辊间距可调的对辊式陶瓷造粒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86995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0 19:08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辊间距可调的对辊式陶瓷造粒机,包括机箱和平行设置在机箱内的两条可相向转动的挤压辊,两条挤压辊的辊轴两端分别与对称设置在机箱的左侧板、右侧板上的两组轴承组件连接,两条挤压辊的辊轴的一端分别延伸到机箱侧板之外,与各自的驱动电机连接,在两组轴承组件中,至少有一组轴承组件是以可前后移动的方式安装在机箱的左侧板、右侧板上,通过前后移动该轴承组件,可调节两条挤压辊之间的辊间距。本技术能够便捷地调节所述造粒机的辊间距,使得陶瓷企业可以使用同一规格的造粒机生产不同粒径的陶瓷粉料,特别是,当出现陶瓷原料不能通过辊缝下落的情况时,通过调节辊间距,能够便捷地清理不能下落的陶瓷原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陶瓷粉料设备制造,具体涉及一种辊间距可调的对辊式陶瓷造粒机


技术介绍

1、对辊辊压机(也称为双辊辊压机、对辊破碎机),是陶瓷企业常用的陶瓷造粒(也称为陶瓷制粉)设备,其中,专门针对陶瓷造粒的特定工艺要求设计的对辊辊压机也称为对辊陶瓷造粒机。目前,陶瓷企业所使用的、专门用于陶瓷造粒的对辊辊压机,其辊间距(两辊之间的缝隙的宽度)是固定的。由于辊间距固定的对辊辊压机只能用于制备特定粒径的陶瓷粉料,有条件的陶瓷企业通常会配置多台辊间距不同的对辊辊压机,用于制备不同粒径的陶瓷粉料。

2、一般说来,陶瓷企业通过配置多台辊间距不同的对辊辊压机,能够满足生产的需要。但是,一方面,由于新的工艺要求,陶瓷企业需要生产粒径不同于以往的陶瓷粉料,而原有的对辊辊压机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如果针对任何一种特定粒径的陶瓷粉料,都配置具有对应的辊间距的对辊辊压机,又会导致企业生产成本的大幅度提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辊辊压机在挤压陶瓷原料颗粒时,有时会出现部分陶瓷原料无论怎样挤压,都不能通过两条挤压辊之间辊缝下落的情况。由于对辊辊压机的辊间距不可调,当出现陶瓷原料不能通过辊缝下落的情况时,现场操作人员只能停机清理不能下落的陶瓷原料。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影响生产效率,而且操作起来很麻烦。

3、除上述技术缺陷外,现有的、专门用于陶瓷造粒的对辊辊压机,其辊面(通常是由多块弧形衬板组合而成的圆面)大多是平滑的,生产过程中容易将部分待破碎的陶瓷颗粒压成片状或条带状,而不是压成更细的颗粒。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之一,旨在以较为便捷的技术手段,解决对辊辊压机的辊间距的调节问题,从而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

3、一种辊间距可调的对辊式陶瓷造粒机,包括机箱和平行设置在机箱内的两条可相向转动的挤压辊,两条挤压辊的辊轴两端分别与对称设置在机箱的左侧板、右侧板上的两组轴承组件连接,两条挤压辊的辊轴的一端分别延伸到机箱侧板之外,与各自的驱动电机连接,在两组轴承组件中,至少有一组轴承组件是以可前后移动的方式安装在机箱的左侧板、右侧板上,通过前后移动该轴承组件,可调节两条挤压辊之间的辊间距。

4、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可采用下述附加的技术手段,以便更好地或者更有针对性地解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5、所述两条挤压辊分为第一挤压辊和第二挤压辊,第一挤压辊与固定设置在机箱的左侧板、右侧板上的第一组轴承组件连接,第二挤压辊与以可前后移动的方式安装在机箱的左侧板、右侧板上的第二组轴承组件连接,通过前后移动第二组轴承组件,可调节第一挤压辊和第二挤压辊之间的辊间距。

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挤压辊的直径大于第二挤压辊的直径。

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挤压辊的直径与第二挤压辊的直径之比为1.25:1~1.3:1。

8、进一步地,在所述机箱的左侧板、右侧板上对称设有左、右安装槽,左、右安装槽内分别设有可相对左侧板、右侧板前后移动的左、右移动安装块,所述第二组轴承组件安装在左、右移动安装块上。

9、进一步地,在所述左、右移动安装块的后端分别设有左、右液压缸,左、右液压缸各自通过对应的球头接头和球头座分别与左、右移动安装块连接,左、右液压缸可驱动左、右移动安装块前后移动,从而调节第一挤压辊和第二挤压辊之间的辊间距。

10、本技术的目的之二,旨在克服现有的、专门用于陶瓷造粒的对辊辊压机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将部分待破碎的陶瓷颗粒压成片状或条带状的技术缺陷,为此,本技术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采用了下述技术手段:

11、所述两条挤压辊均包括挤压辊本体和多块弧形衬板,多块弧形衬板组合成圆筒结构,覆盖在挤压辊本体之上;每块弧形衬板均由硬质材料制作,其表面构成挤压辊的辊面;每块弧形衬板上均设有安装孔,在挤压辊本体与每块弧形衬板上的安装孔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螺孔,每块弧形衬板均通过螺栓以可拆卸的方式与挤压辊本体固定连接;在每一块弧形衬板的表面均设有多排多列的、与该弧形衬板一体成型的圆锥状凸起。

