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发光元件的转移方法以及显示面板技术_技高网

发光元件的转移方法以及显示面板技术

技术编号:41369875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0 10:16
本申请涉及一种发光元件的转移方法以及显示面板,该发光元件的转移方法包括:提供待转移的发光元件组,该发光元件组包括多个间隔排布的发光元件;以及对发光元件组进行转移操作而将发光元件转移至目标基板上;其中,转移操作包括:提供目标基板,目标基板上设置有粘附层;在发光元件组的用于与目标基板连接的待转移侧上形成两组介质柱,其中一组介质柱形成于多个发光元件上,另一组介质柱形成于多个发光元件的间隙中,且与多个发光元件间隔开,其中,形成于发光元件上的介质柱凸出于形成于多个发光元件的间隙中的另一组介质柱;以及将发光元件组的待转移侧压入粘附层,直至形成于多个发光元件的间隙中的介质柱与粘附层抵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半导体发光,尤其涉及一种发光元件的转移方法以及显示面板


技术介绍

1、发光二极管(led)由于其具有高发光效率、高可靠性、尺寸可自由组装等各项优良特性,而在诸多照明显示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户外大型广告牌、舞台背景墙、大型文字广播屏幕等大尺寸显示应用场景。led显示的下一个发展趋势是将led芯粒微缩化至微米尺寸(即micro-led),以替代现有液晶显示屏和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所占据的室内电视、手机显示、可穿戴设备等中小尺寸显示应用场景。

2、目前micro-led的巨量转移工艺是制约其量产的重要因素,如何将数量庞大的micro-led芯片高效且高精度地转移至驱动基板上是当前的研究热点。micro-led的巨量转移技术多种多样,如电磁力转移技术、流体转移技术、范德华力转移技术等。其中,利用范德华力进行巨量转移是目前比较成熟的一种方案,即通常采用弹性吸附头(包括pdms胶材)将led芯片拾起,然后转移到暂态基板或目标基板上,再取下弹性吸附头,从而完成转移。

3、然而,在利用弹性吸附头与micro-led之间的范德华力进行巨量转移时,经常存在micro-led不能被拾起的情况,导致转移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元件的转移方法以及显示面板,能够避免在发光元件上留下残胶,并且能够提高发光元件的拾起成功率,从而提高发光元件的转移效率和良率。

2、一种发光元件的转移方法,所述发光元件的转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待转移的发光元件组,所述发光元件组包括多个间隔排布的发光元件;以及对所述发光元件组进行转移操作而将所述发光元件转移至目标基板上;其中,所述转移操作包括:提供目标基板,所述目标基板上设置有粘附层;在所述发光元件组的用于与所述目标基板连接的待转移侧上形成两组介质柱,其中一组介质柱形成于多个发光元件上,另一组介质柱形成于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的间隙中,且与所述多个发光元件间隔开,其中,形成于发光元件上的介质柱凸出于形成于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的间隙中的另一组介质柱;以及将所述发光元件组的待转移侧压入所述粘附层,直至形成于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的间隙中的介质柱与所述粘附层抵接。

3、上述发光元件的转移方法,在将所述发光元件转移至目标基板的过程中,通过在所述发光元件上形成介质柱,并将所述介质柱压入目标基板上的粘附层,而将所述发光元件转移至所述目标基板上,由于形成于发光元件上的介质柱陷入所述粘附层内,增加了形成于发光元件上的介质柱与所述粘附层的粘附力,即增加了发光元件与所述粘附层的结合力,从而能够提高所述发光元件的拾起成功率,并且,还通过在多个所述发光元件的间隙形成另一组介质柱,且形成于发光元件上的介质柱凸出于形成于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的间隙中的另一组介质柱,使得在转移的过程中,形成于发光元件上的介质柱压入所述粘附层,形成于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的间隙中的另一组介质柱与所述粘附层抵接,使得所述粘附层受力更均匀,能够确保所述多个发光元件全部被拾起,从而可进一步提高所述发光元件的拾起成功率。

4、可选地,所述发光元件组包括衬底及设置于所述衬底上的多个发光元件,所述对所述发光元件组进行转移操作包括将所述多个发光元件从所述衬底上转移至第一转移板上的第一次转移操作,在第一次转移操作中,所述目标基板为所述第一转移板,所述第一次转移操作包括:提供第一转移板,所述第一转移板上设置有第一粘附层;在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的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形成第一组介质柱,并在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的间隙中形成与所述多个发光元件间隔开的第二组介质柱,其中,第一组介质柱的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与所述衬底的距离大于第二组介质柱的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与所述衬底的距离;将所述第一组介质柱的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压入所述第一粘附层,直至所述第二组介质柱与所述第一粘附层抵接;以及将所述多个发光元件与所述衬底分离以及将所述第二组介质柱与所述第一粘附层分离以去除衬底,从而将所述多个发光元件转移至所述第一转移板上。

5、其中,通过在多个发光元件的间隙中形成所述第二组介质柱,且第一组介质柱的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与所述衬底的距离大于第二组介质柱的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与所述衬底的距离,使得在将所述第一组介质柱压入所述第一粘附层时,可通过所述第二组介质柱与所述第一粘附层的抵接,使得所述第一粘附层受力更均匀,进而能够确保所述多个发光元件全部被拾起,从而可提高将所述多个发光元件从所述衬底转移至所述第一转移板的转移效率及良率。

