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结构神经导管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436577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8 20: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生物医用材料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双层结构神经导管及其制备方法。该神经导管包括具有压电性能、导电性和热响应特性的中空导管“壳层”和填充在中空导管壳层内的“芯层”,中空导管壳层由导管薄膜制得,导管薄膜包括基膜和沉积在基膜上的聚多巴胺,基膜为经过电晕极化处理的聚己内酯/聚偏二氟乙烯复合膜;芯层由天然聚合物凝胶沿中空导管轴向形成取向结构后冷冻干燥形成。本神经导管的壳层既可以阻止周围纤维组织的长入、防止神经纤维粘连,为手术线缝合提供所需强度,又可以加快神经细胞募集速度;而芯层的轴向取向微通道有利于神经细胞的迁移、附着、增殖和分化。通过中空导管壳层和芯层协同作用,可有效促进神经组织的修复与再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医用材料,具体涉及一种双层结构神经导管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1、每年因高空坠落伤、重大灾难事故等创伤就医的患者高达6000万人,据统计周围神经损伤在创伤患者中发生率为1.2%~2.8%。临床上对于短距离的神经缺损(<5mm)可采用神经外膜缝合的方法,而中长距离缺损则需要进行神经移植。自体神经移植至今仍然是临床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金标准”,最常用的供体神经为腓肠神经,但存在供体来源缺乏、供区损伤及痛性神经瘤形成等缺点。异体神经移植虽然供体来源较广泛,但由于较强的免疫排斥反应而应用较少。因此,寻找新的替代方案成为当务之急。

2、神经导管作为一种能够为受损神经的双侧断端提供物理引导与机械支持的人工神经修复支架材料,对于自体神经移植材料具有非常好的替代效果,可避免自体神经移植对供区的二次损伤,因此具备一定的临床应用潜力。理想的神经导管应具备导电性、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力学稳定性等多种特性,但传统神经导管只能为神经生长提供单一的机械通道,缺乏仿生设计及合适的功能化修饰,无法重塑失衡的神经损伤微环境,其疗效与自体神经移植仍存在较大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层结构神经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中空导管“壳层”和填充在中空导管壳层内的“芯层”,所述中空导管壳层由导管薄膜制得,导管薄膜包括基膜和沉积在基膜上的聚多巴胺,所述基膜为经过电晕极化处理的聚己内酯/聚偏二氟乙烯复合膜,所述芯层由天然聚合物凝胶沿所述中空导管壳层轴向形成取向结构后冷冻干燥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结构神经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然聚合物凝胶是由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溶于溶剂制得,所述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为胶原蛋白、丝素蛋白、明胶、海藻酸钠、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结构神经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导管壳层由...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层结构神经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中空导管“壳层”和填充在中空导管壳层内的“芯层”,所述中空导管壳层由导管薄膜制得,导管薄膜包括基膜和沉积在基膜上的聚多巴胺,所述基膜为经过电晕极化处理的聚己内酯/聚偏二氟乙烯复合膜,所述芯层由天然聚合物凝胶沿所述中空导管壳层轴向形成取向结构后冷冻干燥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结构神经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然聚合物凝胶是由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溶于溶剂制得,所述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为胶原蛋白、丝素蛋白、明胶、海藻酸钠、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结构神经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导管壳层由导管薄膜卷绕形成,卷绕层数可调;所述中空导管壳层的管壁厚度为200μm~800μm,导管内径为2~10mm,所述芯层的孔径为10μm~300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结构神经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己内酯/聚偏二氟乙烯复合膜中聚偏二氟乙烯占两者质量总和的5%~20%。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双层结构神经导管,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小虎罗昭辉范红豆周雄舒茂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亚洲生物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