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有色金属,具体涉及一种石煤钒矿与铅锌矿联合冶选提质的方法。
技术介绍
1、铅、锌、钒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有色金属原料,广泛应用于电气、化工、交通、军事等领域。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易采、易选、易冶的石煤钒矿、铅锌矿等富矿资源逐渐面临枯竭的困境。以难处理石煤钒矿、铅锌矿、红土镍矿、高钙镁氧化铜矿等为代表的有色矿产资源禀赋差,富集工艺难度大,综合利用程度低。因此,绿色、高效地综合开发低品位、难处理的矿石资源已迫在眉睫。
2、我国难处理铅锌矿具有性质复杂、含泥量大、嵌布粒度细等特点,选矿工艺因为投资大、流程长、难控制、能耗高、回收率低、成本高,选出的精矿不能直接湿法炼锌,须经过火法挥发选矿药剂,后续的湿法冶金工艺流程长、酸碱消耗高、易产生胶体二氧化硅而导致澄清分离困难。此外,锌浸出过程中浸出液中铁含量高达20-40g/l,工艺成熟的黄钾铁矾法/针铁矿法每生产一吨锌需要产生超过一吨的高铁渣,但渣中铁的品位不超过40%,不能满足炼钢的要求,后续渣的回转窑火法处理以及堆存每年花费超过3000千万元。而火法加热挥发铅锌存在能耗高、配碳量大以及碳排放高等问题。此外,火法工艺也不能利用原矿伴生的铁,产生的水淬渣中含有大量的铁,导致矿石整体利用程度低。
3、我国难处理石煤钒矿矿石性质复杂、钒品位低(0.5%~1.2%)和钒赋存状态多样。传统的分选工艺(重选、磁选、浮选、联合分选技术)由于石煤钒矿复杂的嵌布特征,分选后钒的回收率低。因此,当前工业上仍采用直接冶金工艺从石煤中提钒。石煤钒矿难处理的主要原因是
4、现有技术中,难处理石煤钒矿和铅锌矿选矿困难,后续湿法处理成本高、浸出率低,矿石综合利用程度低,难以工业化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石煤钒矿与铅锌矿联合冶选提质的方法。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3、一种石煤钒矿与铅锌矿联合冶选提质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4、(1)将石煤钒矿、铅锌矿与添加剂混合,并加热保温,得到焙烧渣和铅锌蒸汽;
5、(2)将焙烧渣研磨后,通过选矿方法分离得到钒铁。
6、所述铅锌蒸汽中含有铅和锌,通过冷凝可以实现铅和锌的回收。
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案,所述添加剂为还原剂和钙化合物;还原剂为煤、焦炭、生物质、塑料中的至少一种;钙化合物为碳酸钙和/或氧化钙。
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案,所述石煤钒矿、铅锌矿与添加剂中石煤钒矿的质量含量为50-80%,铅锌矿的质量含量为10-40%,添加剂的质量含量为1-10%。
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案,所述加热保温的温度为1000-1400℃,时间为60-180min。
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案,所述选矿方法为磁选、重选、浮选中至少一种。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通过对难处理石煤钒矿、铅锌矿的协同重构,利用难处理石煤钒矿挥发铅锌,利用铅锌矿捕集钒,实现了难处理石煤钒矿与铅锌矿中铅、锌、钒、铁的综合回收。另外,本专利技术方法对设备要求简单,成本低廉,不需要额外的浮选或湿法浸出,易于实现连续化、规模化的作业方式,具有显著的工业化潜力。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石煤钒矿与铅锌矿联合冶选提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石煤钒矿与铅锌矿联合冶选提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添加剂为还原剂和钙化合物;还原剂为煤、焦炭、生物质、塑料中的至少一种;钙化合物为碳酸钙和/或氧化钙。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石煤钒矿与铅锌矿联合冶选提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石煤钒矿、铅锌矿与添加剂中石煤钒矿的质量含量为50-80%,铅锌矿的质量含量为10-40%,添加剂的质量含量为1-1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石煤钒矿与铅锌矿联合冶选提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保温的温度为1000-1400℃,时间为60-180min。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石煤钒矿与铅锌矿联合冶选提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选矿方法为磁选、重选、浮选中至少一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石煤钒矿与铅锌矿联合冶选提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石煤钒矿与铅锌矿联合冶选提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添加剂为还原剂和钙化合物;还原剂为煤、焦炭、生物质、塑料中的至少一种;钙化合物为碳酸钙和/或氧化钙。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石煤钒矿与铅锌矿联合冶选提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石煤钒矿、铅锌矿与添加剂中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宇文超,刘秉国,郭胜惠,张利波,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