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聚烯烃膜及聚烯烃膜的制造方法技术_技高网

聚烯烃膜及聚烯烃膜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404895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0 19:30
一种聚烯烃膜,其为包含聚烯烃的聚烯烃膜,上述聚烯烃包含聚乙烯,上述聚烯烃膜的熔点为134℃以上且140℃以下,上述聚烯烃膜的单位面积重量换算穿刺强度Sm为70gf/(g/m<supgt;2</supgt;)以上且150gf/(g/m<supgt;2</supgt;)以下,上述聚烯烃膜的关闭温度Ts与上述Sm满足以下的关系。Ts<0.13×Sm+13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聚烯烃膜及聚烯烃膜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1、近年来,以锂离子二次电池(lib)为代表的蓄电设备的开发正在活跃地进行。通常,蓄电设备是使在正极与负极之间夹持有分隔件的发电要素浸渗电解液而构成的。该分隔件中形成有微小的孔,其具有如下功能:在正常使用蓄电设备时透过锂离子,当蓄电设备异常发热时,切断锂离子的透过而防止热失控。

2、作为分隔件用材料,对各种聚烯烃材料进行了研究,通常根据所需的物性平衡来适当调整该聚烯烃的组成等规格。例如,民用/车载用的蓄电设备的高容量化均在不断推进,与此相伴地,分隔件的薄膜化也在推进。随着分隔件的薄膜化,为了确保机械强度而要求提高每单位面积重量的强度。在此,作为实现薄膜高强度的方法,想到了使用高分子量聚乙烯、低温拉伸、逐次拉伸等。但是,在利用这样的手段谋求薄膜高强度时,作为其折衷,关闭温度会发生高温化,有高温状态下的安全性下降的倾向。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使用利用低熔点的聚乙烯使关闭温度低温化的方法。作为这样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中,从低温熔化功能、充分的机械强度与良好的耐热性的平衡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在聚烯烃微多孔膜中组合使用粘均分子量50万~250万的高分子量聚乙烯和熔体指数为2g/10分钟~50g/10分钟且熔点为120℃~137℃的聚烯烃。另外,专利文献2中,从作为电池用分隔件使用时的安全性及输出特性的平衡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多孔性聚烯烃薄膜的孔隙率φ(%)、关闭温度tsd(℃)及各层的熔点中的最低熔点tm(℃)满足规定关系的多孔性聚烯烃薄膜。进而,专利文献3中,从耐外部短路性、高温耐热性及耐冲击性的平衡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具有第1层和包含聚乙烯(d)的第2层、并且上述第1层与上述第2层彼此一体层叠而成的聚烯烃复合多孔质膜,所述第1层包含聚丙烯(a)、熔点为130℃以上的第1高密度聚乙烯(b)及熔点为120℃以上且小于130℃的第2高密度聚乙烯(c)。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41029号公报

6、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9-143142号公报

7、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第2019/093184号


技术实现思路

1、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2、使用专利文献1~3记载的低熔点的树脂时,使关闭温度低温化,但另一方面,由于制膜工序中在热定形工序中无法提高温度,因此有热收缩率、透过性变差的倾向。在此,为了表现强度,也想到了将低熔点的树脂与高分子量聚乙烯等混合的方案,但是该情况下,低熔点树脂与高分子量聚乙烯在增塑剂所导致的溶胀的起始温度方面差异较大,因此有容易产生由溶胀不足导致的未熔融凝胶缺陷的倾向。如上所述,从避免热收缩率和透过性变差、并且兼顾低关闭温度和高强度的观点出发,专利文献1~3记载的技术依然存在改善的余地。

3、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所具有的课题而作出的,课题在于,提供热收缩率、透过性、关闭温度及强度的平衡优异的聚烯烃膜。

4、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5、本专利技术人们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以聚烯烃膜的熔点及单位面积重量换算强度处于规定范围、并且关闭温度和单位面积重量换算强度满足规定关系的方式来构成,能够解决该课题,从而完成了本专利技术。

