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护理床板,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动护理床板。
技术介绍
1、护理床板也叫护理床垫可以放置在不同地方的床架上,不管是在医院还是居家均可以实现其基本功能,在照护卧床病人的过程中,可以使病人定时翻身,协助患者变换姿势,增进舒适度,减少并发症,如压疮、坠积性肺炎等,改善受压部位血液循环,促进病人早日康复,使患者体位适合治疗护理需要,同样也可实现人体的起背、曲腿等护理功能,与护理床相比不仅节约空间还降低了成本;但是由于护理床垫的空间较小,导致多种功能难以同时应用到一张护理床垫上。
2、现有技术中,如技术专利cn218607136u公开了一种具有翻身起背曲腿功能的护理床垫,垫腿部主架和背部主架的内部均设置有横向电动推杆,横向电动推杆的一侧铰接有翻身铰块,翻身铰块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翻身轴,翻身轴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滚轮推架,翻身轴的正面和背面均活动连接有轴座,背部主架和腿部主架内部的正面和背面均固定连接有推杆支撑杆,轴座与推杆支撑杆进行固定连接,通过对滚轮推架的使用有利于将背中心架和股中心架撑起进行曲腿和起背工作。
3、然而,上述专利在起背的过程中只是将背部主架转动升起,并未设置防侧滑机构,护理床板在旋转升起过程中推动病人坐起,如果病人没有自理能力在坐起的过程很容易中发生侧滑,严重时甚至会使得病人摔下床,对病人造成一定的伤害。
4、因此,需要针对上述缺陷开发一种电动护理床板。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动护理床板,防止背部板转动升起时病人发生侧滑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本技术一种电动护理床板,平放在床架的顶面上,包括主体支架、设置在所述主体支架上方的床板、防侧滑机构和起背机构,所述床板从头部到脚部依次包括背部板和腿部板,所述背部板左右对称的设置有两个且通过第一合页转动连接,所述背部板由床外侧到床内侧依次包括第一背部板、第二背部板且所述第一背部板与所述第二背部板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合页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背部板与所述腿部板之间通过第二合页转动连接;所述起背机构设置在所述背部板的下方且能够驱动所述背部板转动升起;所述防侧滑机构设置有两组且左右对称的设置在两个所述背部板的底部,所述防侧滑机构包括第一铰接座、第二铰接座和第一电动推杆,所述第一铰接座固定在所述第二背部板的底部、所述第二铰接座固定在所述第一背部板的底部,所述第一电动推杆的固定端与所述第一铰接座铰接、伸缩端与所述第二铰接座铰接。
4、进一步的,所述主体支架包括外框架、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第三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均固定在所述外框架内且沿所述外框架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设置在所述背部板的下方,所述第二支撑杆设置在所述第二合页的下方,两个所述第三支撑杆对称的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侧壁上且悬臂端朝向所述第一支撑杆;所述起背机构包括转动杆、连接杆、第一转动辊、第三铰接座、第四铰接座和第二电动推杆,所述转动杆转动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三支撑杆之间且左端穿过左侧的所述第三支撑杆后与所述第四铰接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铰接座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侧壁上,所述第二电动推杆的固定端与所述第三铰接座铰接、伸缩端与所述第四铰接座铰接,两个所述连接杆左右对称的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三支撑杆之间,所述连接杆一端固定在所述转动杆上、另一端悬臂设置,所述第一转动辊转动连接在两个所述连接杆之间且位于所述连接杆的悬臂端。
5、进一步的,还包括翻身机构,所述腿部板由臀部到脚部依次包括臀部板、转接板、大腿部板和小腿部板,所述臀部板左右对称的设置有两个且通过第三合页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背部板与所述臀部板之间通过所述第二合页转动连接,所述第三合页的下方设置有第四支撑杆,所述第四支撑杆水平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侧壁上,所述转接板固定在所述主体支架上;所述翻身机构设置有两组且分别对称的设置在两个所述臀部板的下方,所述翻身机构包括第五铰接座、第三电动推杆和第六铰接座,所述第五铰接座固定在所述第四支撑杆的侧壁上、所述第六铰接座固定在所述臀部板的底部,所述第三电动推杆的固定端与所述第五铰接座铰接、伸缩端与所述第六铰接座铰接。
6、进一步的,还包括曲腿机构,所述曲腿机构设置在所述大腿部板和所述小腿部板的下方,所述大腿部板与所述转接板之间通过第四合页转动连接,所述转接板的下方设置有第五支撑杆,所述第五支撑杆固定在所述外框架内,所述大腿部板和所述小腿部板之间通过第五合页转动连接;所述曲腿机构包括第七铰接座、第四电动推杆和第八铰接座,所述第七铰接座固定在所述第五支撑杆朝向脚部的侧壁中部,所述第八铰接座固定在所述小腿部板的底部,所述第四电动推杆的固定端与所述第七铰接座铰接、伸缩端与所述第八铰接座铰接。
