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塑化装置的料斗单元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39003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料斗单元,能够使连通于可塑化装置的真空室内的真空度稳定化,并能够使真空泵高效运转。料斗单元(1)包括:真空室(3),与对原料进行可塑化/熔融的可塑化装置(2)连通/连接,将原料供给可塑化装置;切换室(5),经由第1开闭机构(4)连通或切断地与该真空室连接;原料供给室(7),经由第2开闭机构(6)连通或切断地与该切换室连接,其中,对应于上述第1开闭机构和上述第2开闭机构的开闭状态,在如下两种状态间切换,即,分别利用第1真空泵(8)和第2真空泵(9)分别对上述真空室和上述切换室进行抽吸的状态、和使上述第1真空泵和上述第2真空泵串联连接并对上述真空室进行抽吸的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保持减压状态的同时将原料供给可塑化装置的料斗单元
技术介绍
如图4-图6所示,现有技术中的料斗单元101包括真空室3,与对原料进行可塑 化/熔融的可塑化装置2连通/连接,将原料供给可塑化装置2 ;切换室5,经由第1开闭 机构4连通或切断地与该真空室3连接;和原料供给室7,经由第2开闭机构6连通或切断 地与该切换室5连接,料斗单元101使真空室3内始终为减压状态并使切换室5的减压状 态和大气压状态交替出现。即,供给至原料供给室7的原料经由开放的第2开闭机构6堆 积在以网格线表示切换室5的关闭状态的第1开闭机构4的上方(图4)。然后,利用真空 泵108对真空室3内和可塑化装置2的内部进行减压。此时,如网格线所示,开闭阀111关 闭,切换室5内和原料供给室7内都如网格线所示成为大气压。接下来,关闭第2开闭机 构6(如网格线所示。),开放开闭阀111,切换室5内也如阴影线所示开始减压(图5)。此 时,由于真空泵108立即与压力为大气压的切换室5连接,所以与切换室5连通的真空室3 内的真空度暂时降低。因此存在以下问题伴随在可塑化装置2内执行的可塑化而产生的 气体和水分的排出能力降低,成形品的质量变差的问题。接下来,在真空室3和切换室5的 真空度稳定了时,开放第1开闭机构4,使切换室5内的原料下落/供给到真空室3(图6)。 另外,在关闭第1开闭机构4后,关闭开闭阀111,使切换室5内的压力恢复到大气压,并开 放第2开闭机构6,从而变成原来的图4的状态。如上所述,这样构成的料斗单元101不仅 真空室3内的真空度不稳定,而且真空泵的效率也低。 另外,在对真空腔室内进行减压时将两个真空泵由并联切换为串联而对腔室内高 效地进行减压的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已被公开。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 真空泵,该真空泵将真空腔室内的气体排出从而提高真空腔室内的真空度,具有2个以上 的独立的排气室,分别安装在各排气室内的动叶由单一的驱动轴驱动,上述独立的排气室 分别适当地与真空腔室内连通,在排气刚刚开始后,并联使用多个排气室进行排气,在真空 腔室内的真空度达到既定值以上的情况下,串联连接多个排气室并进行多级排气。另外,专 利文献2中是一种用于压力摆动吸附式混合气体分离方法的排气系统,该方法采用填充有 选择性地吸附氮气的吸附剂的多个吸附塔,在各吸附塔中反复按顺序进行吸附分离工序、 减压再生工序和恢复压力工序,在上述减压再生工序中,准备2台用于使吸附塔减压排气 的真空泵1、2,在该2台真空泵1、2并联的状态下开始减压排气,当吸附塔压力下降到切换 压力时,串联连接该2台真空泵1、2并继续进行减压排气。但是,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 中的技术虽然能够高效地进行一个腔室中的减压,但不能应用于像本专利技术这样的构成,即, 使两个腔室中的一个始终为减压状态,同时使另一个腔室的减压状态和大气压状态交替出 现,并且使一个腔室的真空度稳定化。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6-249187号公报 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第312128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料斗单元,能够使构 成可塑化装置的真空室内或连通于可塑化装置的真空室内的真空度稳定化,并能够使真空 泵高效运转。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料斗单元,该料斗单元包括真空室,与对原料进行可塑化/熔融 的可塑化装置连通/连接,并将原料供给可塑化装置;切换室,经由第1开闭机构连通或切 断地与该真空室连接;和原料供给室,经由第2开闭机构连通或切断地与该切换室连接,其 中,对应于上述第1开闭机构和上述第2开闭机构的开闭状态,在如下两种状态间切换,即, 分别利用第1真空泵和第2真空泵分别对上述真空室和上述切换室进行抽吸的状态、和使 上述第1真空泵和上述第2真空泵串联连接地对上述真空室进行抽吸的状态。 另外,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料斗单元,该料斗单元包括真空室,构成对原料进行可塑 化/熔融的可塑化装置,或者与该可塑化装置连通/连接,并将原料供给该可塑化装置;切 换室,经由第1开闭机构连通或切断地与该真空室连接;和原料供给室,经由第2开闭机构 连通或切断地与该切换室连接,其中,串联配设多个真空泵以能够对真空室进行抽吸,并且 在关闭了上述第1开闭机构和第2开闭机构的状态下,能够利用上述多个泵中的至少一台 泵对上述切换室进行抽吸。 