用生态区种植水草、养殖区养殖水产动物的结构,通过不同浓度的水体之间的自我交换、利用生态区的植被对养殖池塘内的水质进行净化,可以提升养殖池塘的出水水质,实现渔业污染适度可控。解决了传统的养殖池塘进行净水时用水量大,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以及养殖池塘尾水处理难度高的问题。

5、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采用渗透围隔形成了良好的生境结构,方便管护,特别是收获鱼产品时,由于鱼、草的分隔,使鱼产品更容易捕捞;渗透围隔提供了多孔隙结构,可附着更多微生物,为鱼类提供饵料、净化水质;阻挡鱼苗进入水草区域,减少鱼类对水草的摄食或破坏;透水功能使污水与净水交换,保障水塘水质良好;为水中的水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觅食、避难、栖息、繁殖的场所,有利于维持整个生态鱼塘内生态系统的稳定,在净化尾水的同时还具有较好的景观效果。

6、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在两个透水石笼之间设置栅网,可以进一步对通过透水石笼的水流起到过滤的效果,同时可以防止水产动物进入生态区。

7、进一步,还包括分别设于各个生态区内的若干水泵,所述水泵的进水端与所述生态区连通,所述水泵的出水端与所述养殖区连通。通过水泵进行抽水,可以在遇到突发应急情况可将草塘内的水提升至鱼塘内,提升生态区和养殖区的水体交换率,增强生态区对水质的净化效益且提高养殖鱼塘内水体的换水率,提升优化养殖鱼塘内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8、进一步,所述渗透围隔为l形且均设于养殖池塘的角落,所述渗透围隔与养殖池塘的边缘围合形成生态区。该设置方式可以构建得到范围更大的养殖区,且保证了养殖区与生态区之间的充分接触。

9、进一步,所述生态区的底部高于所述养殖区的底部,所述渗透围隔底部设有将所述生态区与所述养殖区隔断的填料层。该设置方式可以防止生态区底部的淤泥进入养殖区内,同时可以在养殖区内水体放空时,保证生态区底部仍有存水,以维持生态区内部水生植物的存活。

10、进一步,所述透水石笼之间形成可容栅网伸入的容腔,所述栅网与所述容腔竖向滑动连接,所述连接板上开有可容所述栅网伸出的开口。通过该方式便于对栅网进行定期的维护或者清理。

11、进一步,所述栅网的底部设有配重块,所述填料层上设有与所述配重块适配的限位槽。采用配置块与限位槽相互配合,防止栅网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大幅度的晃动。

12、进一步,所述栅网首位卡接,所述开口处依次设有若干盖板,所述栅网顶部均设有若干拉环。采用该方式便于将栅网取出,同时设置盖板可以防止人员在连接板上走动时,物品从开口处掉落至容腔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鱼塘的鱼草共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在养殖鱼塘内并将养殖鱼塘分割为生态区和养殖区的渗透围隔,所述渗透围隔包括位于养殖鱼塘底部的基底、位于养殖池塘水面上方的连接板和对称设在连接板与基底之间的若干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之间还对称设有位于生态区和养殖区之间的透水石笼,透水石笼上均开有若干可容水流通过的通孔,所述透水石笼之间可拆卸连接若干有栅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鱼塘的鱼草共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设于各个生态区内的若干水泵,所述水泵的进水端与所述生态区连通,所述水泵的出水端与所述养殖区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鱼塘的鱼草共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围隔为L形且均设于养殖池塘的角落,所述渗透围隔与养殖池塘的边缘围合形成生态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鱼塘的鱼草共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区的底部高于所述养殖区的底部,所述渗透围隔底部设有将所述生态区与所述养殖区隔断的填料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鱼塘的鱼草共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石笼之间形成可容栅网伸入的容腔,所述栅网与所述容腔竖向滑动连接,所述连接板上开有可容所述栅网伸出的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鱼塘的鱼草共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栅网的底部设有配重块,所述填料层上设有与所述配重块适配的限位槽。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鱼塘的鱼草共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栅网首位卡接,所述开口处依次设有若干盖板,所述栅网顶部均匀设有若干拉环。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鱼塘的鱼草共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在养殖鱼塘内并将养殖鱼塘分割为生态区和养殖区的渗透围隔,所述渗透围隔包括位于养殖鱼塘底部的基底、位于养殖池塘水面上方的连接板和对称设在连接板与基底之间的若干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之间还对称设有位于生态区和养殖区之间的透水石笼,透水石笼上均开有若干可容水流通过的通孔,所述透水石笼之间可拆卸连接若干有栅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鱼塘的鱼草共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设于各个生态区内的若干水泵,所述水泵的进水端与所述生态区连通,所述水泵的出水端与所述养殖区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鱼塘的鱼草共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围隔为l形且均设于养殖池塘的角落,所述渗透围隔与养殖池塘的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国楷念明海王宇飞张丹张名豪汪志强周新钟科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大方生态环境治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