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宜专利>正文

一种双腔减压式流产吸引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66063 阅读:2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是一种双腔减压式流产吸引管。现有的人流吸引管仅为一个负压吸引通道,或容易造成医源性感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具有吸引通道及减压通道的双腔流产吸引管,其减压通道内置于吸引通道的内壁上,通过使外界常压空气进入宫腔内而实现减压目的。减压通道的进气口上覆盖有空气过滤膜,能对进入宫腔内的空气实施过滤,是一种可调压、减压、防堵塞及防医源性感染的新型人工流产吸引管。(*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Double cavity decompression induced abortion suction tube

The utility model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medical instruments, and is a double cavity decompression abortion suction tube. The existing suction tube is only a negative pressure suction channel, or it is easy to cause iatrogenic infection.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scheme with double cavity decompression channel and channel abortion suction suction tube, the pressure relief channel built on the inner wall of attraction channel,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decompression through the outside atmospheric pressure air into the uterine cavity and. The air inlet of the decompression passage is covered with an air filter membrane, which can filter the air entering the cavity of the uterus, and is a new artificial abortion suction tube with adjustable pressure, decompression, blockage prevention and iatrogenic infe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双腔减压式流产吸引管。 技术背景现有的人工流产手术所使用的不锈钢吸引管只有一个负压通道,施术时,通过负 压吸引力把胚胎组织经不锈钢吸引管的负压通道吸出宫腔,以达到人工流产的目的。这种 单向持续吸引的方式对无胚胎附着的、膨大的子宫内膜部位容易造成吸破,引起非预期损 伤,更重要的是,由于吸引后宫腔内处于负压状态,加剧了胚胎附着部位的组织损伤出血, 而出血后的子宫内腔处于正压状态,极易导致血液通过输卵管进入腹腔,造成宫血逆流等 人工流产综合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及生育健康。为此,中国技术专利双腔负压可控式人流吸引管(专利号ZL 95228318. 2) 提出了使用双腔管及可控调压的技术方案以解决管腔堵塞及组织梗阻的问题;而中国实用 新型专利人工流产减压式吸管(专利号ZL 02274154. 2)提出了减压的技术方案,以应对 宫血逆流的风险,上述方案有其先进性,但对于一个组织创面来说,虽则提供施术者的便利 或可减少人工流产综合症的发生,但都有未经过滤的空气进入宫腔的现象,这在客观上反 倒更加了医源性感染的风险,造成非预期感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调压、防止堵塞、降低宫腔内压力,并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可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双腔减压式流产吸引管。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双腔减压式流产吸引管,包括有管座 1、吸引管2和吸引口 23,其特征在于吸引管2是吸引通道21和减压通道22构成的双腔道 通管,吸引通道21与吸引口 23及管座1的内腔11贯通,减压通道22与减压口 24及管座 1上的进气口 13贯通,进气口 13上覆盖并固定有一空气过滤膜12。其中,减压通道22内 置于吸引通道21的内壁,其管径小于吸引通道21的内径。进气口 13位于管座1的前端, 吸引管2中减压通道22 —端的插入管座1的前端与进气口 13连通,进气口 13的外部为一 内凹的弧面构造。施术时,有两种情况容易造成堵塞或梗阻,其一,遇大块胚胎组织时,由于组织未 破碎,整块进入吸引口 23堵塞,可采用脉冲式闭合/开启进气口 13,使空气在负压吸引下通 过减压通道22进入宫腔,从而降低吸引口 23对组织的吸引力,脉冲式吸引和放松,会促使 胚胎组织破碎、变形,使较大的胚胎组织可顺利吸出。其二,吸引数次后,子宫宫腔内处于负 压状态,形成反吸引力,此时可开启进气口 13,使空气通过减压通道22进入宫腔,平衡宫腔 内部负压,避免组织在吸引通道21内来回移动而吸不出造成的梗阻。