7、进一步的,所述小腿部板左右两侧壁的前部位置分别固定有固定板,两个所述固定板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辊,在平躺状态时所述第二转动辊的底部与所述小腿部板底部在同一平面上。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所述第四支撑杆、所述第五支撑杆的顶面与所述外框架的顶面在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合页的宽度,所述第四支撑杆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三合页的宽度,所述第五支撑杆的宽度大于所述臀部板前端到所述大腿部板后端的距离。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
10、本技术的电动护理床板通过设置起背机构,使得病人由躺下姿态变换成坐立姿态,结合防侧滑机构还可以在背部板旋转升起过程中,通过第一电动推杆驱动第一背部板以的第一背部板和第二背部板之间的第一合页为转轴向上转动升起,起到防侧滑作用,有效的保护了病人,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11、此外,通过设置第一转动辊,减少了背部板旋转升起的过程中与起背机构之间的摩擦力,减少了因摩擦力过大而导致背部板的磨损,对背部板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通过设置左右两个翻身机构,使得护理床同时具有向左向右翻身的功能,提高了病人卧床时的舒适度;通过设置曲腿机构,使得病人腿部变换成曲腿姿态,增加病人舒适度的同时,便于护理人员对病人曲腿状态的护理;通过设置第二转动辊,将小腿部板在转换为曲腿姿态时与主体支架之间的滑动摩擦转换为转动摩擦,减少了摩擦对护理床板造成的伤害,对护理床板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通过合理的设置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四支撑杆和第五支撑杆的宽度和高度,使得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四支撑杆和第五支撑杆对床板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保证了床板的稳定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护理床板,平放在床架的顶面上,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支架(1)、设置在所述主体支架(1)上方的床板(2)、防侧滑机构(3)和起背机构(4),所述床板(2)从头部到脚部依次包括背部板(201)和腿部板,所述背部板(201)左右对称的设置有两个且通过第一合页(5)转动连接,所述背部板(201)由床外侧到床内侧依次包括第一背部板(201a)、第二背部板(201b)且所述第一背部板(201a)与所述第二背部板(201b)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合页(5)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背部板(201b)与所述腿部板之间通过第二合页(6)转动连接;所述起背机构(4)设置在所述背部板(201)的下方且能够驱动所述背部板(201)转动升起;所述防侧滑机构(3)设置有两组且左右对称的设置在两个所述背部板(201)的底部,所述防侧滑机构(3)包括第一铰接座(301)、第二铰接座(302)和第一电动推杆(303),所述第一铰接座(301)固定在所述第二背部板(201b)的底部、所述第二铰接座(302)固定在所述第一背部板(201a)的底部,所述第一电动推杆(303)的固定端与所述第一铰接座(301)铰接、伸缩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护理床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支架(1)包括外框架(101)、第一支撑杆(102)、第二支撑杆(103)和第三支撑杆(104),所述第一支撑杆(102)和所述第二支撑杆(103)均固定在所述外框架(101)内且沿所述外框架(101)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102)设置在所述背部板(201)的下方,所述第二支撑杆(103)设置在所述第二合页(6)的下方,两个所述第三支撑杆(104)对称的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撑杆(103)的侧壁上且悬臂端朝向所述第一支撑杆(102);所述起背机构(4)包括转动杆(401)、连接杆(402)、第一转动辊(403)、第三铰接座(404)、第四铰接座(405)和第二电动推杆(406),所述转动杆(401)转动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三支撑杆(104)之间且左端穿过左侧的所述第三支撑杆(104)后与所述第四铰接座(405)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铰接座(404)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杆(102)的侧壁上,所述第二电动推杆(406)的固定端与所述第三铰接座(404)铰接、伸缩端与所述第四铰接座(405)铰接,两个所述连接杆(402)左右对称的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三支撑杆(104)之间,所述连接杆(402)一端固定在所述转动杆(401)上、另一端悬臂设置,所述第一转动辊(403)转动连接在两个所述连接杆(402)之间且位于所述连接杆(402)的悬臂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护理床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翻身机构(10),所述腿部板由臀部到脚部依次包括臀部板(202)、转接板(203)、大腿部板(204)和小腿部板(205),所述臀部板(202)左右对称的设置有两个且通过第三合页(7)