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到电流源设备,尤其涉及到一种分立元件双极性压控电流驱动器。
技术介绍
1、现有的电流源一般分为单极性电流源和双极性电流源,其中单极性电流源只能够提供正/负极端的单向电流输出,而双极性电流源可提供正极和负极端双向的电流输出。
2、单极性电流源常用在各种电子设备和系统的供电,而双极性电流源相对单极性电流源,其还能够用于家电和工业设备的供电,并且还用于驱动各种晶闸管或是应用在交流电力系统中。
3、现有的单极性电流源的缺点是:适用范围窄,并且无法满足交流电路的使用;而现有的双极性电流源的缺点是:电路复杂度高,并且容易受到电磁干扰的影响,再是其发热量大,在使用时需要配备较大的被动散热器或是配备主动散热器使用,而输出晶体管根据输出电流而不断增加散热器的尺寸大小,是非常不便且昂贵的。
4、因此,亟需一种能够解决以上一种或多种问题的分立元件双极性压控电流驱动器。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一种或多种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分立元件双极性压控电流驱动器。本技术为解决上述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分立元件双极性压控电流驱动器,其包括:差分模块,所述差分模块设置有两个;
2、第一个所述差分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与电压输入端的正极电连接,第一所述差分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与电压输入端的负极电连接;
3、第二个所述差分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与电压输入端的正极电连接,第二个所述差分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与电压输入端的负极电连接;
4、两个所
5、所述差分模块设置有镜像恒流源、差分输入和第一恒流源,所述第一输入端设置在所述镜像恒流源,所述第二输入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恒流源,所述镜像恒流源包括两个旁路,所述旁路设置有电阻和三极管。
6、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所述旁路并联,第一个所述旁路内的电阻和三极管分别记为第一电阻和第一三极管,第二个所述旁路内的电阻和三极管分别记为第二电阻和第二三极管;
7、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电连接,所述第二电阻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电连接;
8、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第二电阻的并接端为所述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电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电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为电流输出端。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差分输入包括两个差分旁路,两个所述差分旁路分别与两个所述旁路电连接,所述差分旁路内设置有第三电阻和第三三极管,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电连接,第一个所述差分旁路内的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二个所述差分旁路内的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并接在一起。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恒流源包括:第四三极管、第五三极管、第四电阻和第五电阻;
11、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差分输入电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基极电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电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电连接。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流扩展模块设置有两个放大旁路,两个所述放大旁路镜像设置,两个所述放大旁路分别与两个所述差分模块电连接。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放大旁路包括:第六电阻、第一电容和第六三极管;
14、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与电压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三极管的发射极电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两端分别电连接在所述第六三极管的基极和集电极;
15、两个所述放大旁路内的两个所述第六三极管的集电极电连接在一起并向所述功率输出模块输出驱动电流。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功率输出模块设置有两个驱动旁路,所述驱动旁路包括:第七三极管、第一复合三极管和第七电阻;
17、所述第七三极管的集电极和所述第一复合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电压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七三极管的基极通过所述第七电阻与所述电流扩展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
18、第一个所述驱动旁路的所述第七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一复合三极管的基极与第八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
19、第二个所述驱动旁路的所述第七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一复合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电连接;
20、第一个所述驱动旁路的所述第一复合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二个所述驱动旁路的所述第一复合三极管的发射极电连接并向电连接的外部设备输出驱动电流。
21、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反馈网络,所述反馈网络与电压输入端、所述差分模块和所述功率输出模块电连接,所述反馈网络包括:反馈电阻和输出电流检测电阻。
22、本技术取得的有益价值是:本技术通过将上述两个差分模块、电流扩展模块和功率输出模块电连接在一起,实现对带宽5khz以内的交流电压信号进行处理,达到电流极性由输入电压极性决定的目的,进而拓宽本技术的适用范围,同时,输入可采用差分模拟电压或单端模拟电压,可输出双极性电流;在实现电压到电流转换的同时,还能够实现高电压输出。
23、再是,在实现输出电流由输入电压决定的同时,精简了电路结构,降低了复杂度和工作时的发热量。以上极大地提高了本技术的实用价值。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分立元件双极性压控电流驱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差分模块,所述差分模块设置有两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立元件双极性压控电流驱动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旁路并联,第一个所述旁路内的电阻和三极管分别记为第一电阻和第一三极管,第二个所述旁路内的电阻和三极管分别记为第二电阻和第二三极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分立元件双极性压控电流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差分输入包括两个差分旁路,两个所述差分旁路分别与两个所述旁路电连接,所述差分旁路内设置有第三电阻和第三三极管,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电连接,第一个所述差分旁路内的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二个所述差分旁路内的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并接在一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立元件双极性压控电流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恒流源包括:第四三极管、第五三极管、第四电阻和第五电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立元件双极性压控电流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扩展模块设置有两个放大旁路,两个所述放大旁路镜像设置,两个所述放大旁路分别与两个所述差分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分立元件双极性压控电流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放大旁路包括:第六电阻、第一电容和第六三极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立元件双极性压控电流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输出模块设置有两个驱动旁路,所述驱动旁路包括:第七三极管、第一复合三极管和第七电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立元件双极性压控电流驱动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反馈网络,所述反馈网络与电压输入端、所述差分模块和所述功率输出模块电连接,所述反馈网络包括:反馈电阻和输出电流检测电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立元件双极性压控电流驱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差分模块,所述差分模块设置有两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立元件双极性压控电流驱动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旁路并联,第一个所述旁路内的电阻和三极管分别记为第一电阻和第一三极管,第二个所述旁路内的电阻和三极管分别记为第二电阻和第二三极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分立元件双极性压控电流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差分输入包括两个差分旁路,两个所述差分旁路分别与两个所述旁路电连接,所述差分旁路内设置有第三电阻和第三三极管,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电连接,第一个所述差分旁路内的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二个所述差分旁路内的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并接在一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立元件双极性压控电流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恒流源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伍军,程亮,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三思减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