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电极组件、电极导管及消融系统技术方案_技高网

电极组件、电极导管及消融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1365486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0 10: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极组件、电极导管及消融系统。消融系统包括能量输出装置和电极导管,电极导管的近端与能量输出装置连接,电极导管包括设置在主管体远端的电极组件,电极组件包括电极管段和安装于电极管段上的电极单元,电极单元包括沿电极管段轴向依次设置的第一至第三电极,第一至第三电极相互绝缘,第一电极为头电极或环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均为环电极,能量输出装置用于向第一、第三电极输出电刺激用的能量,使得第一、第三电极同步放电以电刺激目标区域,能量输出装置还用于向第一电极至第三电极输出消融用的能量,使得第一至第三电极同步放电以消融目标区域,由此提高手术过程中刺激区域与消融区域的对应性,确保消融的精准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具体涉及一种电极组件、电极导管及消融系统


技术介绍

1、高血压是当前全球人类最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综合症。在高血压的患病人群中,普遍存在约10%的患者被定义为患有顽固性高血压(resistant hypertension,rh),即在改善生活方式时同时服用患者自身最大耐受剂量的三种及三种以上降压药物后,包括一种利尿剂,血压仍不能控制在目标水平(欧洲:<140/90mmhg;美国:<130/80mmhg)。与可控性高血压患者相比,顽固性高血压患者更易患心血管并发症,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中风、肾功能受损等。目前已有研究证明肾交感神经活动激活是高血压的发生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肾交感神经由传入神经、传出神经与迷走神经组成,其中肾交感传入神经被激活时,会引起中枢交感神经活性增加,进而导致血压升高;肾交感传出神经受到刺激时会促进肾素的分泌,进而增强肾小管的重吸收,引起肾血管收缩,最终导致肾小球过滤率和肾血流量的降低,又有研究证明,肾血流量的减少也是引起血压升高的原因之一。

2、去肾交感神经术(renal denervation,rdn)的目的是通过摘除或破坏肾动脉外膜周围的交感神经(包括肾交感传入和传出神经),一定程度上抑制全身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在药物治疗普遍应用前,肾动脉交感神经的去除主要是通过外科内脏神经切除术得以实现,这种神经切除术对患者的损伤范围较大,极易引发许多严重的手术并发症。现今,基于导管的去肾交感神经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手术方式是在电生理射频消融手术的基础上,采用微创伤的接入方式,经皮穿刺通过腹主动脉将射频消融导管植入患者双侧肾动脉内,利用射频能量透过肾动脉血管壁消融从而破坏肾交感神经。将肾神经刺激(renal nerve stimulation,rns)引入去肾交感神经术的选择性消融是通过导管在肾动脉内的不同位置通过持续释放高频电流刺激诱发血压暂时性大幅度升高(≥10mmhg)。肾交感神经在电刺激条件下被激活,经中枢神经整合后表现为全身血压升高。有研究显示,这些经高频电刺激后得到的肾交感神经的分布位点就是rdn手术中更具意义的消融靶点。这些位点经过射频消融后,再次通过电刺激评估,无血压升高现象即可验证消融的有效性。但是目前的电刺激和射频消融还存在以下问题:

3、在rdn术中,存在刺激区域与消融区域的位置不对应的情况,导致出现了明显的消融薄弱区,同时考虑到患者术中的呼吸活动,操作者会轻微调整导管上消融电极的位置,以便消融电极能到达刺激阳性区域,但是该操作也可能增大消融点位与实际刺激阳性区域的不对应性,这些方面最终影响了消融的精准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极组件、电极导管及消融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刺激和射频消融时存在刺激区域与消融区域的位置不对应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极组件,其包括电极管段以及安装于所述电极管段上的至少一个电极单元,所述电极单元包括沿所述电极管段轴向依次设置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之间相互绝缘,所述第一电极为头电极或环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均为环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用于同步放电以电刺激目标区域,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用于同步放电以消融所述目标区域。

3、可选地,所述第一电极暴露在外部的周向表面积与所述第三电极暴露在外部的周向表面积相同。

4、可选地,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的外径相同,所述第一电极暴露在外部的轴向长度与所述第三电极暴露在外部的轴向长度相同。

5、可选地,所述第二电极暴露在外部的轴向长度大于、等于或小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暴露在外部的轴向长度。

6、可选地,当所述第一电极为头电极时,所述第一电极上设置有盐水灌注孔,当所述第一电极为环电极时,所述第二电极上设置有盐水灌注孔。

7、可选地,当所述第一电极为环电极时,所述第二电极轴向上的两端相对于所述第二电极的中间部分下沉,所述第二电极轴向上的一端插入所述第一电极的内部,并固定在所述电极管段的外周面上,所述第二电极轴向上的另一端插入所述第三电极的内部,并固定在所述电极管段的外周面上。

8、可选地,所述第一电极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二电极轴向上的一端外表面之间涂覆有绝缘胶水,所述第三电极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二电极轴向上的另一端外表面之间涂覆有绝缘胶水。

9、可选地,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电极管段内的位置传感器,和/或,当所述第一电极为头电极时,所述头电极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当所述第一电极为环电极时,所述第二电极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10、可选地,所述电极单元的外径为1.3mm~2.0mm,和/或,所述电极单元的轴向总长度为1.5mm~3.8mm。

11、可选地,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绝缘距离为0.2mm~2.0mm,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之间的绝缘距离为0.2mm~2.0mm。

