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橡胶密封圈密封疲劳性测试系统技术方案_技高网

一种橡胶密封圈密封疲劳性测试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1381282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0 10: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密封圈密封疲劳性测试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橡胶密封圈密封疲劳性测试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分析控制模块,根据测试记录模块记录的密封圈疲劳性测试过程中的应力数据和采集到的完成后的外观进行分析,获得橡胶密封圈疲劳性测试完成后的形变度,将其与预设对照形变度进行比对,判断橡胶密封圈抗形变性能是否合格;若橡胶密封圈抗形变性能合格,通过对该橡胶密封圈的密封参数和形变度进行分析,判断该橡胶密封圈密封疲劳性是否合格;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分析控制模块对采集模块和测试记录模块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该橡胶密封圈密封疲劳性是否合格,以可达到对橡胶密封圈的密封疲劳性进行精准测试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密封圈密封疲劳性测试,具体为一种橡胶密封圈密封疲劳性测试系统


技术介绍

1、橡胶密封圈是一种常用于工程和机械设备中的密封元件,用于防止液体或气体在设备连接部位发生泄漏,橡胶密封圈的密封性能直接影响设备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因此对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和工作条件,需要选择具有合适密封性能的橡胶材料和形状的密封圈。

2、现有技术中对橡胶密封圈的密封性测试多只是对密封圈密封处的介质施加不同的压力和温度,以达到对橡胶密封圈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密封性的测试目的,但是很多橡胶密封圈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能需要对其进行经常性挤压或者拉扯,需要橡胶密封圈具有一定的耐久性才可以达到其较长寿命使用的密封效果,现有技术中多根据橡胶圈的材质对其使用寿命进行预估,可能导致预估的密封橡胶圈密封疲劳性与实际性能具有一定误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橡胶密封圈密封疲劳性测试系统,解决以下技术问题:

2、如何对橡胶密封圈密封疲劳性进行智能测试的问题。

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4、一种橡胶密封圈密封疲劳性测试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5、疲劳性测试装置,用于对橡胶密封圈进行多次应力加载实验;

6、密封性测试装置,用于对橡胶密封圈进行密封性测试,并在测试过程中模拟密封圈的使用环境;

7、采集模块,用于对密封圈疲劳性测试过程中应力加载时密封圈的环境进行采集和对密封性测试过程中模拟的使用环境各项状态信息进行采集;

8、测试记录模块,用于对密封圈疲劳性测试过程中的应力数据及完成后的外观数据和橡胶圈密封性测试过程中的测试介质泄露量进行采集和记录;

9、分析控制模块,分析判断该橡胶密封圈密封疲劳性是否合格,并生成橡胶密封圈密封疲劳性合格预警信号或不合格预警信号;

10、预警模块,用于执行橡胶密封圈密封疲劳性合格信号和橡胶密封圈密封疲劳性不合格信号。

11、进一步地,分析控制模块判断该橡胶密封圈密封疲劳性是否合格的过程包括:

12、控制疲劳性测试装置对橡胶密封圈进行应力加载测试,根据测试记录模块记录的密封圈疲劳性测试过程中的应力数据和采集到的完成后的外观进行分析,获得橡胶密封圈疲劳性测试完成后的形变度,将其与预设对照形变度进行比对,判断橡胶密封圈抗形变性能是否合格;

13、若橡胶密封圈抗形变性能合格,控制密封性测试装置对抗形变性能合格的密封圈进行密封性测试,根据采集模块采集的模拟密封圈的使用环境信息和测试记录模块采集的测试过程中测试介质泄露量进行分析,获得橡胶密封圈的密封参数;

14、通过对该橡胶密封圈的密封参数和形变度进行分析,获得橡胶密封圈的密封疲劳性特征值,将其与预设密封疲劳性特征标准值进行比对。

15、进一步地,判断橡胶密封圈抗形变性能是否合格的过程包括:

16、

17、通过上述公式计算获得橡胶密封圈疲劳性测试完成后的形变度qd;

18、其中,v1为密封圈原体积大小,v2为密封圈测试后的体积大小,δv为密封圈标准体积差,l1为密封圈原长度尺寸,l2为密封圈测试后的长度尺寸,w1为密封圈原宽度尺寸,w2为密封圈测试后的宽度尺寸,h1为密封圈原高度尺寸,h2为密封圈测试后的高度尺寸,δl为密封圈三轴方向上尺寸累计变化标准差值,τ1和τ2均为橡胶圈形变度的权重系数;

19、将橡胶密封圈疲劳性测试完成后的形变度qd和预设对照形变度qsth进行比对;

