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通式旋流混合器、尾气后处理器、发动机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49451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30 14: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尾气后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旁通式旋流混合器、尾气后处理器、发动机和车辆。旁通式旋流混合器包括盖体、壳体、旋流管、内管和外管;旋流管为锥管结构,旋流管的小口径端朝上,大口径端朝下,旋流管套设内管的上端,内管的上端为进气孔段,进气孔段设有多个进气孔,旋流管的侧壁设有多个旋流孔,旋流孔与进气孔连通设置,内管的下端穿设于外管中,旋流管的锥角为2°‑3°。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减少了锥角尺寸,利于增加尿素与尾气的旋流接触距离,进而提高尿素与旋流气体的混合均匀性;通过在内管上设置与旋流管的旋流孔对应连通的进气孔,形成旁通式进气旋流,可以同时提高旋流强度和降低背压,进而提高混合均匀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尾气后处理,尤其涉及一种旁通式旋流混合器、尾气后处理器、发动机和车辆


技术介绍

1、在发动机的尾气后处理系统中,尿素混合的均匀性,是影响尾气后处理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2、现有技术中,通过在排气管中设置尾气后处理器对尾气进行处理后排放,尾气处理器包括混合器,尿素和尾气在混合器内进行混合以便于尾气净化处理。由于混合器的进气口与旋流管正对设置,因此在旋流管处形成较大背压,影响进气速度和流量,进而影响尾气和尿素的混合均匀性,导致尾气处理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旁通式旋流混合器、尾气后处理器、发动机和车辆,以解决混合器内背压高和混合均匀性差的问题。

2、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一种旁通式旋流混合器,包括盖体、壳体、旋流管、内管和外管;所述旋流管为锥管结构,所述旋流管的小口径端朝上,大口径端朝下,所述旋流管套设所述内管的上端,所述内管的上端为进气孔段,所述进气孔段设有多个进气孔,所述旋流管的侧壁设有多个旋流孔,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旁通式旋流混合器,包括盖体(1)、壳体(2)、旋流管(3)、内管(4)和外管(5);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管(3)为锥管结构,所述旋流管(3)的小口径端朝上,大口径端朝下,所述旋流管(3)套设所述内管(4)的上端,所述内管(4)的上端为进气孔段(41),所述进气孔段(41)设有多个进气孔(411),所述旋流管(3)的侧壁设有多个旋流孔(31),所述旋流孔(31)与所述进气孔(411)连通设置,所述内管(4)的下端穿设于所述外管(5)中,所述旋流管(3)的锥角为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旁通式旋流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内管(4)的周向方向,每个所述进气孔(41...

【技术特征摘要】

1.旁通式旋流混合器,包括盖体(1)、壳体(2)、旋流管(3)、内管(4)和外管(5);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管(3)为锥管结构,所述旋流管(3)的小口径端朝上,大口径端朝下,所述旋流管(3)套设所述内管(4)的上端,所述内管(4)的上端为进气孔段(41),所述进气孔段(41)设有多个进气孔(411),所述旋流管(3)的侧壁设有多个旋流孔(31),所述旋流孔(31)与所述进气孔(411)连通设置,所述内管(4)的下端穿设于所述外管(5)中,所述旋流管(3)的锥角为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旁通式旋流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内管(4)的周向方向,每个所述进气孔(411)的周向宽度至少同时对应连通于两个所述旋流孔(3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旁通式旋流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孔(411)的周向宽度大于其轴向高度,所述进气孔(411)沿所述内管(4)的长轴方向设置两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旁通式旋流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4)的上端位于所述旋流管(3)下方的位置依次设置第一圆孔段(42)和光管段(43),所述第一圆孔段(42)设有多个第一圆孔(42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龙远蔡立庚王超王科星
申请(专利权)人: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