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负载FTO抑制剂可溶性微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_技高网

一种负载FTO抑制剂可溶性微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41328888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3 15: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负载FTO抑制剂可溶性微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首先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包载FTO抑制剂的脂质体,从而增加其在水中的溶解度,再将包载FTO抑制剂的脂质体浇筑至微针模具的针尖部分,再继续浇筑微针针体、微针基底,制备得到负载FTO抑制剂的可溶性微针。所述负载FTO抑制剂的可溶性微针经皮给药后,可以在施用位置保持72h以上,具有较长的药物缓释时间,可显著提高FTO抑制剂的皮肤渗透性,促进皮肤对药物的吸收,进而促进毛发再生,减少传统药物副作用以及毛发移植所带来的手术瘢痕可能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医药,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负载fto抑制剂可溶性微针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1、rna甲基化修饰约占rna所有修饰的60%以上,而n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osine,简称m6a)是mrna最常见修饰,也是发现的第一个可逆的甲基化修饰(zhao,b.s.,i.a,roundtree and c.he,publisher correction:post-transcriptionalgene regulation by mrna modifications,journal/nat rev mol cell biol,2018.19(12):808)。fto是第一个被发现的m6a去甲基化酶,可逆甲基化,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与下游蛋白的翻译(ye fu,dan dominissini,gideon rechavi,chuan he,gene expressionregulation mediated through reversible m6arna methylation,nature reviews,2014.5(15):293-306)。研究表明,fto不仅能够通过调节肝细胞中的m6a水平影响线粒体含量和脂肪代谢,且其基因能够通过不同方式参与调控白血病、乳腺癌、成胶质细胞脑瘤等癌症的发生。根据fto识别m6a修饰底物的分子机制等特点,应用化学合成等手段获得fto小分子抑制剂,fto抑制剂的选择性和靶向性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例如,中国专利cn113143784a公开了fto抑制剂在制备皮肤保护及修复产品中的新应用,中国专利cn113069450a公开了fto抑制剂在制备抗氧化产品中的应用。然而,fto抑制剂为脂溶性药物,直接外用皮肤时,其药物渗透性有限,导致皮肤对fto抑制剂的吸收利用不充分。因此,需要改变fto抑制剂经皮给药的方式,提高药物渗透性,促进皮肤对药物的吸收。

2、微针是一种长度为几百微米的类似于注射针头的新型透皮制剂,该制剂能够刺穿皮肤角质层却不触及或少触及皮肤深层的神经组织,因此可以做到在打开药物扩散通道,增强药物的渗透率的同时不会引起疼痛和皮肤损伤,为一些原本并不适合于经皮给药的药物实现皮肤吸收。根据微针给药方式的不同,将微针分为5类:固体微针、涂层微针、空心微针、可溶性微针和凝胶微针。其中可溶性微针更是凭借其安全性高、高效的药物递送效率、患者依从性好等优点,一跃成为经皮给药系统中新剂型的研究热点。然而目前还未见有负载fto抑制剂的可溶性微针的相关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负载fto抑制剂可溶性微针的制备方法。

2、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所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负载fto抑制剂可溶性微针。

3、本专利技术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所述负载fto抑制剂可溶性微针的应用。

4、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给予实现的:

5、一种负载fto抑制剂可溶性微针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6、s1.将fto抑制剂、胆固醇、卵磷脂、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dspe-peg2000)溶于有机溶剂中,再减压蒸馏除去有机溶剂,形成脂质膜,再加水进行水化,形成脂质体混悬液后,再经过均质化处理减小脂质体的粒径,再过滤,制备得到粒径均一的包载fto抑制剂的脂质体;

7、s2.将步骤s1得到的包载fto抑制剂的脂质体与可溶性聚合物水溶液混匀,再将其浇筑至微针模具的尖端部分;

8、s3.将可溶性聚合物水溶液浇筑至步骤s2已负载有fto抑制剂脂质体的微针模具中的针体部分;

