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提升人工用材林木材生产和碳汇的造林初植密度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32906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3 15: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协同提升人工用材林木材生产和碳汇的造林初植密度方法,属于林学技术领域。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数据收集;步骤2:基于生态系统过程和不同的初植密度,通过建立的参数和驱动数据库,运行TRIPLEX‑Management模型;步骤3:初始化模型;步骤4:模型验证;步骤5:对不同初植密度下模拟结果比较分析。本发明专利技术将难以确定的立地条件转化为土壤有机碳,土壤氨氮、土壤硝氮等可测指标,采用不同造林密度下的情境模拟,可以量化当前土壤条件和气候变化条件下生产力、碳汇、胸径、树高、以及材积。能够推荐此地块是否适宜某个树种及适宜此地块某树种造林密度范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林学,具体涉及一种协同提升人工用材林木材生产和碳汇的造林初植密度方法


技术介绍

1、目前,国内现有的用于人工林造林密度,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

2、1、根据树种特性确定造林密度不同的树种有不同的生长特点,造林时要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确定造林密度。喜光、速生、分枝多的树种,造林密度可稀一些,如杨树、桦树等;耐阴、生长慢、分枝少的树种,密度可以大些。

3、2、根据林种确定造林密度如薪炭林以生产全株生物量为目标,一般宜密。用材林以生产干材为目标,密度宜适中。许多经济林以生产果实为主要目标,要避免树冠相接,一般宜稀。同为用材林,以培育中小径级材为目标的人工林宜密,而培育大径级材为目标的人工林宜稀。

4、目前造林密度原则还多以定性为主,虽然《杨树速生丰产用材林定向培育技术规程》(lyt1895-2010)较为详细地规定根据立地条件配置株行距,但是对立地条件还没有详细指明。气候明显可以决定树木的生长状态。目前,尚未有利用生理生态参数,气候数据,土壤数据,应用生态系统过程模型进行初植造林密度对待造林地块的生长影响的模拟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协同提升人工用材林木材生产和碳汇的造林初植密度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协同提升人工用材林木材生产和碳汇的造林初植密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数据收集包括当地气候数据、土壤数据、生理生态参数和树种形态参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协同提升人工用材林木材生产和碳汇的造林初植密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TRIPLEX-Management模型包括:光合有效辐射、总初级生产力、净初级生产力、森林生长与产量、土壤碳氮动态以及土壤水六个子模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协同提升人工用材林木材生产和碳汇的造...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协同提升人工用材林木材生产和碳汇的造林初植密度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协同提升人工用材林木材生产和碳汇的造林初植密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数据收集包括当地气候数据、土壤数据、生理生态参数和树种形态参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协同提升人工用材林木材生产和碳汇的造林初植密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triplex-management模型包括:光合有效辐射、总初级生产力、净初级生产力、森林生长与产量、土壤碳氮动态以及土壤水六个子模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协同提升人工用材林木材生产和碳汇的造林初植密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合有效辐射被计算为太阳常数、辐射分数、太阳高度和大气吸收的函数,森林生产和碳氮动态由太阳辐射驱动,太阳高度根据一天中的纬度和时间计算,不同天气条件的月吸收量是由每月的光合有效辐射混合量估算而来,以减少数值均化产生的偏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协同提升人工用材林木材生产和碳汇的造林初植密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总初级生产力通过根据一个时间步长内的月平均气温、林龄、土壤含水量、单月霜冻天数百分比以及叶面积指数进行计算,具体表达式如下: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协同提升人工用材林木材生产和碳汇的造林初植密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初级生产力是总初级生产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雪红王维枫高俊峰金典孙银吴永波于水强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林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