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输送,具体涉及一种转运用载具上下料装置及生产工艺。
技术介绍
1、pcb板等在生产过程中首先放置在承载工装上,并且pcb板需要在不同的承载工装上进行转运,不同的承载工装可以满足不同的工位需求,承载工装在运输过程中堆叠状态运输,在运输至上料位置时再变为独立运输,承载工装在堆叠时下方的承载工装插入上方承载工装背面的槽孔中以定位避免堆叠的承载工装倒塌移位等,但是会造成最下方的承载工装难以分离,在上料位置无法变成承载工装的独立运输。
2、因此,基于上述技术问题需要设计一种新的转运用载具上下料装置及生产工艺。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转运用载具上下料装置及生产工艺。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转运用载具上下料装置,包括:
3、第一输送部、第二输送部、转运部和取料部;
4、所述第二输送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部尾端的一侧;
5、所述转运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部的尾端;
6、所述第一输送部适于输送层叠放置的承载工装,并且所述第一输送部适于将承载工装单一运输至所述第一输送部的尾端;
7、所述转运部适于将单一的承载工装转移至所述取料部;
8、所述取料部适于将承载工装上的物料取下;
9、所述第二输送部适于将空的承载工装运输。
10、进一步,所述承载工装包括:承载板;
11、所述承载板上开设有若干承载孔,所述承载孔的内壁上设置
12、所述承载孔的一条边沿为斜面;
13、所述承载板上设置有若干支撑组件。
14、进一步,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底座和支撑柱;
15、所述底座设置在所述承载板上,所述底座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延伸至所述承载板上;
16、所述支撑柱穿设在所述通孔中,所述支撑柱与所述通孔过盈配合;
17、所述支撑柱的顶端设置有上凸起;
18、所述支撑柱的底端设置有下凸起;
19、在承载板放置在第一输送部上时,靠近第一输送部尾端的两个支撑柱的下凸起长于另外两个支撑柱的下凸起。
20、进一步,所述第一输送部包括:支撑组件、剥离组件和一对第一传送机构;
21、所述第一传送机构相对设置;
22、所述支撑组件设置在两条第一传送机构之间;
23、所述剥离组件设置在对应第一传送机构外壁上;
24、所述第一传送机构上设置有阻挡组件。
25、进一步,所述剥离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一传送机构对应的安装板;
26、所述安装板设置在所述第一传送机构的外壁上,并且安装板的高度高于第一传送机构的高度;
27、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推送气缸,所述推送气缸的伸缩端连接有一对推送块;
28、所述推送块上设置有斜面,所述斜面朝下。
29、进一步,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升降气缸和支撑板;
30、所述第一升降气缸设置在两条第一传送机构之间;
31、所述支撑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升降气缸的伸缩端上。
32、进一步,所述阻挡组件包括:一对第一限位板和一对第二限位板;
33、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所述第一传送机构对应;
34、所述第二限位板与所述第一传送机构对应;
35、所述第一限位板设置在安装板靠近第一升降气缸的一面上,并且第一限位板高于承载工装堆叠的高度;
36、所述第二限位板设置在安装板靠近第一升降气缸的一面上,并且第二限位板高于承载工装堆叠的高度;
37、所述第二限位板相较于所述第一限位板更靠近所述第一传送机构的尾端;
38、所述第二限位板上靠近第一传送机构尾端的位置向另一块第二限位板方向延伸出阻挡板;
39、所述阻挡板的底端与所述第一传送机构之间存在空隙。
40、进一步,两条第一传送机构的上方架设有挡条;
41、所述挡条相较于所述支撑组件更靠近所述第一传送机构的尾端。
42、进一步,所述转运部包括:第二升降气缸、升降板和一对第二传送机构;
43、所述第二升降气缸设置在所述第一传送机构之间;
44、所述升降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升降气缸的升降端上;
45、所述第二传送机构相对设置在所述升降板上;
46、所述升降板位于两条第一传送机构之间;
47、所述升降板位于所述挡条下方。
48、进一步,所述第一传送机构的传送方向与所述第二传送机构的传送方向垂直。
49、进一步,所述第二输送部包括:一对第三传送机构;
50、所述第三传送机构设置在第一传送机构的同一侧;
51、两第三传送机构之间的距离与两第二传送机构之间的距离对应;
52、所述第三传送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二传送机构的尾端;
53、所述第三传送机构的传送方向与所述第二传送机构的传送方向相同。
54、进一步,所述第三传送机构高于所述第一传送机构。
55、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采用上述的转运用载具上下料装置的生产工艺,包括:
56、通过第一传送部传送层叠堆放的承载工装,并且确保单独的承载工装被运送至第一传送部的尾端;
57、通过取料部将承载工装上的物料取下;
58、通过转运部将空的承载工装转运至第二输送部上。
59、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第一输送部、第二输送部、转运部和取料部;所述第二输送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部尾端的一侧;所述转运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部的尾端;所述第一输送部适于输送层叠放置的承载工装,并且所述第一输送部适于将承载工装单一运输至所述第一输送部的尾端;所述转运部适于将单一的承载工装转移至所述取料部;所述取料部适于将承载工装上的物料取下;所述第二输送部适于将空的承载工装运输;实现了堆叠的承载工装可以确保被分开为独立的承载工装,便于承载工装上的物料被取下转运。
60、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专利技术而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在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61、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运用载具上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运用载具上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运用载具上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运用载具上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运用载具上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运用载具上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运用载具上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运用载具上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运用载具上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运用载具上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
11.一种采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运用载具上下料装置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运用载具上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运用载具上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运用载具上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运用载具上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运用载具上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运用载具上下料装置,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帅,李昂,徐庆庆,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科瑞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