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减震,特别涉及一种可自复位的自适应单向摩擦阻尼器。
技术介绍
1、建筑结构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会不断受到外部影响产生振动,其中包括周边环境(如老旧建筑的拆迁、大型施工设备的扰动和高铁运行的振动等)和地震作用的影响,尤其一旦发生地震就会极大影响建筑的正常使用并对人身生命产生极大威胁。此外,地震后的建筑修复和重建也是较为复杂的问题。因此建筑的减震措施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目前建筑减震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以可更换、自复位等为特点,以摩擦耗能为代表的摩擦阻尼器,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外部震动对建筑物产生的影响。
2、但传统的摩擦阻尼器一般刚度较大,在小位移下不能较好的发挥作用,使得建筑在小震、外部振动等小位移环境下易产生疲劳破坏,此问题对于钢结构建筑尤为突出。此外,基于“自复位、免修复”的设计理念,摩擦阻尼器逐渐与自复位机制联系起来,但带可自复位功能的传统摩擦阻尼器在复位过程中由于较大的摩擦耗能能力使得建筑结构难以完全复位并容易产生较大残余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中存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自复位的自适应单向摩擦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四棱台框架(1)、第一弹性摩擦系统(2)及第二弹性摩擦系统(3),第一弹性摩擦系统(2)包括主动杆(201)及第一碟簧(202),所述第二弹性摩擦系统(3)包括导杆(301)、第二碟簧(302)及第三碟簧(303),框架(1)包括第一侧壁(101)、第二侧壁(102)、第三侧壁(103)及第四侧壁(104),所述第一侧壁(101)与第三侧壁(103)相对,第二侧壁(102)与第四侧壁(104)相对,所述主动杆(201)与导杆(301)通过连接块(6)连接,所述主动杆(201)一端滑动穿过框架(1)上底面与限位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自复位的自适应单向摩擦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四棱台框架(1)、第一弹性摩擦系统(2)及第二弹性摩擦系统(3),第一弹性摩擦系统(2)包括主动杆(201)及第一碟簧(202),所述第二弹性摩擦系统(3)包括导杆(301)、第二碟簧(302)及第三碟簧(303),框架(1)包括第一侧壁(101)、第二侧壁(102)、第三侧壁(103)及第四侧壁(104),所述第一侧壁(101)与第三侧壁(103)相对,第二侧壁(102)与第四侧壁(104)相对,所述主动杆(201)与导杆(301)通过连接块(6)连接,所述主动杆(201)一端滑动穿过框架(1)上底面与限位板(4)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连接块(6)并与连接块(6)固定连接,导杆(301)穿过连接块(6)且两端分别与第二侧壁(102)和第四侧壁(104)滑动连接,连接块(6)位于导杆(301)的中间位置且与导杆(30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碟簧(202)套设于主动杆(201)上且两端分别与框架(1)上底面及连接块(6)接触,所述连接块(6)与第二侧壁(102)之间设置有第二碟簧(302),连接块(6)与第四侧壁(104)之间设置有第三碟簧(303),所述第二碟簧(302)及第三碟簧(303)均套于导杆(301)上,所述第二碟簧(302)与第二侧壁(102)之间还设置有第一摩擦件,所述第三碟簧(303)与第四侧壁(104)之间还设置有第二摩擦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自复位的自适应单向摩擦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摩擦件及第二摩擦件均滑动套于导杆(301)上,第一摩擦件上下端分别与第二侧壁(102)及第二碟簧(302)远离连接块(6)的一端接触,所述第二碟簧(302)靠近连接块(6)的一端与连接块(6)接触,第二摩擦件上下端分别与第三碟簧(303)远离连接块(6)的一端及第四侧壁(104)接触,第三碟簧(303)靠近连接块(6)的一端与连接块(6)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可自复位的自适应单向摩擦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摩擦件为第一楔块(304),所述第二摩擦件为第二楔块(305)。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可自复位的自适应单向摩擦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摩擦件包括第一楔块(304)及第一摩擦长板(306),第二摩擦件包括第二楔块(305)及第二摩擦长板(307),第一楔块(304)设置于第二碟簧(302)与第二侧壁(102)之间,第一摩擦长板(306)设置于第一楔块(304)与第二侧壁(102)之间,第二楔块(305)设置于第三碟簧(303)与第四侧壁(104)之间,第二摩擦长板(307)设置于第二楔块(305)与第四侧壁(104)之间,第一楔块(304)、及第二楔块(305)均滑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恺泽,林桂锐,王启先,周倩倩,李兰欣,
申请(专利权)人:长安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