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载流子LDMOS器件及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57102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06 23: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双载流子LDMOS器件及制造方法。包括:衬底、埋氧化层、N型漂移区、正栅极、P型源区、P型漏区、P型体区、N型源区、N型漏区及背栅极,埋氧化层形成于衬底的上表面,P型源区的底部与N型漂移区及埋氧化层相接,P型漏区的底部与N型漂移区及埋氧化层相接,N型源区与P型体区相接,N型漏区与N型漂移区相接。P型源区、P型漏区、N型漂移区及背栅极组成PLDMOS结构,使N型漂移区的底部形成P型沟道;N型源区、N型漏区、N型漂移区、P型体区及正栅极组成NLDMOS结构,使P型体区的表面形成N型沟道。本发明专利技术同时利用P型沟道中空穴和N型沟道中电子的流动,降低器件的比导通电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具体地涉及一种双载流子ldmos器件及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1、ldmos(lateral double-diffusion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是一种典型的功率mos器件。ldmos器件具有高工作频率、高线性度以及低噪声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高频高功率传输系统中。对于ldmos而言,击穿电压(breakdownvoltage,bv)和比导通电阻(specific on-resistance,ron,sp)是主要的技术指标。提高ldmos击穿电压的常规技术方法有以下两种:增加器件漂移区长度和降低漂移区掺杂浓度。但是该两种方法分别会导致器件的有效导通面积增加和电阻率上升,最终导致器件的比导通电阻增加。因此ldmo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解决高击穿电压和低比导通电阻之间的矛盾。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传统优化ldmos的主流技术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ldmos的性能需求。提出新型的ldmos结构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载流子LDMOS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衬底、埋氧化层、N型漂移区、栅氧化层、正栅极、P型源区、P型漏区、P型体区、N型源区、N型漏区以及背栅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载流子LDMOS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P型源区的上部与N型源区相接,所述P型漏区的上部与N型漏区相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载流子LDMOS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P型体区包括横向区及纵向区,所述P型体区的横向区与P型源区相接,所述P型体区的纵向区与栅氧化层相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载流子LDMOS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P型体区的横向区与所述埋氧化层之间的N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载流子ldmos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衬底、埋氧化层、n型漂移区、栅氧化层、正栅极、p型源区、p型漏区、p型体区、n型源区、n型漏区以及背栅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载流子ldmos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p型源区的上部与n型源区相接,所述p型漏区的上部与n型漏区相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载流子ldmos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p型体区包括横向区及纵向区,所述p型体区的横向区与p型源区相接,所述p型体区的纵向区与栅氧化层相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载流子ldmos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p型体区的横向区与所述埋氧化层之间的n型漂移区的厚度为100~300n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载流子ldmos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为绝缘层上硅衬底,所述绝缘层上硅衬底包括绝缘层、埋氧化层以及顶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东艳吴波刘芳郭乾文张睿邓永峰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智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