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收装置、中继电缆以及电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35428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接收装置、中继电缆以及电源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例如应用在能够接收数字电视广播的便携电话上,能够将设计变更为各种形式,并能够在宽频带内确保足够的增益。在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用于信号SAL、SAR、以及电力传输的电缆(10)采用多芯同轴电缆,外部装置(3)侧的包覆线SS为开路端,主体装置(34)侧的包覆线SS经由放大电路(35)与连接器(12)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接收装置、中继电缆、以及电源装置,例如能够应用在能够接收数字电视广播的便携电话上。在本专利技术中,用于信号和电力传输的电缆采用多芯同轴电缆,在外部装置侧使包覆线成为开路端,在主体装置侧将包覆线经由放大电路与连接器连接,由此能够将设计变更为多种形式,并且能够在宽频带内确保足够的增益。
技术介绍
以往,在便携电话等便携设备中,提供了一种能够接收各种广播波的便携设备。这种便携设备需要不损害便携性并稳定地接收广播波。因此,便携设备所使用的天线需要小型化、高增益、无指向性、并且结构简单。因此,以往提出了使用耳机天线来接收广播波的方法。这里,耳机天线是使耳机的电缆作为天线发挥作用的天线。关于所述耳机天线,日本专利文献特许第4026648号和日本专利文献特许第3933148号提出了一种将耳机经由中继电缆与便携电话连接并使所述中继电缆作为同轴传输线路来发挥作用的结构。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离开主体装置预定距离的部位作为天线来发挥作用,并能够降低来自主体装置的噪声的影响。上述日本专利文献特许第4026648号和日本专利文献特许第3933148号提出了在所述中继电缆的靠近耳机侧的一端设置放大电路来放大耳机的电缆所感应的高频信号的结构。艮P,图23是表示应用了所述日本专利文献特许第4026648号和日本专利文献特许第3933148号所公开的方法的便携电话系统的图。在该便携电话系统1中,耳机3经由中继电缆2与作为主体装置的便携电话4连接。因此,耳机3的3针脚的插头7与电缆6的一端连接,耳机3的右信道用的扬声器8R和左信道用的扬声器8L与电缆6的另一端连接。中继电缆2的电缆10的一端设置有与耳机3的插头7相连接的插座11,中继电缆2的电缆10的另一端设置有插头12。便携电话4例如具有接收数字电视广播的功能,在其侧面设置有与插头12相连接的插座13。这里,电缆IO是所谓的多芯同轴电缆,通过包覆线SS包覆多个芯线电缆LL、 LG、 LR而制成。中继电缆2的芯线电缆LL、 LR、 LG分别分配给左信道音频信号SAL的热端、右信道音频信号SAR的热端、以及左信道音频信号SAL和右信道音频信号SAR所共用的地端(earth)。中继电缆2的这些芯线电缆LL、 LG、 LR的靠近耳机侧的一端与插座11的对应的端子IIL、 IIG、 IIR连接。在中继电缆2中,分配给地端的芯线电缆LG被未图示的电感器等高频截止而与对应的端子IIG连接,在所述高频截止的部位配置有放大电路14。这里,放大电路14将耳机3的电缆6所感应的高频信号中的通过便携电话4接收的频带的高频信号放大而输出到芯线电缆LG上。与此相对,包覆线SS的靠近耳机侧的一端为不与任何部位连接的开路端。在中继电缆2中,所述电缆10的靠近插头12侧的一端经由设置在插头12上的布线基板15而与插头12的对应的端子连接。这里,插头12是扁平形状的IO针脚的多极插头。插头12的IO个端子在长度方向上紧密相连。以下,通过表示从所述长度方向的一端开始的顺序的数字来表示插头12的各个端子。中继电缆2的芯线电缆LR、 LL、 LG在所述布线基板15上分别经由截断高频的高频截止电路16、 17、 18与插头12的对应的端子(4、 5、10)连接。另外,包覆线SS与插头12的地端端子(10)连接。插头12设置有天线输入用的地端端子(10)和音频信号用的地端端子(6)。这些地端端子(6、 10)在便携电话4中被分别单独地接地。在图23中,由数字3表示的端子是中继电缆2的连接检测用的端子。在中继电缆2中,端子(3、 6)在布线基板15上被短路并被连接到地端。另外,中继电缆2的地端用的芯线电缆LG与插头12的天线端子(1)连接。高频截止电路例如包括使用了铁氧体磁珠的芯片电感器。在便携电话4中,插座13的天线输入端子与内置的调谐器19的天线输入端连接。由此,便携电话系统41使中继电缆2作为同轴传输线路来发挥作用,并将耳机3的电缆6所感应的高频信号输入给调谐器19来接收希望的广播波。另外,此时通过放大电路14来放大高频信号,使输入给调谐器19的高频信号的增益增大。便携电话4根据中继电缆2的连接检测用的端子(3)的电位来检测中继电缆2的连接。另外,便携电话4如果检测到中继电缆2的连接,则代替内置的扬声器而将音频信号SAL和SAR输出给插座13的对应的端子,由此将音频信号SAL和SAR输出给耳机。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许第4026648号;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文献特许第3933148号。
技术实现思路
