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吸附罐用成型吸附体制造技术_技高网

吸附罐用成型吸附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65120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0 10:13
本发明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适于吸附罐用且压力损失得到抑制的吸附材料。要解决的进一步的课题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成型吸附体,其为即使使用活性碳纤维,形状也不易发生崩塌的成型体,并且作为吸附罐用的吸附材料发挥优异的效果。所述吸附罐用的成型吸附体至少满足以下的要件(A)、(B)和(C)。(A)上述成型吸附体为包含活性碳纤维、粒状活性炭和粘结剂的成型体。(B)在上述活性碳纤维和上述粒状活性炭的总量中,上述活性碳纤维与上述粒状活性炭的重量比例呈上述活性碳纤维为5~95重量份、上述粒状活性炭为95~5重量份。(C)相对于上述活性碳纤维和上述粒状活性炭的含量100重量份,上述成型吸附体中的上述粘结剂的重量比例为0.3~20重量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吸附罐用的成型吸附体,详细而言,涉及一种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罐用的成型吸附体。


技术介绍

1、在汽车、摩托车(机动二轮车)、船等搭载有使汽油等蒸散燃料燃烧的内燃机的车辆中,与外部气温变化等相伴,燃料箱内的压力发生变动,在燃料箱内充满的蒸散燃料气体从燃料箱中释放。释放出的蒸散燃料气体成为pm2.5、光化学烟雾的原因物质之一,为了防止其释放至大气中而设置了具备活性炭等吸附材料的吸附罐(也称为蒸散燃料抑制装置)。

2、与近年来环境保全意识的提高相伴,各种气体的排放限制具有逐年强化的倾向,因此,对于吸附罐而言,也要求更高的吸附性能。另外,由于怠速停止等的普及而具有汽车的吸气能力被抑制的倾向,因此,具有吸附于吸附罐内的吸附材料的汽油难以脱附的倾向。因此,要求用于吸附罐的吸附材料的进一步高性能化。作为用于吸附罐的吸附材料,大多使用了活性炭,作为其形状,提出了成型为粒状、颗粒(pellet)状或蜂窝形状的吸附材料等(例如,专利文献1等)。

3、另外,近年来,从提高吸附罐的性能的观点出发,设置主室和副室等而在多个室中收纳吸附材料(例如,专利文献2)。

4、相对于自古就有的粉状、粒状的活性炭,活性碳纤维(或纤维状活性炭)有时被称为第三活性炭。在广义的活性炭中,活性碳纤维被认为具有以下倾向:微细孔直接在外表面开口,吸附脱附速度快。然而,活性碳纤维还未被实用化为吸附罐,就具有何种特性的活性碳纤维适于吸附罐的实用而言,尚未充分进行研究、开发。

5、作为适于吸附罐的吸附材料之一,提出了具备规定特性的活性碳纤维片材(专利文献3)。

6、另外,为了改善利用了活性碳纤维的成型吸附体的机械强度及填充密度,提出了包含活性碳纤维及具有耐碱性的原纤化纤维素纤维的活性碳纤维成型吸附体(例如,专利文献4)。现有技术文献

7、专利文献

8、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73137号公报

9、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9-10880号公报

10、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6568328号

11、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10-558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1、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2、如前文所述,尝试了使用活性碳纤维作为吸附罐用的吸附材料,但作为吸附罐用的吸附材料,活性碳纤维尚有开发的余地。另外,在主室和副室等将吸附材料填充于多个收纳室的情况下,关于应该使用怎样的吸附材料,还有开发的余地。

3、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以将活性碳纤维作为汽车吸附罐的吸附体实用化为目标,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从需要以吸附材料不会因汽车行驶时的振动等而发生磨损的方式进行固定、处置的容易性等观点考虑,由活性碳纤维形成的片材在实用上是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但是,如果将与以往同样地进行碳化及赋活化而得到的活性碳纤维片材不设置间隙地填充于收纳吸附材料的室内,则面临吸附罐的压力损失上升这样的新的课题。

4、鉴于上述这样的情况,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是提供使用了活性碳纤维的吸附材料,该吸附材料适于吸附罐用途,可抑制压力损失。

5、另外,所要解决的另一个课题在于提供成型吸附体,其是尽管使用了活性碳纤维但形状不易崩塌的成型体,并且作为吸附罐用的吸附材料发挥优异的效果。

6、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7、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进行了深入研究,作为一个方向性,对活性碳纤维的成型体进行了研究。然后,使用活性碳纤维和粘结剂成功地制作了具有吸附罐用所要求的各种性能的成型体。此外,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还发现,通过将活性碳纤维与粒状活性炭这样的异种形态的活性炭混合并成型,与使用活性碳纤维或粒状活性炭中的任一者与粘结剂的成型体相比,能够进一步降低压力损失。

8、本专利技术中提出的专利技术可以作为几个方式而从多方面来理解,结果作为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例如包括能够如下述那样具体化的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将本专利技术中提出的专利技术也称为“本专利技术”)

