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走线结构及驱动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37024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0 09:56
本技术属于电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机走线结构及驱动设备,包括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和连接壳体,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分别连接于连接壳体的两端,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连接,第二电机和第一电机可在连接壳体上相对旋转;连接壳体的侧端设置有进线口,连接壳体靠近于第一电机的一侧设置有出线口;出线口靠近于第一电机的圆心设置,出线口处设置有用于将导线固定于连接壳体的固定件。通过使导线尽量接近第一电机的圆心,来减小导线转动的弯曲半径。导线会在第一电机与第二电机和连接壳体之间形成的封闭空间中自由形变来适应第一电机的旋转。如此,将导线内置,不易被异物牵扯,同时保护导线不被磨损,提高导线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电机,尤其涉及一种电机走线结构及驱动设备


技术介绍

1、机器人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它既可以接受人类指挥,又可以运行预先编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据以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它的任务是协助或取代人类工作的工作。而机器人中会利用到电机,电机内的导线如何固定会影响机器人的运作,如果导线损坏则会直接影响机器人的工作。

2、在给旋转运动的机器人上的电机供电,现有的电机走线方式一般都是外露线,外露线材在使用过程中容易被外部异物牵扯,可能导致扯断线材,造成机器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机走线结构及驱动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机走线方式一般都是外露线,外露线材在使用过程中容易被外部异物牵扯,可能导致扯断线材,造成机器失效的技术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机走线结构,包括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和连接壳体,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分别连接于所述连接壳体的两端,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连接,所述第二电机和所述第一电机可在所述连接壳体上相对旋转;所述连接壳体的内部中空,且所述连接壳体的侧端设置有进线口,所述连接壳体靠近于所述第一电机的一侧设置有出线口,导线由所述进线口进入,并由所述出线口穿出;所述出线口靠近于所述第一电机的圆心设置,所述出线口处设置有用于将所述导线固定于所述连接壳体的固定件。

3、可选地,所述固定件为扎带,所述连接壳体上设置有供所述扎带穿过的孔槽。

4、可选地,所述连接壳体包括旋转支架和固定支架,所述旋转支架与所述固定支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固定支架连接,且所述第二电机的转子与旋转支架连接,所述第一电机设置于所述旋转支架上,所述出线口开设于所述旋转支架上。

5、可选地,所述旋转支架和所述固定支架之间设置有轴承,所述固定支架与所述轴承的外圈连接,所述旋转支架与所述轴承的内圈连接。

6、可选地,所述旋转支架的中部朝向所述固定支架延伸形成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与所述第二电机的转子连接。

7、可选地,所述固定支架上设有过线座,所述过线座位于所述进线口处,且所述过线座内设有供所述导线穿过的过线孔。

8、可选地,所述连接壳体还包括遮线罩,所述旋转支架的侧端设置有侧槽,所述遮线罩连接于所述旋转支架的侧端并正对所述侧槽设置。

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机走线结构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充分利用了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之间的空间,通过使导线尽量接近第一电机的圆心,来减小导线转动的弯曲半径。由于进线口与出线口有空间夹角存在,所以导线在进线口处与出线口处受到力较小,只需使用固定件固定出线口处的导线,而进线口处的导线无需固定。导线会在第一电机与第二电机和连接壳体之间形成的封闭空间中自由形变来适应第一电机的旋转。如此,将导线内置,不易被异物牵扯,同时保护导线不被磨损,提高导线的使用寿命。

10、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中,提供一种驱动设备,包括上述的电机走线结构。

1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设备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充分利用了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之间的空间,通过使导线尽量接近第一电机的圆心,来减小导线转动的弯曲半径。由于进线口与出线口有空间夹角存在,所以导线在进线口处与出线口处受到力较小,只需使用固定件固定出线口处的导线,而进线口处的导线无需固定。导线会在第一电机与第二电机和连接壳体之间形成的封闭空间中自由形变来适应第一电机的旋转。如此,将导线内置,不易被异物牵扯,同时保护导线不被磨损,提高导线的使用寿命。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机走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机(10)、第二电机(20)和连接壳体(30),所述第一电机(10)和所述第二电机(20)分别连接于所述连接壳体(30)的两端,所述第一电机(10)和所述第二电机(20)连接,所述第二电机(20)和所述第一电机(10)可在所述连接壳体(30)上相对旋转;所述连接壳体(30)的内部中空,且所述连接壳体(30)的侧端设置有进线口(40),所述连接壳体(30)靠近于所述第一电机(10)的一侧设置有出线口(50),导线(1)由所述进线口(40)进入,并由所述出线口(50)穿出;所述出线口(50)靠近于所述第一电机(10)的圆心设置,所述出线口(50)处设置有用于将所述导线(1)固定于所述连接壳体(30)的固定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走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为扎带,所述连接壳体(30)上设置有供所述扎带穿过的孔槽(6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走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壳体(30)包括旋转支架(31)和固定支架(32),所述旋转支架(31)与所述固定支架(32)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电机(20)与所述固定支架(32)连接,且所述第二电机(20)的转子与旋转支架(31)连接,所述第一电机(10)设置于所述旋转支架(31)上,所述出线口(50)开设于所述旋转支架(31)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走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支架(31)和所述固定支架(32)之间设置有轴承(70),所述固定支架(32)与所述轴承(70)的外圈连接,所述旋转支架(31)与所述轴承(70)的内圈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走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支架(31)的中部朝向所述固定支架(32)延伸形成连接柱(311),所述连接柱(311)与所述第二电机(20)的转子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走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架(32)上设有过线座(321),所述过线座(321)位于所述进线口(40)处,且所述过线座(321)内设有供所述导线(1)穿过的过线孔。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走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壳体(30)还包括遮线罩(33),所述旋转支架(31)的侧端设置有侧槽(312),所述遮线罩(33)连接于所述旋转支架(31)的侧端并正对所述侧槽(312)设置。

8.一种驱动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电机走线结构。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走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机(10)、第二电机(20)和连接壳体(30),所述第一电机(10)和所述第二电机(20)分别连接于所述连接壳体(30)的两端,所述第一电机(10)和所述第二电机(20)连接,所述第二电机(20)和所述第一电机(10)可在所述连接壳体(30)上相对旋转;所述连接壳体(30)的内部中空,且所述连接壳体(30)的侧端设置有进线口(40),所述连接壳体(30)靠近于所述第一电机(10)的一侧设置有出线口(50),导线(1)由所述进线口(40)进入,并由所述出线口(50)穿出;所述出线口(50)靠近于所述第一电机(10)的圆心设置,所述出线口(50)处设置有用于将所述导线(1)固定于所述连接壳体(30)的固定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走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为扎带,所述连接壳体(30)上设置有供所述扎带穿过的孔槽(6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走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壳体(30)包括旋转支架(31)和固定支架(32),所述旋转支架(31)与所述固定支架(32)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电机(20)与所述固定支架(32)连接,且所述第二电机(20)的转子与旋转支架(3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笛郁亚南吴建波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本末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