6、可选地,所述对所述发光元件组进行转移操作还包括将所述多个发光元件从所述第一转移板上转移至第二转移板上的第二次转移操作,在第二次转移操作中,所述目标基板为所述第二转移板,所述第二次转移操作包括:提供第二转移板,所述第二转移板上设置有第二粘附层;在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的背离所述第一转移板的一侧形成第三组介质柱,并在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的间隙中形成与所述多个发光元件间隔开的第四组介质柱,其中,第三组介质柱的背离所述第一转移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一转移板的距离大于第四组介质柱的背离所述第一转移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一转移板的距离;将所述第三组介质柱的背离所述第一转移板的一侧压入所述第二粘附层,直至所述第四组介质柱与所述第二粘附层抵接;以及将所述第一组介质柱与所述第一粘附层分离,并将所述第四组介质柱与所述第二粘附层分离,以去除所述第一转移板,从而将所述发光元件从所述第一转移板上转移至所述第二转移板上。

7、其中,通过在多个发光元件的间隙中形成所述第四组介质柱,且第三组介质柱的背离所述第一转移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一转移板的距离大于第四组介质柱的背离所述第一转移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一转移板的距离,使得在将所述第三组介质柱压入所述第二粘附层时,可通过所述第三组介质柱与所述第二粘附层的抵接,使得所述第二粘附层受力更均匀,进而能够确保所述多个发光元件全部被拾起,从而可提高将所述多个发光元件从所述第一转移板转移至所述第二转移板的转移效率及良率。

8、可选地,所述第三组介质柱的背离所述第一转移板的一侧与所述第四组介质柱的背离所述第一转移板的一侧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组介质柱的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与所述第二组介质柱的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的距离,使得所述第三组介质柱的压入所述第二粘附层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组介质柱压入所述第一粘附层的深度,从而所述第三组介质柱与所述第二粘附层的结合力大于所述第一组介质柱与所述第一粘附层的结合力,即所述发光元件与所述第二转移板的作用力大于与所述第一转移板的作用力,从而,在移除所述第一转移板时,所述发光元件能够保留在所述第二转移板上。

9、可选地,所述发光元件的转移方法还包括:去除所述第一介质柱,以露出所述发光元件的电极组;将所述发光元件的电极组与显示背板上的焊盘组连接;以及将所述第三介质柱与所述第二粘附层分离以去除所述第二转移板,从而将所述多个发光元件转移至所述显示背板上。

10、可选地,所述第二组介质柱的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与所述衬底的距离大于所述发光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光元件的转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元件的转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元件组包括衬底及设置于所述衬底上的多个发光元件,所述对所述发光元件组进行转移操作包括将所述多个发光元件从所述衬底上转移至第一转移板上的第一次转移操作,在第一次转移操作中,所述目标基板为所述第一转移板,所述第一次转移操作包括: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元件的转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发光元件组进行转移操作还包括将所述多个发光元件从所述第一转移板上转移至第二转移板上的第二次转移操作,在第二次转移操作中,所述目标基板为所述第二转移板,所述第二次转移操作包括: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元件的转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组介质柱的背离所述第一转移板的一侧与所述第四组介质柱的背离所述第一转移板的一侧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组介质柱的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与所述第二组介质柱的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的距离。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元件的转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移方法还包括: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元件的转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组介质柱的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与所述衬底的距离大于所述发光元件的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与所述衬底的距离;所述第四组介质柱的背离所述第一转移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一转移板的距离大于所述发光元件的背离所述第一转移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一转移板的距离。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元件的转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柱包括光刻胶柱。

8.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发光元件间隔排布在所述显示背板上,且所述发光元件的背离所述显示背板的一侧形成有介质柱;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封装层,设置于所述显示背板上,且填充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的间隙,所述封装层的背离所述显示背板的一侧与所述显示背板的距离大于所述发光元件的背离所述显示背板的一侧与所述显示背板的距离,且小于所述介质柱的背离所述显示背板的一侧与所述显示背板的距离。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遮光层,所述遮光层覆盖所述封装层,且所述遮光层的背离所述显示背板的一侧与所述显示背板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介质柱的背离所述显示背板的一侧与所述显示背板的距离。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光元件的转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元件的转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元件组包括衬底及设置于所述衬底上的多个发光元件,所述对所述发光元件组进行转移操作包括将所述多个发光元件从所述衬底上转移至第一转移板上的第一次转移操作,在第一次转移操作中,所述目标基板为所述第一转移板,所述第一次转移操作包括: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元件的转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发光元件组进行转移操作还包括将所述多个发光元件从所述第一转移板上转移至第二转移板上的第二次转移操作,在第二次转移操作中,所述目标基板为所述第二转移板,所述第二次转移操作包括: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元件的转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组介质柱的背离所述第一转移板的一侧与所述第四组介质柱的背离所述第一转移板的一侧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组介质柱的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与所述第二组介质柱的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的距离。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元件的转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移方法还包括: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元件的转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飞刘政明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