12、进一步地,所述圆锥状凸起的锥高为1~1 .5mm,其底部的半径为1~1 .5mm,在同一排或者同一列的多个圆锥状凸起中,相邻的两个圆锥状凸起之间的间距为1~1.5mm。

13、与现有的对辊辊压机相比,本技术的主要有益效果如下:

14、第一,由于采用了“至少有一组轴承组件是以可前后移动的方式安装在机箱的左侧板、右侧板上”的技术手段,本技术能够便捷地调节对辊辊压机的辊间距,使得陶瓷企业可以使用同一台对辊辊压机生产不同粒径的陶瓷粉料,从而大幅度节省陶瓷企业的生产成本。特别是,当出现陶瓷原料不能通过辊缝下落的情况时,通过调节辊间距(扩大辊间距),能够便捷地清理不能下落的陶瓷原料。

15、第二,通过在弧形衬板的表面(实质上就是挤压辊的表面)设置多排多列的圆锥状凸起,两条挤压辊相向转动时,能够有效防止待加工的陶瓷颗粒被挤压成条状或片状。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辊间距可调的对辊式陶瓷造粒机,包括机箱和平行设置在机箱内的两条可相向转动的挤压辊,两条挤压辊的辊轴两端分别与对称设置在机箱的左侧板、右侧板上的两组轴承组件连接,两条挤压辊的辊轴的一端分别延伸到机箱侧板之外,与各自的驱动电机连接,其特征在于:在两组轴承组件中,至少有一组轴承组件是以可前后移动的方式安装在机箱的左侧板、右侧板上,通过前后移动该轴承组件,可调节两条挤压辊之间的辊间距。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间距可调的对辊式陶瓷造粒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条挤压辊分为第一挤压辊和第二挤压辊,第一挤压辊与固定设置在机箱的左侧板、右侧板上的第一组轴承组件连接,第二挤压辊与以可前后移动的方式安装在机箱的左侧板、右侧板上的第二组轴承组件连接,通过前后移动第二组轴承组件,可调节第一挤压辊和第二挤压辊之间的辊间距。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辊间距可调的对辊式陶瓷造粒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挤压辊的直径大于第二挤压辊的直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辊间距可调的对辊式陶瓷造粒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挤压辊的直径与第二挤压辊的直径之比为1.25:1~1.3:1。</p>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辊间距可调的对辊式陶瓷造粒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机箱的左侧板、右侧板上对称设有左、右安装槽,左、右安装槽内分别设有可相对左侧板、右侧板前后移动的左、右移动安装块,所述第二组轴承组件安装在左、右移动安装块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辊间距可调的对辊式陶瓷造粒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左、右移动安装块的后端分别设有左、右液压缸,左、右液压缸各自通过对应的球头接头和球头座分别与左、右移动安装块连接,左、右液压缸可驱动左、右移动安装块前后移动,从而调节第一挤压辊和第二挤压辊之间的辊间距。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辊间距可调的对辊式陶瓷造粒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条挤压辊均包括挤压辊本体和多块弧形衬板,多块弧形衬板组合成圆筒结构,覆盖在挤压辊本体之上;每块弧形衬板均由硬质材料制作,其表面构成挤压辊的辊面;每块弧形衬板上均设有安装孔,在挤压辊本体与每块弧形衬板上的安装孔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螺孔,每块弧形衬板均通过螺栓以可拆卸的方式与挤压辊本体固定连接;在每一块弧形衬板的表面均设有多排多列的、与该弧形衬板一体成型的圆锥状凸起。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辊间距可调的对辊式陶瓷造粒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圆锥状凸起的锥高为1~1 .5mm,其底部的半径为1~1 .5mm,在同一排或者同一列的多个圆锥状凸起中,相邻的两个圆锥状凸起之间的间距为1~1.5mm。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辊间距可调的对辊式陶瓷造粒机,包括机箱和平行设置在机箱内的两条可相向转动的挤压辊,两条挤压辊的辊轴两端分别与对称设置在机箱的左侧板、右侧板上的两组轴承组件连接,两条挤压辊的辊轴的一端分别延伸到机箱侧板之外,与各自的驱动电机连接,其特征在于:在两组轴承组件中,至少有一组轴承组件是以可前后移动的方式安装在机箱的左侧板、右侧板上,通过前后移动该轴承组件,可调节两条挤压辊之间的辊间距。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间距可调的对辊式陶瓷造粒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条挤压辊分为第一挤压辊和第二挤压辊,第一挤压辊与固定设置在机箱的左侧板、右侧板上的第一组轴承组件连接,第二挤压辊与以可前后移动的方式安装在机箱的左侧板、右侧板上的第二组轴承组件连接,通过前后移动第二组轴承组件,可调节第一挤压辊和第二挤压辊之间的辊间距。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辊间距可调的对辊式陶瓷造粒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挤压辊的直径大于第二挤压辊的直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辊间距可调的对辊式陶瓷造粒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挤压辊的直径与第二挤压辊的直径之比为1.25:1~1.3:1。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辊间距可调的对辊式陶瓷造粒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机箱的左侧板、右侧板上对称设有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金华严文记林庆生冼伟潮罗嘉熙黄金荣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蓝之鲸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