6、即,本专利技术包括以下方式。

7、[1]一种聚烯烃膜,其为包含聚烯烃的聚烯烃膜,

8、上述聚烯烃包含聚乙烯,

9、上述聚烯烃膜的熔点为134℃以上且140℃以下,

10、上述聚烯烃膜的单位面积重量换算穿刺强度sm为70gf/(g/m2)以上且150gf/(g/m2)以下,

11、上述聚烯烃膜的关闭温度ts与上述sm满足以下的关系。

12、ts<0.13×sm+130

13、[2]根据[1]所述的聚烯烃膜,其中,对上述聚烯烃膜测得的碳数3的侧链与碳数4的侧链的合计量以相对于总碳原子数的比例计为0.1mol%以下。

14、[3]根据[1]或[2]所述的聚烯烃膜,其中,上述聚乙烯包含聚乙烯a和不同于该聚乙烯a的聚乙烯b,

15、上述聚乙烯a是熔点为134℃以上且138℃以下、并且熔体指数为0.5g/10分钟以上且50g/10分钟以下的均聚聚乙烯,

16、相对于上述聚乙烯a与聚乙烯b的合计100质量份,上述聚乙烯a的含量为20质量份以上且80质量份以下。

17、[4]根据[3]所述的聚烯烃膜,其中,上述聚乙烯b是粘均分子量为80万以上且500万以下的均聚聚乙烯,

18、相对于上述聚乙烯a与聚乙烯b的合计100质量份,上述聚乙烯b的含量为20质量份以上且80质量份以下。

19、[5]根据[1]~[4]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烯烃膜,其120℃下的热收缩率为10%以下。

20、[6]根据[1]~[5]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烯烃膜,其中,上述聚烯烃膜的膜厚换算透气度gt与孔隙率p满足以下关系。

21、ln(gt)≤-0.070×p+5.8

22、[7]根据[3]~[6]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烯烃膜,其中,下述测定中所确定的、上述聚乙烯a与上述聚乙烯b的溶胀起始温度之差为10℃以下。

23、[溶胀起始温度的测定]

24、(d10、d50及d90的测定)

25、关于上述聚乙烯a及聚乙烯b的各粒径,利用激光式粒度分布计以甲醇为分散介质进行测定。基于该测定制作从小粒径侧起的累积粒度分布,将累积达到10%、50%及90%的粒径分别依次作为各聚乙烯的d10、d50及d90。

26、(溶胀起始温度t的测定)

27、如下所述地求出粒径为d10的聚乙烯颗粒的溶胀起始温度t10。即,利用光学显微镜从各聚乙烯颗粒群中确定长轴直径及短轴直径(对于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颗粒的俯视图形,将最短间隔的平行线间距离作为该颗粒的短轴直径,将与其垂直的方向的最长间隔的平行线间距离作为该颗粒的长轴直径。)处于d10±10%范围内的聚乙烯颗粒,随机采集1粒。将采集的1粒聚乙烯颗粒放在载玻片上,对该聚乙烯颗粒滴加液体石蜡0.05ml后,盖上盖玻片而夹住该聚乙烯颗粒。

28、之后,将该载玻片放到加热台上,按照下述升温条件从室温升温至150℃。利用带有相机的光学显微镜每隔6秒对升温中的聚乙烯颗粒的外观进行拍摄。由得到的各观察图像计算聚乙烯颗粒的圆当量直径,以80℃的聚乙烯颗粒的圆当量直径为基准,将80℃以上且150℃以下的温度范围内聚乙烯颗粒的圆当量直径增大1%以上时的最低温度作为该聚乙烯颗粒的溶胀起始温度。测定10处,将它们的平均值作为各聚乙烯的溶胀起始温度t10。

29、(升温条件)

30、室温~35℃的升温速度:5℃/分钟

31、35℃~80℃范围的升温速度:8℃/分钟

32、80℃~150℃范围的升温速度:5℃/分钟...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聚烯烃膜,其为包含聚烯烃的聚烯烃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烯烃膜,其中,对所述聚烯烃膜测得的碳数3的侧链与碳数4的侧链的合计量以相对于总碳原子数的比例计为0.1mol%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烯烃膜,其中,所述聚乙烯包含聚乙烯A和不同于该聚乙烯A的聚乙烯B,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聚烯烃膜,其中,所述聚乙烯B是粘均分子量为80万以上且500万以下的均聚聚乙烯,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烯烃膜,其120℃下的热收缩率为10%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烯烃膜,其中,所述聚烯烃膜的膜厚换算透气度Gt与孔隙率P满足以下关系,

7.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烯烃膜,其中,下述测定中所确定的、所述聚乙烯A与所述聚乙烯B的溶胀起始温度之差为10℃以下,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1.一种聚烯烃膜,其为包含聚烯烃的聚烯烃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烯烃膜,其中,对所述聚烯烃膜测得的碳数3的侧链与碳数4的侧链的合计量以相对于总碳原子数的比例计为0.1mol%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烯烃膜,其中,所述聚乙烯包含聚乙烯a和不同于该聚乙烯a的聚乙烯b,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聚烯烃膜,其中,所述聚乙烯b是粘均分子量为80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川口辽马
申请(专利权)人:旭化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