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背部板(201b)与所述臀部板(202)之间通过所述第二合页(6)转动连接,所述第三合页(7)的下方设置有第四支撑杆(105),所述第四支撑杆(105)水平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撑杆(103)的侧壁上,所述转接板(203)固定在所述主体支架(1)上;所述翻身机构(10)设置有两组且分别对称的设置在两个所述臀部板(202)的下方,所述翻身机构(10)包括第五铰接座(1001)、第三电动推杆(1002)和第六铰接座(1003),所述第五铰接座(1001)固定在所述第四支撑杆(105)的侧壁上、所述第六铰接座(1003)固定在所述臀部板(202)的底部,所述第三电动推杆(1002)的固定端与所述第五铰接座(1001)铰接、伸缩端与所述第六铰接座(1003)铰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护理床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曲腿机构(11),所述曲腿机构(11)设置在所述大腿部板(204)和所述小腿部板(205)的下方,所述大腿部板(204)与所述转接板(203)之间通过第四合页(8)转动连接,所述转接板(203)的下方设置有第五支撑杆(106),所述第五支撑杆(106)固定在所述外框架(101)内,所述大腿部板(204)和所述小腿部板(205)之间通过第五合页(9)转动连接;所述曲腿机构(11)包括第七铰接座(1101)、第四电动推杆(1102)和第八铰接座(1103),所述第七铰接座(1101)固定在所述第五支撑杆(106)朝向脚部的侧壁中部,所述第八铰接座(1103)固定在所述小腿部板(205)的底部,所述第四电动推杆(1102)的固定端与所述第七铰接座(1101)铰接、伸缩端与所述第八铰接座(1103)铰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护理床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护理床板,平放在床架的顶面上,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支架(1)、设置在所述主体支架(1)上方的床板(2)、防侧滑机构(3)和起背机构(4),所述床板(2)从头部到脚部依次包括背部板(201)和腿部板,所述背部板(201)左右对称的设置有两个且通过第一合页(5)转动连接,所述背部板(201)由床外侧到床内侧依次包括第一背部板(201a)、第二背部板(201b)且所述第一背部板(201a)与所述第二背部板(201b)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合页(5)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背部板(201b)与所述腿部板之间通过第二合页(6)转动连接;所述起背机构(4)设置在所述背部板(201)的下方且能够驱动所述背部板(201)转动升起;所述防侧滑机构(3)设置有两组且左右对称的设置在两个所述背部板(201)的底部,所述防侧滑机构(3)包括第一铰接座(301)、第二铰接座(302)和第一电动推杆(303),所述第一铰接座(301)固定在所述第二背部板(201b)的底部、所述第二铰接座(302)固定在所述第一背部板(201a)的底部,所述第一电动推杆(303)的固定端与所述第一铰接座(301)铰接、伸缩端与所述第二铰接座(302)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护理床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支架(1)包括外框架(101)、第一支撑杆(102)、第二支撑杆(103)和第三支撑杆(104),所述第一支撑杆(102)和所述第二支撑杆(103)均固定在所述外框架(101)内且沿所述外框架(101)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102)设置在所述背部板(201)的下方,所述第二支撑杆(103)设置在所述第二合页(6)的下方,两个所述第三支撑杆(104)对称的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撑杆(103)的侧壁上且悬臂端朝向所述第一支撑杆(102);所述起背机构(4)包括转动杆(401)、连接杆(402)、第一转动辊(403)、第三铰接座(404)、第四铰接座(405)和第二电动推杆(406),所述转动杆(401)转动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三支撑杆(104)之间且左端穿过左侧的所述第三支撑杆(104)后与所述第四铰接座(405)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铰接座(404)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杆(102)的侧壁上,所述第二电动推杆(406)的固定端与所述第三铰接座(404)铰接、伸缩端与所述第四铰接座(405)铰接,两个所述连接杆(402)左右对称的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三支撑杆(104)之间,所述连接杆(402)一端固定在所述转动杆(401)上、另一端悬臂设置,所述第一转动辊(403)转动连接在两个所述连接杆(402)之间且位于所述连接杆(402)的悬臂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护理床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翻身机构(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顺友,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二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