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动力总成及电动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402095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0 19:27
本申请提供一种换热器、动力总成及电动车,换热器包括安装板和多个流通板,多个流通板用于形成换热器内的液道和油道,其中换热器内的液道用于连通整车冷却系统和动力总成的内部液道,换热器内的油道用于连通动力总成的内部油道。安装板和多个流通板沿第一方向排列,安装板和多个流通板形成板式换热器。安装板包括四个换热孔,其中两个换热孔用于连通换热器内的液道,另两个换热孔用于连通换热器内的油道,换热孔沿第一方向贯穿安装板。本申请实施例中,无需在换热器的顶部布置冷却液的管路,减少了换热器上方空间的占用,从而有利于动力总成结构紧凑,减小动力总成的整体体积,有利于动力总成的小型化布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动力总成,特别涉及一种换热器、动力总成及电动车


技术介绍

1、现有的电动车通常采用集成化的动力总成作为动力来源。目前,动力总成包括电机、电机控制器、减速器和换热器等多个部件,为了提高电动车的整体性能,动力总成需要考虑可靠性和散热性能等多种设计要求。为了降低动力总成处于工作状态时的温度,通常需要在动力总成中布置换热器对动力总成进行温升控制,换热器安装在总成壳体上,总成内部的热冷却油一般需经过总成壳体到达换热器,经换热器冷却后再流回总成壳体内腔对减速器、电机等零部件进行冷却润滑。来自整车冷却系统的冷却液通过换热器上方的导管进入换热器内以对换热器内的热冷却油进行冷却,再从换热器上方的导管回流至冷却系统,而换热器和导管会导致动力总成在换热器上方的空间占用较大,难以适用于空间较小的车型。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提供一种能够减小动力总成体积的换热器以及包含该换热器的动力总成及电动车。

2、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器,换热器包括安装板和多个流通板,多个流通板用于形成换热器内的液道和油道。其中换热器内的液道用于连通整车冷却系统和动力总成的内部液道,换热器内的油道用于连通动力总成的内部油道。安装板和多个流通板沿第一方向排列。安装板包括四个换热孔,其中两个换热孔用于连通换热器内的液道,另两个换热孔用于连通换热器内的油道,换热孔沿第一方向贯穿安装板。

3、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动力总成中的减速器和电机在电车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换热器用于对动力总成中的减速器和电机中的热冷却油进行换热冷却,对动力总成进行温升控制。多个流通板沿第一方向层叠布置,多个流通板之间、流通板与安装板之间固定连接,为换热器内的冷却油和冷却液提供流通通道,换热器内的油道和液道不相连通。

4、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两个换热孔连通换热器内的液道,也即两个换热孔起到冷却液流入换热器的作用以及吸热升温后的冷却液从换热器流出的作用,两个换热孔用于连通总成壳体内的液道,以实现换热器内的液道和总成壳体的内部液道连通。另两个换热孔用于连通换热器内的油道,也即另两个换热孔起到冷却油流入换热器的作用以及降温后的冷却油从换热器流出的作用,另两个换热孔用于连通总成壳体内的油道,以实现换热器内的油道和总成壳体的内部油道连通。

5、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安装板用于固定在总成壳体上时,使得四个换热器均朝向总成壳体,无需在换热器的顶部布置冷却液的管路,进而减少占用换热器沿第一方向上方的空间,有利于换热器在动力总成中布置的紧凑以及动力总成的小型化。

6、在一种实施例中,两个换热孔包括换热进液孔和换热出液孔,另两个换热孔包括换热进油孔和换热出油孔。其中,换热进液孔和换热进油孔沿第二方向排列,换热出油孔和换热出液孔沿第二方向排列。换热进液孔和换热出油孔沿第三方向排列,换热进油孔和换热出液孔沿第三方向排列。

7、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换热进液孔用于将来自整车冷却系统的冷却液输入进换热器内的液道,换热出液孔用于将在换热器中与热的冷却油进行热量交换升温后的冷却液输出换热器内的液道。换热进油孔用于将来自动力总成内的热的冷却油输入进换热器中与冷却液进行热量交换,换热出油孔用于将热量交换降温后的冷却油从换热器的油道输出换热器,供动力总成内的减速器或电机内零部件进行冷却润滑。将换热器的换热进液孔和换热出液孔也布置于安装板上,相比于将换热进液孔和换热出液孔布置于换热器上方的其他方案而言,能够避免在换热器上方布置管路,有利于减少占用换热器在第一方向上的空间,有利于减小动力总成的整体体积,优化整车布局。

