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溶性微针负载白藜芦醇纳米颗粒在治疗瘢痕疙瘩的应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595443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07 00: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溶性微针负载白藜芦醇纳米颗粒在治疗瘢痕疙瘩的应用方法,属于创伤治疗技术领域,其技术要点是: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制备白藜芦醇‑聚乙烯吡咯烷酮纳米颗粒(RES‑PVP NPs);步骤二:制备透明质酸为基质的可溶性微针;步骤三:使RES‑PVP NPs及透明质酸混合溶液注满微针的针体部分,待干燥后继续加入透明质酸水溶液,真空处理后置于干燥器内,脱模后即得到负载有RES‑PVP NPs的基质透明质酸分子量为的可溶性微针,具有保持了白藜芦醇的抗纤维化活性,且将其加载于可溶性微针后,不影响其活性的发挥。在体外可抑制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HKFs)的增殖;在体内可抑制小鼠瘢痕疙瘩荷瘤模型中瘢痕疙瘩的生长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创伤治疗,具体是涉及一种可溶性微针负载白藜芦醇纳米颗粒在治疗瘢痕疙瘩的应用方法


技术介绍

1、瘢痕是人体伤口愈合过程中的必然产物。皮肤受到创伤后会产生炎症反应,刺激成纤维细胞活化、增殖,并分泌胶原,形成瘢痕以愈合创口。当创口愈合后,炎症反应消退。但是如果炎症、张力、激素调节等原因持续存在会使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进而使胶原过度堆积、排列紊乱,最终导致病理性瘢痕的产生。病理性瘢痕可分为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两种。增生性瘢痕生长在原始伤口的边界内,最终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成熟;而瘢痕疙瘩的生长则会超出原始伤口边界,自身不会变小,很少成熟,并且难以治疗。

2、在病理性瘢痕的形成过程中,成纤维细胞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成纤维细胞是细胞外基质的主要生产者,具有被炎性细胞因子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的能力。而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较强且凋亡能力减弱。此外,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主要通过调控tgf-β1/smad信号通路,(1)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分化和胶原合成、减少成纤维细胞凋亡;(2)影响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诱导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溶性微针负载白藜芦醇纳米颗粒在治疗瘢痕疙瘩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溶性微针负载白藜芦醇纳米颗粒在治疗瘢痕疙瘩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RES-PVP NPs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溶性微针负载白藜芦醇纳米颗粒在治疗瘢痕疙瘩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溶剂采用甲醇、乙醇、异丙醇、叔丁醇以及丙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溶性微针负载白藜芦醇纳米颗粒在治疗瘢痕疙瘩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相溶剂采用去离子水、氢氧化钠水溶液或三羟甲基氨基甲烷水相缓冲液。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溶性微针负载白藜芦醇纳米颗粒在治疗瘢痕疙瘩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溶性微针负载白藜芦醇纳米颗粒在治疗瘢痕疙瘩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res-pvp nps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溶性微针负载白藜芦醇纳米颗粒在治疗瘢痕疙瘩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溶剂采用甲醇、乙醇、异丙醇、叔丁醇以及丙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溶性微针负载白藜芦醇纳米颗粒在治疗瘢痕疙瘩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皓付燚盈刘树威许文哲陈杨荣莉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