图23所示的结构能够使离开主体装置预定距离的部位作为天线来发挥作用,并能够降低来自主体装置的噪声的影响。然而,所述部位是在安装着耳机3时容易与人体接触的部位,由此图23的结构的天线的特性容易受到人体的影响。由此,图23的结构存在以下问题虽然能够在通过所谓的单波段(one-segment)接收数字电视广播的情况下使用,但是要在宽频带内确保足够增益的情况下,在实用上尚且不充分。如上述那样在宽频带内确保足够增益的情况是指例如在移动体中以解析度的提高等为目的而接收数字电视广播的多个波段的情况。另外,在图23的结构中,为了确保足够的增益并使放大电路14稳定地动作,必须将耳机3的电缆6固定成预定的长度。因此,图23的结构难以将设计变更为多种形式,因此难以使用符合用户喜好的耳机。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方法,考虑了如图24所示那样使中继电缆的包覆线作为天线来发挥作用并在便携电话24侧设置放大电路的方法,所述图24通过与图23进行对比的方式来表示。即,在图24的便携电话系统21中,代替中继电缆2和便携电话4而使用中继电缆22和便携电话24。在中继电缆22中,地端用的芯线电缆LG的靠近插座11侧的一端直接与插座11的对应的端子IIG连接。另外,包覆线SS的靠近插座11侧的一端是不与任何部位连接的开路端。另外,包覆线SS的靠近便携电话24侧的一端在布线基板15上仅与插头12的天线端子(1)连接。由此,所述便携电话系统21使中继电缆22的包覆线SS作为天线来发挥作用,并将所述包覆线SS所感应的高频信号输入给便携电话24。便携电话24通过放大电路25将从插座13的天线端子输入的高频信号以预定增益放大后输入给调谐器19。根据所述图24的结构,通过使中继电缆22的包覆线SS作为天线来发挥作用,能够降低人体的影响。结果,即使在耳机3的电缆6的长度存在各种差异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天线的特性发生变化。因此,能够将设计变更为多种形式,由此用户能够使用符合喜好的耳机。然而,图24的结构在便携电话24中设置了放大电路25,因而接收灵敏度受到内部噪声的影响而下降。由此,结果即使是图24的结构也难以在宽频带内确保足够的增益。为了解决该问题,考虑了将放大电路25配置在插座13的附近的方法。然而,在该情况下,便携电话24中的布局会明显地受到限制。结果,设计的自由度明显地下降,并且小型化、薄型化变得极其困难。另外,还存在屏蔽变得复杂的缺点。本专利技术是考虑到上述问题而完成的,提供了一种能够将设计变更为多种形式并能够在宽频带内确保足够的增益的接收装置、中继电缆、以及电源装置。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案应用于接收装置,所述接收装置包括主体装置;以及中继电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接收装置,包括: 主体装置;以及 中继电缆,该中继电缆经由连接器与所述主体装置连接,并在所述主体装置与外部装置之间传输信号和/或电力; 其中,所述中继电缆为包括多个芯线电缆和包覆所述多个芯线电缆的包覆线的多芯同轴电缆,  所述中继电缆通过所述芯线电缆传输所述信号和/或电力, 所述包覆线的靠近所述外部装置侧的一端为开路端, 所述包覆线的靠近所述主体装置侧的一端经由放大所述包覆线所感应的高频信号的放大电路与所述连接器的天线输入端子连接,   在所述主体装置中,所述连接器的天线输入端子与所述主体装置所内置的调谐器的天线输入端连接,通过所述调谐器基于所述包覆线所感应的高频信号来接收希望的广播波。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8-9-10 2008-2317061.一种接收装置,包括主体装置;以及中继电缆,该中继电缆经由连接器与所述主体装置连接,并在所述主体装置与外部装置之间传输信号和/或电力;其中,所述中继电缆为包括多个芯线电缆和包覆所述多个芯线电缆的包覆线的多芯同轴电缆,所述中继电缆通过所述芯线电缆传输所述信号和/或电力,所述包覆线的靠近所述外部装置侧的一端为开路端,所述包覆线的靠近所述主体装置侧的一端经由放大所述包覆线所感应的高频信号的放大电路与所述连接器的天线输入端子连接,在所述主体装置中,所述连接器的天线输入端子与所述主体装置所内置的调谐器的天线输入端连接,通过所述调谐器基于所述包覆线所感应的高频信号来接收希望的广播波。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在所述连接器的所述中继电缆侧和/或所述主体装置侧设置有电容器, 所述电容器使从所述放大电路输出并反馈给所述放大电路的输入的高频信 号分流到地端。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所述电容器至少配置在与所述天线输入端子相邻的所述连接器的端子上。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 所述中继电缆通过连接器与所述外部设备可拆装地连接。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 所述外部设备为耳机。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 所述外部装置为将充电用电源供应给所述主体装置的电源。7. —种中继电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森千智吉野功高向幸市
申请(专利权)人:索尼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