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江苏大学专利>正文

纵轴流脱粒清选试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47998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纵轴流脱粒清选试验装置,包括物料输送装置、物料喂入装置、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清选装置及检测和控制装置。物料输送装置的后部连接到喂入装置中喂入螺旋的前部,喂入螺旋的后部通过输送槽连接到切流脱粒分离装置,切流脱粒分离装置连接到辅助喂入装置,辅助喂入装置后部连接到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在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下面安装清选装置,检测和控制装置对上述所有装置的运动参数进行控制,并检测和保存相应的参数。本发明专利技术装置不仅可以模拟田间的纵轴流脱粒分离与清选试验,而且具有成本低、使用安全、监测全面、操作简便,调整方便、便于测量、能模拟田间的工作情况、再现机械化收获过程中的输送、脱粒分离和清选过程等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纵轴流脱粒清选试验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生产的水稻联合收割机基本上都采用横向布置的轴流滚筒脱粒分 离装置,这种布置方式结构紧凑,在喂入量较小时作业性能也不错。但由于脱粒 滚筒横向布置,受到空间位置的限制,脱粒滚筒不能太长,因此,这类收割机普 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由于脱粒滚筒较短,脱粒和分离能力受到限制,在喂入量 稍大时夹带损失会增大;二是对潮湿作物和一些难脱作物适应性较差;三是清选 筛面上物料分布不均匀,在喂入量较大时清选效果较差,速度稍快时还会出现跑 粮现象。因此,这种结构形式一般只适合喂入量较小的中小型联合收割机。随 着水稻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产量的提高,对联合收割机的动力、工作性能、作 业效率、可靠性等要求也越来越高。横向轴流式联合收割机由于结构上的原因, 其发展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而纵向配置的轴流式联合收割机,由于滚筒纵置, 可以在不增大机体的情况下加大脱粒滚筒长度和分离面积,与横向轴流联合收割 机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一是可以在不增大机体体积的情况下提高生产率、脱净 率和减少破碎率;二是作物适应性广,对潮湿作物和难脱作物效果也较好;三是 分离面积大,分离效果好,适应性强。近年来,我国企业在纵轴流脱粒装置的研制应用方面也取得了可喜成绩,如 国内约翰 迪尔生产的3518CTS型联合收割机采用了 滚筒板齿分离技术。约 翰,迪尔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根据市场需求研制了体积小、成本低的单切流脱 粒滚筒与单纵轴流分离滚筒组合式联合收割机,并申请了一项切流与纵轴流组 合式脱粒分离装置(专利号00137715.9),提出了将切流单滚筒与纵轴流双滚 筒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采用纵向带板齿的双分离滚筒装置(技术),用分离部件 代替空间结构较大的键式逐稿器承担籽粒、茎杆的分离功能。利用大间隙、低转 速,使脱粒作用柔和、分离过程长,对谷粒损伤小,尤其对难脱和易破碎的作物 有较好的适应性。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针对传统的切流滚筒式联合收割机收获水 稻,损失率和破碎率都比较高这一技术问题,在吸收日本洋马、凯斯2366等机 型先进技术基础上,开发研制了较为新颖的TZ—5型双轴流滚筒脱粒装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山东福田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申请了一项专利纵轴流式滚筒收割 机分离装置(专利号200520085673.8),提出了一种新型纵轴流式滚筒收割机 分离装置即在纵轴流滚筒尾部的籽粒出口后侧设置两个逐稿轮,逐稿轮前后设 置,以实现两级分离,不易造成夹带损失,分离和排草能力强。国内、外对纵轴流收获技术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的一些难题 且缺乏有效手段和方法,如纵轴流脱粒滚筒入口易堵塞、脱出物沿分离凹板径向 分布不均匀、茎秆破碎大、分选筛面上轻杂余多,从而造成夹带损失大等等。为 了解决上述问题,有必要在纵轴流技术方面作进一步研究,进行结构改进和参数 优化,进一步提高脱粒分离性能,提高其适应性和可靠性。然而目前对收获机械 各部件的研究改进,主要是利用样机在田间进行,而农业田间试验受气候、田间 情况和机器各参数变化局限性的影响,使得这种试验方法存在很多限制,也使得 某些指标无法实时测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脱粒滚筒转速的改变困难,很难得到不同转速下的脱粒分离效果。2. 脱粒滚筒的扭矩不易测量,很难得到脱粒装置所消耗的功率。3. 脱粒滚筒的更换以及脱粒元件的非常麻烦,因此不同滚筒形式以及不同 脱粒元件的脱粒效果对比困难。4. 清选机构中各个参数调节困难,包括风速、风机倾角脱、风机的扭矩、 筛子的振动频率和振幅等。5. 脱粒损失率、清选损失率难以精确测量。总之,进行田间试验只是对联合收割机整机的性能和作业质量进行评价和检 测。而要测量脱粒装置在不同的喂入量、不同工作速度、不同脱粒滚筒转速、不 同脱粒间隙、不同凹板形式、不同的顶板导向角下,脱出物的分布情况、夹带损 失和未脱净损失、脱粒滚筒的功耗以及籽粒和茎秆在脱粒过程中的运动规律的测 定在田间是很难完成的。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清选装置中。在对联合收割机中各 个部件的优化和改进设计仅仅依靠田间试验是不够的,必须依靠可靠的室内台架 试验装置进行大量的试验来进行,现在还没有检索到相关的专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对纵轴流联合收割机进行结构改进和参数优化,进一步提高脱 粒分离性能,提高其适应性和可靠性,并结合田间试验的同时,克服现有田间试 验存在的上述缺点而提供的一种纵轴流脱粒清选试验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纵轴流脱粒清选试验装置,包括物料输送装置、 喂入装置、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清选装置及检测和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物 料输送装置的后部连接到喂入装置中喂入螺旋的前部,喂入螺旋的后部通过输送 槽连接到切流脱粒分离装置,切流脱粒分离装置连接到辅助喂入装置,辅助喂入 装置后部连接到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清选装置安装在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下 方,物料输送装置、喂入装置、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和清选装置都分别与检测和 控制装置相连接,检测和控制装置对这些装置的运动参数进行检测和控制以及数 据的记录。