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建筑物移位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1、平移建筑物是一项技术含量颇高的技术,它把建筑结构力学与岩土工程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其基本原理与起重搬运中的重物水平移动相似,其主要的技术处理为:将建筑物在某一水平面切断,使其与基础分离变成一个可搬动的“重物”;在建筑物切断处设置托换梁,形成一个可移动托梁;在就位处设置新基础;在新旧基础间设置行走轨道梁;安装行走机构,施加外加动力将建筑物移动;就位后拆除行走机构进行上下结构连接,至此平移完成。
2、现有的建筑物移位装置在移动建筑物时,需要将建筑物的承重桩切断后再将行走机构钻孔固定在建筑物上进行建筑移位,但是这种直接固定在建筑物上的连接方式极大的破坏了建筑物原有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使建筑物在移位时存在失衡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建筑物移位装置及其施工方法,旨在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现有的建筑物移位装置在移动建筑时会影响建筑物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的技术问题。
2、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物移位装置,包括建筑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主体(1)的底部设置有多个相互对称的桩体(4),且桩体(4)的外部设置有同一个托板(2),托板(2)与建筑主体(1)相对的一侧贴合,所述桩体(4)的外部均设置有稳定模块(5),且托板(2)的底部设置有多个相互对称的行走机构(3),所述稳定模块(5)包括多个相互对称的固定台(501),固定台(501)均设置在桩体(4)的外部,固定台(501)的底部均开设有多个圆周等距分布的容纳槽(502),容纳槽(502)内均滑动连接有活动杆(503),活动杆(503)与桩体(4)的外部相对的一侧均设置有接触板(50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物移位装置,包括建筑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主体(1)的底部设置有多个相互对称的桩体(4),且桩体(4)的外部设置有同一个托板(2),托板(2)与建筑主体(1)相对的一侧贴合,所述桩体(4)的外部均设置有稳定模块(5),且托板(2)的底部设置有多个相互对称的行走机构(3),所述稳定模块(5)包括多个相互对称的固定台(501),固定台(501)均设置在桩体(4)的外部,固定台(501)的底部均开设有多个圆周等距分布的容纳槽(502),容纳槽(502)内均滑动连接有活动杆(503),活动杆(503)与桩体(4)的外部相对的一侧均设置有接触板(504),且活动杆(503)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连接轴(505),所述固定台(501)的底部活动连接调节板(506),调节板(506)上均开设有弧形槽(507),且弧形槽(507)的内壁分别与连接轴(505)的外部滑动连接,所述托板(2)的底部设置有两个对称的保护模块(7),且托板(2)的底部设置有多个圆周等距分布的配平模块(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物移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板(506)的外部均固定连接有齿环(508),托板(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多个圆周等距的电机一(509),电机一(509)的输出端均通过联轴器连接有齿轮(510),多个齿轮(510)分别与多个齿环(508)啮合,且调节板(506)的底部均活动连接有套环(51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物移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环(517)上开设有两个对称的孔洞,孔洞内均滑动连接有插入榫(518),插入榫(518)的外部均环绕有弹簧二(519),弹簧二(519)的的一端均与插入榫(518)的外部固定连接,另一端均与套环(517)远离调节板(506)的一侧固定连接,插入榫(518)靠近调节板(506)的一侧与调节板(506)的一侧贴合,且调节板(506)上开设有两个圆周等距的嵌合孔(52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物移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环(517)靠近调节板(506)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对称的细轴,细轴的外部均设置有弹簧三(521),弹簧三(521)的一端与细轴的外部固定连接,另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卡位块(522),两个卡位块(522)的外部分别与连接轴(505)的外部贴合,且活动杆(503)上均开设有槽口,槽口内均设置有长杆(51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建筑物移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杆(511)与接触板(504)相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另一端均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占彪,刘司佳,周健男,赵晓玉,刘辉,尚燕民,路邑沐,王志鑫,周少鹏,周陆洋,赵旭凯,宋子尧,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建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