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防控作物镰刀菌病害的杀菌组合物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防控作物镰刀菌病害的杀菌组合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31304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0 09: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控作物镰刀菌病害的杀菌组合物,活性成分由杀菌剂三氟吡啶胺和咪鲜胺组成,其中添加有适量的农用杀菌剂助剂,制成作物病害防控所使用的常用剂型。本发明专利技术对作物真菌性病害有更高的防治效果,两药剂之间存在明显增效作用,且具有扩大防病普的效果,达到多病综合防控,可显著减少农药施用量,有效降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并能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本发明专利技术中三氟吡啶胺和咪鲜胺均属低等毒性,并且对人畜、有益生物、环境安全;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延缓病菌对单一药剂的抗药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农用杀菌剂领域,具体涉及由三氟吡啶胺和咪鲜胺通过不同配比组合形成的杀菌组合物,通过添加适量的助剂制成作物病害防控所使用的常用剂型,高效防控由镰刀菌所引起的小麦赤霉病、小麦茎基腐病、大豆根腐病等作物病害,并同时兼防锈病、白粉病、大豆红冠腐、纹枯病、叶枯病、小麦孢囊线虫病、大豆孢囊线虫病及其它作物常见的真菌和线虫病害。


技术介绍

1、小麦赤霉病又叫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据报道,国内外有20种以上镰刀菌可引起小麦赤霉病,在我国,小麦赤霉病主要由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燕麦镰孢菌(f.avenaceum)为优势种,近年来,在黄淮麦区,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pseudogramineaqum)也逐渐上升成为优势病菌种群之一。小麦赤霉病在全世界小麦主要种植区域均普遍发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十分巨大。我国小麦赤霉病发生普遍且严重,历史上长江中下游、江淮麦区为小麦赤霉病的常发区,常年发生面积4000-5000万亩。近年来,受气候变化、耕作制度、秸秆还田等多种因素影响,小麦赤霉病逐年向北部、西部迁移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并且逐步上升为小麦主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在一般年份,小麦赤霉病造成的损失为10%-20%,在赤霉病流行年份,损失可达20%-40%,甚至部分田块绝收。除了影响产量之外,小麦麦穗被侵染后,还会产生多种毒素,如don毒素、zen毒素等,可引起食用者头晕、呕吐,且容易导致怀孕的人、畜流产。且该类毒素异常稳定,高温下并不易降解,污染的麦粒作为畜牧饲料,最终还能够传导到食物链最顶端人的体内,毒素在人体的肝脏内常年累积后,易引发肝脏癌变。因此,从食品安全角度考虑,我国规定麦籽粒中赤霉病病粒率超过4%、毒素含量超过1μ g/ml即为不合格产品,不予收购。因此小麦赤霉病的高效、安全防控是关系我国粮食安全的大事。

2、引起小麦赤霉病的镰刀菌可以在小麦植株的各个生育期进行侵染。种子带菌或土壤病残体带菌可导致苗枯,在春麦区易发生,被侵染的苗期小麦长势衰弱、根部及叶片有水渍状腐烂,逐渐整株小麦干枯死亡,在环境潮湿时土壤中残留麦种有粉红色霉层。又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这其中以假禾谷镰刀菌致病力最强,春季多雨季节病原菌会侵染小麦茎基部,导致茎基部变褐腐烂,不能连根拔起,植株萎蔫死亡。小麦在抽穗前后,禾谷镰刀菌等易侵染茎杆,在节间和叶鞘间会有褐色斑块,病部以上部分枯黄,造成小麦不能抽穗,或抽穗后枯死,又称杆腐。小麦进入扬花期,麦穗是小麦赤霉病的主要发生部位,被侵染的麦穗颖壳基部出现淡褐色水渍状病斑,后扩展成黄褐色病斑,阻断水分及营养运输,造成小麦的穗部枯萎,甚至会导致整株枯死。适宜的条件下,如空气湿度较大,温度适宜,小麦被侵染处会产生红色分生孢子层。在风雨天气时分生孢子会随雨水传播,成为二次侵染源。赤霉病菌能侵入穗轴堵塞维管束系统,使整个麦穗呈现青枯状,造成籽粒干秕,侵入穗颈节,则全穗枯黄,不结实,严重影响产量。在空气湿度低,阳光照射时,病情受到抑制,仅小穗表现枯黄。在赤霉病发生后期,遇到阴雨天气,在病部的霉层上会产生蓝黑色有光泽的赤霉菌子囊壳。