进而,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料斗单元,该料斗单元包括真空室,构成对原料进行可塑 化/熔融的可塑化装置,或与该可塑化装置连通/连接,并将原料供给可塑化装置;切换室, 经由第1开闭机构连通或切断地与该真空室连接;和原料供给室,经由第2开闭机构连通或 切断地与该切换室连接,其中,多个真空泵经由连通于真空室的管路串联连接,并且连通于 切换室的管路与连通于上述真空室的管路连接,或与多个真空泵彼此之间的管路连接,在 连通于上述切换室的管路上设置有开闭阀。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料斗单元,能够使构成可塑化装置的真空室内或连通于可塑化装置 的真空室内的真空度稳定化,并能够使真空泵高效运转。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在本专利技术的料斗单元中利用串联的真空泵仅抽吸真空室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在本专利技术的料斗单元中利用分别的真空泵分别抽吸切换室和真空室 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在本专利技术的料斗单元中利用串联的真空泵抽吸切换室和真空室的状 态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在现有的料斗单元中利用一个真空泵仅抽吸真空室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在现有的料斗单元中利用一个真空泵抽吸切换室和真空室的状态的 说明图。 图6是表示在现有的料斗单元中利用一个真空泵抽吸切换室和真空室的状态的 说明图。 图7是表示关于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方式的料斗单元,利用串联的2个真空泵仅抽吸真空室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关于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方式的料斗单元,在关闭了第1开闭机构和第 2开闭机构的状态下利用第2真空泵抽吸切换室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在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方式的料斗单元中利用串联的2个真空泵抽吸切 换室和真空室的状态的说明图。附图标记说明1、21、101料斗单元2、22可塑化装置3、23真空室4、24第1开闭机构5、25切换室6、26第2开闭机构7、27原料供给室8、28第l真空泵9、29第2真空泵io第i开闭阀11第2开闭阀12第3开闭阀30连通于真空室的管路31第1真空泵与第2真空泵之间的管路32、111开闭阀33连通于切换室的管路108真空泵具体实施例方式根据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在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 方式的料斗单元中利用串联的真空泵仅抽吸真空室的状态的说明图,图2是表示在本专利技术 的第1实施方式的料斗单元中利用分别的真空泵分别抽吸切换室和真空室的状态的说明 图,图3是表示在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料斗单元中利用串联的真空泵抽吸切换室和真 空室的状态的说明图。图4是表示在现有的料斗单元中利用一个真空泵仅抽吸真空室的状 态的说明图,图5是表示在现有的料斗单元中利用一个真空泵抽吸切换室和真空室的状态 的说明图,图6是表示在现有的料斗单元中利用一个真空泵抽吸切换室和真空室的状态的 说明图。图7是表示关于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方式的料斗单元,利用串联的2个真空泵仅抽 吸真空室的状态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料斗单元,包括:真空室,构成对原料进行可塑化/熔融的可塑化装置,或者与该可塑化装置连通/连接并将原料供给该可塑化装置;切换室,经由第1开闭机构连通或切断地与该真空室连接;和原料供给室,经由第2开闭机构连通或切断地与该切换室连接,其特征在于:串联配设多个真空泵以能够对真空室进行抽吸,并且在关闭了上述第1开闭机构和第2开闭机构的状态下,能够利用上述多个泵中的至少一台泵对上述切换室进行抽吸。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8-10-27 2008-275789一种料斗单元,包括真空室,构成对原料进行可塑化/熔融的可塑化装置,或者与该可塑化装置连通/连接并将原料供给该可塑化装置;切换室,经由第1开闭机构连通或切断地与该真空室连接;和原料供给室,经由第2开闭机构连通或切断地与该切换室连接,其特征在于串联配设多个真空泵以能够对真空室进行抽吸,并且在关闭了上述第1开闭机构和第2开闭机构的状态下,能够利用上述多个泵中的至少一台泵对上述切换室进行抽吸。2. —种料斗单元,包括真空室,构成对原料进行可塑化/熔融的可塑化装置,或者与 该可塑化装置连通/连接并将原料供给该可塑化装置;切换室,经由第1开闭机构连通或切 断地与该真空室连接;和原料供给室,经由第2开闭机构连通或切断地与该切换室连接,其 特征在于多个真空泵经由连通于真空室的管路串联连接,并且连通于切换室的管路与连通于上 述真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阿南一也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名机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