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单抗杂交瘤细胞株及其单抗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49643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30 14: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分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Xoc)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及其单抗应用。以培养的Xoc RS105菌株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经杂鼠交瘤技术获得1株能分泌抗Xoc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18D12,其保藏号为CGMCC No.45737。该细胞株分泌单抗腹水间接ELISA效价达10<supgt;‑7</supgt;,抗体类型及亚类为IgG1、κ轻链,该单抗与Xoc不同菌株或分离物均有特异性免疫反应,而不与水稻白叶枯病菌、水稻穗枯病菌等其他细菌反应,也不与健康水稻植物组织发生免疫反应。利用18D12单抗建立了检测Xoc的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和免疫胶体金试纸条(CGICS)两种血清学方法。该杂交瘤细胞及其分泌单抗的制备及其两种血清学方法的建立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诊断与防控及Xoc的检验检疫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尤其涉及一种分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及其单抗的应用。


技术介绍

1、水稻作为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主食。然而,细菌性病害对水稻产业构成重大挑战,并每年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其中,水稻细菌性条斑病(bls)是危害最严重的细菌性病害之一。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首次报道可追溯到1918年的菲律宾,随后,该疾病在亚洲其他水稻种植区广泛传播。在澳大利亚北部、非洲和拉丁美洲也有细菌性条斑病发生。在中国,水稻细条病的第一次爆发是在1953年的广东省,然后其通过种子传播迅速蔓延到中国南方所有水稻种植区,成为最重要的水稻细菌性病害之一,目前是我国的检疫性病害之一。

2、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主要发生在水稻生长早期,尤其是分蘖期到抽穗期,导致叶片萎蔫,降低水稻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最终严重影响水稻产量。据报道,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可造成的水稻8%至32%产量损失。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病原菌是稻生黄单胞杆菌稻细条斑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xoc),是一种区别于水稻白叶枯病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分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单抗杂交瘤细胞株18D12,其特征在于能分泌抗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单抗,所述的杂交瘤细胞株18D12于2023年10月30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号为CGMCC No.45737。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杂交瘤细胞株18D12分泌的抗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单抗。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单抗,其特征在于该单抗腹水间接ELISA效价达10-7,抗体类型及亚类为IgG1、κ轻链,该单抗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有特异性免疫反应,利用该单抗建立的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即Dot-ELISA和胶体金免疫试...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单抗杂交瘤细胞株18d12,其特征在于能分泌抗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单抗,所述的杂交瘤细胞株18d12于2023年10月30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号为cgmcc no.45737。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杂交瘤细胞株18d12分泌的抗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单抗。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单抗,其特征在于该单抗腹水间接elisa效价达10-7,抗体类型及亚类为igg1、κ轻链,该单抗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有特异性免疫反应,利用该单抗建立的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即dot-elisa和胶体金免疫试纸条即cgics检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建祥董赛玉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海南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