进气口 13的设置可 实现防止和处理上述堵塞或梗阻。其中,由于连通减压通道22的减压口 24直达宫腔内部,术中或术后,均可经由此 通道释放空气进入宫腔,平衡宫腔内负压,减少出血引致的并发症;术中,控制进气口 13开启时间的长短即可调节吸引压力的大小。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进气口 13是覆盖有空气过滤膜12的,空气的进入已 经其过滤,避免开放的创口直接接触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预防医源性感染。由此本技术可达到防止堵塞、可调压、平衡宫内压力,减少人工流产综合症, 及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多种有益效果,且结构简单,功能实用,工艺可行,具有典型的现实意 义。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提出的双腔减压式流产吸引管的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的吸引管A-A向截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所述的管座、过滤膜及进气口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说明依据本技术的实施情况。如图1所示,一种双腔减压式流产吸引管,包括有管座1、吸引管2和吸引口 23,其 特征在于吸引管2是吸引通道21和减压通道22构成的双腔道通管,吸引通道21与吸引口 23及管座1的内腔11贯通,减压通道22与减压口 24及管座1上的进气口 13贯通,进气口 13上覆盖并固定有一空气过滤膜12,其中,减压通道(22)内置于吸引通道(21)的内壁,其 管径小于吸引通道(21)的内径。上述进气口 13位于管座1的前端,吸引管2中减压通道22 —端的插入管座1的 前端与进气口 13连通,进气口 13的外部为一内凹的弧面构造,进气口(13)上覆盖的空气 过滤膜(12)可透过空气并可阻止液体漏出。本技术提出的双腔减压式流产吸引管是这样工作的,如图1所示,使用时管 座1出口端连接负压源及装盛器具,施术者握持管座1,食指按压住进气口 13进行手术。由 于吸引管2是双腔道通管,其中的吸引通道21供胚胎组织吸出,另一减压通道22与外界连 通供常压空气进入宫腔。手术过程中,当宫腔内由于连续吸引而使宫腔处于负压状态时,容 易出现反吸引,使胚胎组织在吸引通道21内来回移动而无法吸出,通过放开食指对进气口 13的按压,可使空气从进气口 13进入,被空气过滤膜12过滤后,进入减压通道22,从减压 口 24出,直达宫腔内部,使宫腔内负压降低,促使胚胎组织吸出,传统器械在此种情况下需 要拔出人流管,平衡压力后在插入宫腔的做法,本技术与现有技术比较的有益效果是 避免了人流管反复进出宫腔,大大减轻病人的痛苦,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宫内感染机会,也 使宫颈粘膜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防止宫颈粘连发生。通过食指对进气口 13的按压程度和时间长短,也可以调整宫腔内压力的大小,避 免负压过大,造成对宫腔的意外损伤。当遭遇大块胚胎组织时,是常会堵塞吸引通道21的,造成吸引不畅,甚至阻塞,通 过施术者的食指对进气口 13实施脉冲式的闭合/开启动作,则可脉冲式地改变宫腔内压 力,可轻易制造出吸引口 23对胚胎组织反复实现吸紧/放松的脉冲式动作,以挤压、破碎胚 胎组织,使其变形进入吸引通道21而被吸出,这种方式能有效地实现把大于吸引通道21管 径数倍的组织吸出,防止堵塞及吸引不干净。由于宫颈及子宫口对吸引管2的包裹作用,使术中或术后的子宫宫腔内处于负压 状态,从而加剧了创口的出血,使病人长时间疼痛,而出血又使宫腔内逐渐处于正压,则血 液可能通过输卵管进入腹腔,造成人工流产综合症,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因此本技术在 术中或术后可完全释放食指对进气口 13的按压,使空气直达宫腔内,减少宫内负压吸引 力,使创口的出血减少,利于子宫收缩,促进血窦的闭合。同时,由于进气口 13外部覆盖有空气过滤膜12,该滤膜的作用类似输液器的进气 器件,手术全程进入宫腔内的空气,均被过滤,无细菌或病毒进入宫腔而直接接触创面,降 低医源性感染的风险。尽管本技术是参照具体实施例来描述,但这种描述并不意味着对本技术 构成限制。参照本技术的描述,所公开的实施例的其他变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都是 可以预料的,这种的变化应属于所属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腔减压式流产吸引管,包括有管座(1)、吸引管(2)和吸引口(23),其特征在于吸引管(2)是吸引通道(21)和减压通道(22)构成的双腔道通管,吸引通道(21)与吸引口(23)及管座(1)的内腔(11)贯通,减压通道(22)与减压口(24)及管座(1)上的进气口(13)贯通,进气口(13)上覆盖并固定有一空气过滤膜(12)。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双腔减压式流产吸引管,包括有管座(1)、吸引管(2)和吸引口(23),其特征在于吸引管(2)是吸引通道(21)和减压通道(22)构成的双腔道通管,吸引通道(21)与吸引口(23)及管座(1)的内腔(11)贯通,减压通道(22)与减压口(24)及管座(1)上的进气口(13)贯通,进气口(13)上覆盖并固定有一空气过滤膜(12)。2.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宜顾会霞
申请(专利权)人:李宜顾会霞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