8、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换热出液孔和换热进液孔、换热出油孔和换热进油孔在安装板上分别呈对角相对布置,有利于换热器内的油道和液道之间的热量交换,并且四个华人空排列规整、对称,有利于模具加工直接铸成,便于生产。

9、在一种实施例中,沿第三方向换热进液孔中心与换热出油孔中心之间距离小于沿第二方向换热进液孔中心与换热进油孔中心之间的距离。沿第三方向换热进油孔中心与换热出液孔中心之间距离小于沿第二方向换热进液孔中心与换热进油孔中心之间的距离。

10、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换热器上的换热进油孔、换热出油孔、换热进液孔、换热出液孔的布置方式,使得换热器沿第二方向的长度较长,有利增长换热器内油道和液道的沿第二方向的流通路径,进而有利于换热器内油道和液道之间换热面积,提升热量交换效率。

11、在一种实施例中,四个换热孔的孔径均大于沿第一方向相邻排列的两个流通板之间的间距,四个换热孔的孔径均大于每个流通板沿第一方向的厚度,沿第一方向相邻排列的两个流通板之间的间距大于每个流通板沿第一方向的厚度。

12、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四个换热孔的孔径均大于沿第一方向相邻排列的两个流通板之间的间距,四个换热孔的孔径均大于每个流通板沿第一方向的厚度,有利于换热器内的液道与油道与换热器外的冷却液和冷却油的流通。相邻排列的两个流通板之间的间距相较于流通板的厚度较大,使得换热器内由相邻流通板形成的液道和油道能够容纳更多的冷却液和冷却油,加快换热器内的热冷却油和冷却液的热量交换过程。

13、在一种实施例中,安装板还包括多个换热安装孔,换热安装孔用于固定动力总成壳体,多个换热安装孔沿第二方向分布于四个换热孔的两侧,沿第二方向排列于四个换热孔两侧的两个换热安装孔之间的距离大于流通板沿第二方向的长度。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换热安装孔沿第二方向分布于四个换热孔的两侧,使得换热器安装固定时更为稳固,且换热安装孔不占据换热器沿第三方向的长度,有利于减少换热器占据动力总成轴向的空间。

14、在一种实施例中,换热器还包括顶板,顶板用于将换热器内的液道和油道与外部隔离,沿第一方向安装板、多个流通板和顶板依次排列。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顶板位于换热器沿第一方向上的顶部,顶板上方不再流通冷却油或冷却液,用于连通封堵离顶板最近的流通板上流通的冷却液或冷却油,实现换热器内的油道与液道与外部的隔离。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顶板上方无需通过液管或者管路与整车冷却系统连通,可减小换热器的安装高度,进而有利于降低动力总成的高度。

15、在一种实施例中,顶板包括至少一个通孔,通孔用于容纳封堵件,封堵件的外径大于或者等于通孔的内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顶板位于换热器沿第一方向上的顶部,顶板上的通孔容纳封堵件用于实现顶板将换热器内的液道和油道与外部的隔离,当封堵件的外径等于通孔的内径时,封堵件刚好可以对通孔实现密封,而当封堵件的外径大于通孔的内径时,封堵件在顶板上可以形成密封效果,此时对于封堵件和通孔的尺寸大小的要求减小,加工工艺要求更简单。