12、可选地,所述电极管段的管壁上设置有供导线穿过的穿线孔,所述穿线孔倾斜设置。

13、可选地,所述穿线孔相对于所述电极管段的直径方向的倾斜角度为30°~45°。

14、可选地,当所述第一电极为头电极时,所述第一电极包含头部和轴部,所述头部露在所述电极管段的外部,所述轴部插入所述电极管段的内部,且所述轴部的外周面设有凹槽,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的电极导线穿过所述凹槽。

15、可选地,当所述第一电极为头电极时,所述电极单元为第一电极单元,当所述第一电极为环电极时,所述电极单元为第二电极单元,且所述电极组件包括多个所述电极单元,多个所述电极单元依次沿所述电极管段的轴向排布;其中,多个所述电极单元中包括一个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电极单元,或者,多个所述电极单元均为所述第二电极单元。

16、可选地,所述电极管段为单腔管或多腔管,所述电极组件的外形轮廓为直线形、非闭合环形或螺旋形。

1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电极导管,其包括主管体以及任一项所述的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设置在所述主管体的远端。

1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消融系统,其包括能量输出装置以及任一项所述的电极导管,所述电极导管的近端与所述能量输出装置连接,所述能量输出装置用于向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输出电刺激用的能量,和/或向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输出消融用的能量。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20、以上电极组件包括:电极管段以及安装于所述电极管段上的至少一个电极单元,所述电极单元包括沿所述电极管段轴向依次设置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之间相互绝缘,所述第一电极为头电极或环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极管段以及安装于所述电极管段上的至少一个电极单元,所述电极单元包括沿所述电极管段轴向依次设置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之间相互绝缘,所述第一电极为头电极或环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均为环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用于同步放电以电刺激目标区域,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用于同步放电以消融所述目标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暴露在外部的周向表面积与所述第三电极暴露在外部的周向表面积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的外径相同,所述第一电极暴露在外部的轴向长度与所述第三电极暴露在外部的轴向长度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暴露在外部的轴向长度大于、等于或小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暴露在外部的轴向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电极为头电极时,所述第一电极上设置有盐水灌注孔,当所述第一电极为环电极时,所述第二电极上设置有盐水灌注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电极为环电极时,所述第二电极轴向上的两端相对于所述第二电极的中间部分下沉,所述第二电极轴向上的一端插入所述第一电极的内部,并固定在所述电极管段的外周面上,所述第二电极轴向上的另一端插入所述第三电极的内部,并固定在所述电极管段的外周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二电极轴向上的一端外表面之间以涂胶或包覆的方式设置有绝缘结构,所述第三电极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二电极轴向上的另一端外表面之间以涂胶或包覆的方式设置有绝缘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电极管段内的位置传感器,和/或,当所述第一电极为头电极时,所述头电极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当所述第一电极为环电极时,所述第二电极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单元的外径为1.3mm~2.0mm,和/或,所述电极单元的轴向总长度为1.5mm~3.8mm。

10.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绝缘距离为0.2mm~2.0mm,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之间的绝缘距离为0.2mm~2.0mm。

11.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管段的管壁上设置有供导线穿过的穿线孔,所述穿线孔倾斜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穿线孔相对于所述电极管段的径向的倾斜角度为30°~45°。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电极为头电极时,所述第一电极包含头部和轴部,所述头部露在所述电极管段的外部,所述轴部插入所述电极管段的内部,且所述轴部的外周面设有凹槽,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的电极导线穿过所述凹槽。

14.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电极为头电极时,所述电极单元为第一电极单元,当所述第一电极为环电极时,所述电极单元为第二电极单元,且所述电极组件包括多个所述电极单元,多个所述电极单元依次沿所述电极管段的轴向排布;其中,多个所述电极单元中包括一个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电极单元,或者,多个所述电极单元均为所述第二电极单元。

1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管段为单腔管或多腔管,所述电极组件的外形轮廓为直线形、非闭合环形或螺旋形。

16.一种电极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管体以及如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设置在所述主管体的远端。

17.一种消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能量输出装置以及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极导管,所述电极导管的近端与所述能量输出装置连接,所述能量输出装置用于向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输出电刺激用的能量,和/或向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输出消融用的能量。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极管段以及安装于所述电极管段上的至少一个电极单元,所述电极单元包括沿所述电极管段轴向依次设置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之间相互绝缘,所述第一电极为头电极或环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均为环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用于同步放电以电刺激目标区域,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用于同步放电以消融所述目标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暴露在外部的周向表面积与所述第三电极暴露在外部的周向表面积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的外径相同,所述第一电极暴露在外部的轴向长度与所述第三电极暴露在外部的轴向长度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暴露在外部的轴向长度大于、等于或小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暴露在外部的轴向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电极为头电极时,所述第一电极上设置有盐水灌注孔,当所述第一电极为环电极时,所述第二电极上设置有盐水灌注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电极为环电极时,所述第二电极轴向上的两端相对于所述第二电极的中间部分下沉,所述第二电极轴向上的一端插入所述第一电极的内部,并固定在所述电极管段的外周面上,所述第二电极轴向上的另一端插入所述第三电极的内部,并固定在所述电极管段的外周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二电极轴向上的一端外表面之间以涂胶或包覆的方式设置有绝缘结构,所述第三电极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二电极轴向上的另一端外表面之间以涂胶或包覆的方式设置有绝缘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电极管段内的位置传感器,和/或,当所述第一电极为头电极时,所述头电极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当所述第一电极为环电极时,所述第二电极上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浩然李鹏飞高宾董超蔡燕丽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鸿电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