20、若qd>qstd,判断橡胶密封圈抗形变性能不合格,生成橡胶密封圈密封疲劳性不合格的信号;

21、若qd≤qstd,判断橡胶密封圈抗形变性能合格,对其进行密封性测试。

22、进一步地,所述预设对照形变度获得的过程包括:

23、

24、通过上述公式计算获得预设对照形变度qsth;

25、其中,n为橡胶密封圈疲劳性测试过程中的会对橡胶圈形变度产生影响的因素项数,i∈[1,n],ei·s为第i项影响因素的实际测试数据,ei·std为第i项影响因素的标准测试数据,为第i项影响因素对密封圈形变度影响的权重系数,ω为橡胶圈疲劳性测试过程中的环境补正系数。

26、进一步地,所述橡胶圈疲劳性测试过程中的环境补正系数获得的过程包括:

27、

28、通过上述公式计算获得橡胶圈疲劳性测试过程中的环境补正系数ω;

29、其中,m为橡胶密封圈疲劳性测试过程中外部环境影响因素的项数,j∈[1,m],rj·s为第j项外部环境影响因素的数值,rj·std为第j项外部环境影响因素的标准值,σj为第j项外部环境影响因素的量纲权重系数。

30、进一步地,所述橡胶密封圈的密封参数获得过程包括:

31、当橡胶密封圈抗形变性能合格后,通过密封性测试装置对其进行密封性测试;

32、通过密封性测试装置进行多种温度范围内的密封性测试,密封性测试的温度范围区间为[ta,tb];

33、将该温度范围区间等温差间距划分为b个温度值,依次进行密封性测试;

34、

35、通过上述公式分析计算出橡胶密封圈的密封参数fd;

36、其中,k∈[1,b],gk为第k个温度值下橡胶密封圈密封测试中的密封特征值,ρk为第k个温度值下影响密封圈的密封参数的权重系数。

37、进一步地,橡胶密封圈密封测试中密封特征值获得的过程包括:

38、

39、通过上述公式计算获得橡胶密封圈密封测试中第k个温度值下的密封特征值gk;

40、其中,pmin为橡胶密封圈密封性测试过程中封堵的介质内最小压力值,pmax为橡胶密封圈密封性测试过程中封堵的介质内极限压力值,p为密封性测试过程中被封堵的介质内压力变化值,p∈[pmin,pmax],zk(p)为在第k个温度值下进行密封性测试过程中预设时间介质泄露量随介质内压强变化而变化的曲线。

41、进一步地,所述橡胶密封圈的密封疲劳性特征值获得的过程包括:

42、evdd=fd/qd

43、通过上述公式计算获得橡胶密封圈的密封疲劳性特征值evdd。

44、进一步地,判断该橡胶密封圈密封疲劳性是否合格的过程包括:

45、将橡胶密封圈的密封疲劳性特征值evdd与预设密封疲劳特征标准值evdstd进行比对;

46、若evdd>evdstd,生成橡胶密封圈密封疲劳性不合格的信号;

47、若evdd≤evdstd,生成橡胶密封圈密封疲劳性合格的信号。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48、(1)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分析控制模块对测试记录模块采集记录外观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橡胶密封圈疲劳性测试完成后的形变度,将其与预设对照形变度进行比对,判断该密封圈抗形变性能是否合格,若密封圈的抗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橡胶密封圈密封疲劳性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橡胶密封圈密封疲劳性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分析控制模块判断该橡胶密封圈密封疲劳性是否合格的过程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橡胶密封圈密封疲劳性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判断橡胶密封圈抗形变性能是否合格的过程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橡胶密封圈密封疲劳性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对照形变度获得的过程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橡胶密封圈密封疲劳性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圈疲劳性测试过程中的环境补正系数获得的过程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橡胶密封圈密封疲劳性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密封圈的密封参数获得过程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橡胶密封圈密封疲劳性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橡胶密封圈密封测试中密封特征值获得的过程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橡胶密封圈密封疲劳性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密封圈的密封疲劳性特征值获得的过程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橡胶密封圈密封疲劳性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判断该橡胶密封圈密封疲劳性是否合格的过程包括: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橡胶密封圈密封疲劳性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橡胶密封圈密封疲劳性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分析控制模块判断该橡胶密封圈密封疲劳性是否合格的过程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橡胶密封圈密封疲劳性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判断橡胶密封圈抗形变性能是否合格的过程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橡胶密封圈密封疲劳性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对照形变度获得的过程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橡胶密封圈密封疲劳性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圈疲劳性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锐兰陈航锋王海巧孟祥勇沈振冯晓雷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省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