16、在一种实施例中,顶板可为一体成型的板状结构,使得加工工艺简单。

17、在一种实施例中,顶板与流通板结构相同,即在顶板中也具有四个流通孔,四个流通孔内部通过封堵件封堵。使得可将其中一个流通板用于顶板,简化工艺生产模具。

18、在一种实施例中,多个流通板均包括四个流通孔,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安装板和多个流通板,所述多个流通板用于形成换热器内的液道和油道,所述安装板和所述多个流通板沿第一方向排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换热孔包括换热进液孔和换热出液孔,所述另两个换热孔包括换热进油孔和换热出油孔,其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换热进液孔中心与所述换热出油孔中心之间距离小于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换热进液孔中心与所述换热进油孔中心之间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四个换热孔的孔径均大于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排列的两个流通板之间的间距,所述四个换热孔的孔径均大于每个所述流通板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厚度,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排列的两个流通板之间的间距大于每个所述流通板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还包括多个换热安装孔,所述换热安装孔用于固定动力总成壳体,所述多个换热安装孔沿所述第二方向分布于所述四个换热孔的两侧,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于所述四个换热孔两侧的两个换热安装孔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流通板沿所述第二方向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顶板,所述顶板用于将所述换热器内的液道和油道与外部隔离,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安装板、所述多个流通板和所述顶板依次排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包括至少一个通孔,所述通孔用于容纳封堵件,所述封堵件的外径大于或者等于所述通孔的内径。

8.根据权利要求1-5、7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流通板均包括四个流通孔,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四个流通孔的投影分别与所述四个换热孔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其中两个流通孔分别用于与所述两个换热孔相对排列,另两个流通孔用于与所述另两个换热孔相对,每个所述流通板中的所述两个流通孔与所述另两个流通孔不连通,所述流通孔沿所述第一方向贯穿所述流通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的液道包括多层子液道,所述换热器的油道包括多层子油道,所述多层子油道和所述多层子液道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交替排列,所述多层子油道之间相连通,所述多层子液道之间相连通;所述多个流通板的个数为M个,其中:

10.一种动力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总成包括总成壳体和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所述总成壳体用于容纳电机和减速器,所述总成壳体还用于固定所述换热器中的所述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内的所述两个换热孔还用于连通所述总成壳体内的液道,所述安装板的所述另两个换热孔还用于连通所述总成壳体内的油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动力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总成壳体包括减速器容纳壳,所述减速器容纳壳用于容纳减速器和用于固定所述安装板,所述换热器内的油道连通所述减速器容纳壳内部,其中,所述减速器容纳壳、所述安装板和所述多个流通板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列。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动力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总成壳体还包括与所述减速器容纳壳一体压铸成型的电机端板和电机容纳壳,所述电机容纳壳用于容纳电机,沿所述电机轴向所述减速器容纳壳和所述电机容纳壳排列于所述电机端板的两侧,其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动力总成,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安装板与所述电机轴线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电机容纳壳内径的一半。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动力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动力总成轴向和所述第一方向均垂直,所述安装板的宽度方向平行于所述动力总成轴向;

15.一种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车包括车本体、冷却系统和如权利要求10-14任一项所述的动力总成,所述动力总成和所述冷却系统固定于所述车本体,所述冷却系统用于连通所述总成壳体内的液道,所述总成壳体内的液道通过所述换热器中的所述两个换热孔与所述换热器内的液道连通,以使得所述冷却系统输送的冷却液与所述换热器内的油道进行热交换,所述换热器内的油道用于通过所述另两个换热孔连通所述总成壳体中的油道。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安装板和多个流通板,所述多个流通板用于形成换热器内的液道和油道,所述安装板和所述多个流通板沿第一方向排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换热孔包括换热进液孔和换热出液孔,所述另两个换热孔包括换热进油孔和换热出油孔,其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换热进液孔中心与所述换热出油孔中心之间距离小于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换热进液孔中心与所述换热进油孔中心之间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四个换热孔的孔径均大于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排列的两个流通板之间的间距,所述四个换热孔的孔径均大于每个所述流通板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厚度,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排列的两个流通板之间的间距大于每个所述流通板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还包括多个换热安装孔,所述换热安装孔用于固定动力总成壳体,所述多个换热安装孔沿所述第二方向分布于所述四个换热孔的两侧,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于所述四个换热孔两侧的两个换热安装孔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流通板沿所述第二方向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顶板,所述顶板用于将所述换热器内的液道和油道与外部隔离,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安装板、所述多个流通板和所述顶板依次排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包括至少一个通孔,所述通孔用于容纳封堵件,所述封堵件的外径大于或者等于所述通孔的内径。

8.根据权利要求1-5、7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流通板均包括四个流通孔,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四个流通孔的投影分别与所述四个换热孔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其中两个流通孔分别用于与所述两个换热孔相对排列,另两个流通孔用于与所述另两个换热孔相对,每个所述流通板中的所述两个流通孔与所述另两个流通孔不连通,所述流通孔沿所述第一方向贯穿所述流通板。

9.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源王齐卞斐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