9、〔1〕一种成型吸附体,其为吸附罐用的成型吸附体,

10、上述成型吸附体包含活性碳纤维、粒状活性炭和粘结剂,

11、在上述活性碳纤维和上述粒状活性炭的总量中,上述活性碳纤维与上述粒状活性炭的重量比例呈上述活性碳纤维为5~95重量份、上述粒状活性炭为95~5重量份,

12、相对于上述活性碳纤维和上述粒状活性炭的含量100重量份,上述成型吸附体中的上述粘结剂的重量比例为0.3~20重量份。

13、〔2〕根据上述〔1〕中记载的成型吸附体,其中,上述成型吸附体的压力损失比上述活性碳纤维和上述粘结剂这两种混合物的成型体的压力损失、以及上述粒状活性炭和上述粘结剂这两种混合物的成型体的压力损失中的任一者均小。

14、〔3〕根据上述〔2〕中记载的吸附罐用成型吸附体,其中,上述成型吸附体的压力损失为0.52kpa以下。

15、〔4〕根据上述〔2〕中记载的吸附罐用成型吸附体,其中,上述成型吸附体的压力损失为0.45kpa以下。

16、〔5〕根据上述〔1〕~〔4〕中任一项记载的成型吸附体,其中,上述粒状活性炭的平均粒径为100~3000μm。

17、〔6〕根据上述〔1〕~〔5〕中任一项记载的成型吸附体,其中,上述活性碳纤维的平均纤维长度为300~10000μm。

18、〔7〕根据上述〔1〕~〔6〕中任一项记载的成型吸附体,其中,上述成型吸附体的干燥密度为0.010~0.400g/cm3。

19、〔8〕根据上述〔1〕~〔7〕中记载的成型吸附体,其中,上述成型吸附体的比表面积为2500m2/g以下。

20、〔9〕根据上述〔1〕~〔8〕中任一项记载的成型吸附体,其中,上述成型吸附体的总细孔容积为0.50~1.20cm3。

21、〔10〕根据上述〔1〕~〔9〕中记载的成型吸附体,其中,上述粘结剂为纤维状粘结剂。

22、〔11〕根据上述〔1〕中记载的成型吸附体,其中,上述粒状活性炭的平均粒径为100~3000μm,

23、上述活性碳纤维的平均纤维长度为300~10000μm,

24、上述成型吸附体的干燥密度为0.010~0.400g/cm3,

25、上述成型吸附体的比表面积为2500m2/g以下,

26、上述成型吸附体的总细孔容积为0.50~1.20cm3,并且

27、上述粘结剂为纤维状粘结剂。

28、〔12〕根据上述〔3〕中记载的成型吸附体,其中,上述粒状活性炭的平均粒径为100~3000μm,

29、上述活性碳纤维的平均纤维长度为300~10000μm,

30、上述成型吸附体的干燥密度为0.010~0.400g/cm3,

31、上述成型吸附体的比表面积为2500m2/g以下,

32、上述成型吸附体的总细孔容积为0.50~1.20cm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成型吸附体,其为吸附罐用的成型吸附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型吸附体,其中,所述成型吸附体的压力损失比所述活性碳纤维和所述粘结剂这两种混合物的成型体的压力损失、以及所述粒状活性炭和所述粘结剂这两种混合物的成型体的压力损失中的任一者均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附罐用成型吸附体,其中,所述成型吸附体的压力损失为0.52kPa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附罐用成型吸附体,其中,所述成型吸附体的压力损失为0.45kPa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型吸附体,其中,所述粒状活性炭的平均粒径为100~3000μ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型吸附体,其中,所述活性碳纤维的平均纤维长度为300~10000μ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型吸附体,其中,所述成型吸附体的干燥密度为0.010~0.400g/cm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型吸附体,其中,所述成型吸附体的比表面积为2500m2/g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型吸附体,其中,所述成型吸附体的总细孔容积为0.50~1.20cm3。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型吸附体,其中,所述粘结剂为纤维状粘结剂。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型吸附体,其中,所述粒状活性炭的平均粒径为100~3000μm,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型吸附体,其中,所述粒状活性炭的平均粒径为100~3000μm,

13.一种吸附罐,其具备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型吸附体。

...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1.一种成型吸附体,其为吸附罐用的成型吸附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型吸附体,其中,所述成型吸附体的压力损失比所述活性碳纤维和所述粘结剂这两种混合物的成型体的压力损失、以及所述粒状活性炭和所述粘结剂这两种混合物的成型体的压力损失中的任一者均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附罐用成型吸附体,其中,所述成型吸附体的压力损失为0.52kpa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附罐用成型吸附体,其中,所述成型吸附体的压力损失为0.45kpa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型吸附体,其中,所述粒状活性炭的平均粒径为100~3000μ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型吸附体,其中,所述活性碳纤维的平均纤维长度为300~10000μ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渡边佳英今井大介高田由生柳栋曣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制纸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