所述喂入装置包括位于输送装置和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之间的喂入螺旋、输 送槽、切流脱粒分离装置和辅助喂入装置。所述切流脱粒分离装置包括切流滚筒和切流凹板,切流滚筒位于切流凹板的 上方;切流滚筒直径通过支撑座调节,从而调节脱粒间隙;脱粒元件通过方头螺 栓连接到支撑座并可更换;切流凹板更换方便。所述辅助喂入装置包括辅助喂入滚筒、底板和顶板。底板位于喂入滚筒的下 方,顶板位于喂入滚筒的上方,喂入滚筒设置于由底板和顶板构成的横向桶状空 间中。所述纵轴流滚筒脱粒分离装置有单纵轴流和双纵轴流两种型式;所述纵轴流 滚筒脱粒分离装置由纵轴流滚筒、上盖板、分离凹板组成;所述纵轴流滚筒上设 有支撑座,纵轴流滚筒的直径通过支撑座调节,脱粒元件通过方头螺栓连接到支 撑座并可更换,纵轴流滚筒的前端有喂入螺旋叶片,更换方便。在纵轴流脱粒滚 筒的下方设有分离凹板,在纵轴流滚筒的上方设有上盖板,纵轴流脱粒滚筒设置 于由上盖板和分离凹板构成的纵向桶状空间中;上盖板前段与辅助喂入装置的顶 板连接处起呈收縮状过渡连接到上盖板的中前部,在上盖板内表面设有与脱粒元 件相对应的导流叶片。所述清选装置包括离心风机、抖动板和振动清选筛。把接料箱放置在滑板的 上方,可单独进行脱粒分离试验。抖动板位于切流凹板的下方,延伸到纵轴流分 离凹板的前端,振动清选在抖动板的后下方,离心风机在振动清选筛的前下方。所述的输送装置、喂入螺旋与输送槽、切流滚筒、辅助喂入滚筒、纵轴流滚筒、抖动版、离心风机和振动清选筛均由独立的变频电机驱动。所述的检测和控 制装置包括控制台、转速传感器、扭矩传感器和控制线。扭矩传感器(18)和转 速传感器(16)的信号经控制线进入控制台(15)。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物纵轴流脱粒清选试验装置不仅可以模拟田间的纵轴 流脱粒分离与清选试验,而且具有成本低、使用安全、监测全面、操作简便,并 且可组合、参数调整方便、便于测量、能再现各种工况等特点。 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纵轴流脱粒清选试验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是切流滚筒结构示意图。图3是切流脱粒分离装置结构示意图。图4是辅助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纵轴流脱粒清选试验装置,包括物料输送装置、喂入装置、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清选装置及检测和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物料输送装置(1)的后部连接到喂入装置中喂入螺旋(3)的前部,喂入螺旋(3)的后部通过输送槽(4)连接到切流脱粒分离装置(6),切流脱粒分离装置(6)连接到辅助喂入装置(7),辅助喂入装置(7)后部连接到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8),清选装置安装在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8)下方;物料输送装置、喂入装置、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和清选装置都分别与检测和控制装置相连接,检测和控制装置对这些装置的运动参数进行检测和控制以及数据的记录。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纵轴流脱粒清选试验装置,包括物料输送装置、喂入装置、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清选装置及检测和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物料输送装置(1)的后部连接到喂入装置中喂入螺旋(3)的前部,喂入螺旋(3)的后部通过输送槽(4)连接到切流脱粒分离装置(6),切流脱粒分离装置(6)连接到辅助喂入装置(7),辅助喂入装置(7)后部连接到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8),清选装置安装在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8)下方;物料输送装置、喂入装置、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和清选装置都分别与检测和控制装置相连接,检测和控制装置对这些装置的运动参数进行检测和控制以及数据的记录。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纵轴流脱粒清选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喂入装置包括 位于输送装置(1)和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8)之间的喂入螺旋(3)、输送槽(4)、切流 脱粒分离装置(6)和辅助喂入装置(7);所述切流脱粒分离装置包括切流滚筒(605)和切流凹板(604),切流滚筒(605)位 于切流凹板(604)的上方;切流滚筒(605)直径通过支撑座(601)调节,从而调节脱粒 间隙;脱粒元件(603)通过方头螺栓(602)连接到支撑座(601)并可更换;切流凹板(604) 更换方便;所述辅助喂入装置(7)包括辅助喂入滚筒(701)、底板(705)和顶板(706),底板 (705)位于喂入滚筒(701)的下方,顶板(706)位于喂入滚筒(701)的上方,喂入滚 筒(701)设置于由底板(705)和顶板(706)构成的横向桶状空间中。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纵轴流脱粒清选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纵轴流滚筒脱 粒分离装置(8)由纵轴流滚筒(801)、上盖板(807)、分离凹板(805)组成;所述纵轴 流滚筒(801)上设有支撑座(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耀明徐立章尹建军胡建平赵湛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