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后端结构、白车身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66482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14 15:24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身后端结构、白车身及车辆,包括:第一梁总成;以及第二梁总成,与所述第一梁总成可拆卸地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一梁总成后端,其中,所述第一梁总成的纵向受压能力高于所述第二梁总成的纵向受压能力,所述纵向为车身前后方向。将第一梁总成与第二梁总成通过可拆卸地方式连接,并且,将相对于第二梁总成靠前的第一梁总成所能承受的压溃力设置得较大,使得车身后端结构所能承受的压溃力呈阶梯设计,从而可以实现逐级吸能,实现车身后端结构的精益及轻量化设计。并且,这种设计方案可以降低维修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公开涉及车辆,尤其涉及车身后端结构、白车身及车辆


技术介绍

1、在车辆电动化的过程中,为了轻量化设计及生产效率的提升,车身后端的后纵梁以及后防撞梁等部件采用集成铸造的方式,在低速碰撞中,由于集成铸件,会导致整个铸造件变形甚至破碎。相关技术中,一种维修方案是需要更换整个铸件,维修成本高;还有一种维修方案是切除部分结构并通过二次焊接修复,这种维修复杂成本也较高,且修复后的车辆较出厂状态要差。


技术实现思路

1、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身后端结构、白车身及车辆。

2、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身后端结构,包括:第一梁总成;以及第二梁总成,与所述第一梁总成可拆卸地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一梁总成后端,其中,所述第一梁总成的纵向受压能力高于所述第二梁总成的纵向受压能力,所述纵向为车身前后方向。

3、可选地,所述车身后端结构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连接在所述第一梁总成的第一梁体与所述第二梁总成之间。

4、可选地,所述连接件抵止所述第一梁总成的端面的面积大于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后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后端结构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连接在所述第一梁总成的第一梁体与所述第二梁总成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后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抵止所述第一梁总成的端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梁总成抵止所述连接件的端面的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后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抵止所述第二梁总成的端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梁总成抵止所述连接件的端面的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后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靠近所述第二梁总成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后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后端结构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连接在所述第一梁总成的第一梁体与所述第二梁总成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后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抵止所述第一梁总成的端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梁总成抵止所述连接件的端面的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后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抵止所述第二梁总成的端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梁总成抵止所述连接件的端面的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后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靠近所述第二梁总成一侧的边缘区,所述边缘区用于与所述第二梁总成的端面边缘抵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后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缘区所围成的空间内形成有中间区,所述中间区的相对两面分别用于与所述第一梁总成和所述第二梁总成的端面中间区域抵止。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后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焊接在所述第一梁体的端部,且套接在所述第一梁体的外周,所述第一梁总成与所述连接件焊接后的整体的纵向受压能力高于所述第二梁总成的纵向受压能力。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后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梁体之间具有两段纵向间隔的焊接路径。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后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沿车身竖直方向的两端的宽度大于中间的宽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梁总成包括第一梁体和形成在所述第一梁体上的馈缩筋,所述馈缩筋靠近所述第二梁总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身后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馈缩筋的延伸方向为车身竖直方向。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梁总成上形成有多个安装孔位,用于通过紧固件与后地板连接,其中,多个所述安装孔位布置成三角形。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强张鸿钧姜大修邱鹏
申请(专利权)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