3、麦类赤霉病防控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首先要选择抗、耐赤霉病的品种;其次,通过播前深耕,可以减少土壤中残留的病原菌;使用高效种衣剂拌种;适期晚播;避免密植,保持田间通风透光;田间开沟,及时排水,可以减少田间湿度。但最重要的依然是使用化学药剂在适期进行有效防控。小麦赤霉病可防不可治,病原菌一旦侵入植株体内,除了快速侵染导致植株发病之外,同时产生大量的毒素,严重影响小麦的品质。因此,在小麦齐穗扬花初始期选择选用对路的药剂种类、足够的有效剂量,是保证预防控制效果的关键。然而,长期单一药剂的使用以及不合理的施药方式,使得病原菌很容易产生抗药性,导致药效下降、病害爆发,进而加大用药,形成恶性循环,加大用药成本,加剧环境污染,这也是化学防治的一大难题,如在江苏、安徽等地区,小麦赤霉病菌已经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多菌灵等产生了显著的抗药性。因袭,选择具有不同化学结构、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合理复配是克服抗药性发生与发展的有效措施,可以改进性能、减少单位面积的用药量,提高防治效果。

4、大豆镰刀菌引起的根腐病是大豆上发生频率最高、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镰孢菌的分布最广、种类最多,已发现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qum)茄腐镰孢(fusarium solani)、尖镰孢(fusariumoxysporum)和木贼镰孢(fusarium equiseti)等数十种镰孢菌可引起镰孢根腐病(fusarium root rot)。该病在苗期条件适宜时为害根部引起死苗,侧根和主根下部变棕褐色;症状较轻的仅引起苗黄,主根周围重新长出新的侧根,恢复生长,但在后期可能又引起早衰及枯死,根茎皮层及维管束变褐,遇到连续阴雨潮湿环境,病害极易再度爆发,导致大豆植株枯死。

5、三氟吡啶胺(cyclobutrifluram)是先正达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琥珀酸脱氢酶(sdhi)抑制剂,分子式为c17h13c12f3n2o,结构式如下。三氟吡啶胺对镰刀菌具有较好抑菌效果,同时也是一种高效杀线虫剂,其主要作用于呼吸链电子传递复合体ii,阻断能量代谢,具有保护、治疗、内吸、输导等作用。因此其可以作为小麦赤霉病防控的新型药剂加以研发和利用。三氟吡啶胺的结构式如下:

6、

7、咪鲜胺(prochloraz)属于咪唑类杀菌剂,化学式为c15h16c13n3o2。咪鲜胺主要通过阻碍真菌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而影响真菌细胞壁的形成,对为害作物的多种真菌性病害具有明显的防效,也可以与大多数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混用,达到增效、增加作用范围的目的。对大田作物、水果蔬菜、草皮及观赏植物上的多种病害具有治疗和铲除作用。咪鲜胺结构式如下:

8、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两种对镰刀菌具有不同防控机理、不同作用位点杀菌剂,通过不同配比形成的组合物对镰刀菌具有显著增效抑制作用,加工后的制剂在高效防控小麦赤霉病、小麦茎基腐病、大豆镰刀根腐病的同时,增加了抗病谱,可同时防控作物镰刀根腐病、作物根结线虫病,为作物病害的综合防控提供了高效、低毒、广谱配方组合物。

2、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

3、一种防控作物镰刀菌病害的杀菌组合物,其中所述杀菌剂由三氟吡啶胺和咪鲜胺组成。

4、所述杀菌剂特征在于三氟吡啶胺和咪鲜胺的质量比为20∶1~1∶20。这其中用于防治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时,所述三氟吡啶胺和咪鲜胺的质量比为1∶1~1∶5;用于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qum)防治时,所述三氟吡啶胺和咪鲜胺的质量比为5∶1~1∶5。

5、所述的三氟吡啶胺和咪鲜胺的有效成分占杀菌组合物总质量的1%~80%,通过添加适量的农用杀菌剂助剂,制备成水悬浮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控作物镰刀菌病害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成分由三氟吡啶胺和咪鲜胺组成,三氟吡啶胺和咪鲜胺的质量比为20:1-1: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氟吡啶胺和咪鲜胺的质量比为5:1-1:5。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占杀菌组合物总质量的1%~80%,通过添加适量的农用杀菌剂助剂,制备成悬浮剂、可湿性粉剂、微胶囊剂、水分散性粒剂或悬浮种衣剂。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作物病害的用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用于高效防治由镰刀菌所引起的小麦赤霉病、小麦茎基腐病、大豆根腐病等作物病害,并同时兼防锈病、白粉病、大豆红冠腐、纹枯病、叶枯病、小麦孢囊线虫病、大豆孢囊线虫病及其它作物常见的真菌和线虫病害。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用于防治由镰刀菌所引起的小麦赤霉病、小麦茎基腐病、大豆根腐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控作物镰刀菌病害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成分由三氟吡啶胺和咪鲜胺组成,三氟吡啶胺和咪鲜胺的质量比为20:1-1: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氟吡啶胺和咪鲜胺的质量比为5:1-1:5。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占杀菌组合物总质量的1%~80%,通过添加适量的农用杀菌剂助剂,制备成悬浮剂、可湿性粉剂、微胶囊剂、水分散性粒剂或悬浮种衣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伟戚仁德迟元凯徐阿妹汪涛曹舜何艳秋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