9、s4.将基底材料的水溶液浇筑至步骤s3得到的微针模具中,填满该微针模具以作为基底部分;再干燥、脱模,得到负载fto抑制剂的可溶性微针。

10、由于fto抑制剂为脂溶性药物,难以直接制备可溶性微针,为了将其制备成可溶性微针,需要利用生物相容性好的增溶物质增加其在水中的溶解度,使其在水中的含量满足给药需求,而脂质体作为药物输送载体可以增加包封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因此,本专利技术首先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包载fto抑制剂的脂质体,再将包载fto抑制剂的脂质体浇筑至微针模具的针尖部分,再继续浇筑微针针体、微针基底,制备得到负载fto抑制剂的可溶性微针。所述负载fto抑制剂的可溶性微针经皮给药后,可以在施用位置保持72h以上,具有较长的药物缓释时间,可显著提高fto抑制剂的皮肤渗透性,促进皮肤对药物的吸收。

11、进一步地,步骤s1所述fto抑制剂、胆固醇、卵磷脂和dspe-peg2000的质量比为:(0.5~1):(0.8~1):(14~18):(10~15)。若比例不在上述范围内,制备得到的包载fto抑制剂的脂质体稳定性较差,容易产生沉淀,不适宜制备后续的可溶性微针。

12、优选地,所述fto抑制剂、胆固醇、卵磷脂和dspe-peg2000的质量比为:1:0.8:15:12。该比例下制备得到的包载fto抑制剂的脂质体稳定性最好。

13、优选地,步骤s1所述包载fto抑制剂的脂质体的粒径为70~90nm。

14、进一步地,步骤s1所述有机溶剂包括但不限于三氯甲烷。

15、进一步地,步骤s1所述均质化处理包括但不限于超声。

16、进一步地,步骤s1所述过滤包括但不限于采用450nm水系滤头过滤。

17、进一步地,步骤s2、s3所述可溶性聚合物包括但不限于透明质酸。

18、进一步地,步骤s4所述基底材料包括但不限于pvp k90。

19、进一步地,步骤s2所述微针模具包括但不限于pdms微针模具。

20、优选地,所述fto抑制剂为fb23-2。

21、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上述任一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负载fto抑制剂可溶性微针,所述微针包微针基底和位于微针基底上的可溶性聚合物微针针体以及载有fto抑制剂脂质体的微针针尖。

22、进一步地,所述可溶性微针的长度为1000~1400μm。

23、优选地,所述可溶性微针的长度为1200μm。

24、进一步地,所述可溶性微针底座直径为10mm,针尖直径小于10μm,阵列数量大于12×12。

25、专利技术人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给予小鼠fto抑制剂皮下注射后可促进小鼠毛发生长;具体地,fto抑制剂fb23-2可促进毛囊干细胞增殖,使毛囊进入生长期,进而促进毛发再生,从而在根本上促进毛发再生,减少传统药物副作用以及毛发移植所带来的手术瘢痕可能性。目前,尚未有任何文献报道fto抑制剂可促进毛发再生。由于fto抑制剂为脂溶性药物,直接外用于头皮时,其药物渗透性有限,导致毛囊对fto抑制剂的吸收利用不充分。而本专利技术将上述负载fto抑制剂的可溶性微针施用小鼠后,其可以在施用位置保持72h以上,表明其具有较长的药物缓释时间,可显著提高fto抑制剂的皮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负载FTO抑制剂可溶性微针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所述FTO抑制剂、胆固醇、卵磷脂和DSPE-PEG2000的质量比为:(0.5~1):(0.8~1):(14~18):(10~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所述均质化处理为超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所述过滤为采用450nm水系滤头过滤。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S3所述可溶性聚合物为透明质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所述基底材料为PVP K9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所述微针模具为PDMS微针模具。

8.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负载FTO抑制剂可溶性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针包微针基底和位于微针基底上的可溶性聚合物微针针体以及载有FTO抑制剂脂质体的微针针尖。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负载FTO抑制剂可溶性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针长度为1000~1400μm。

10.权利要求9所述负载FTO抑制剂可溶性微针在制备毛发再生剂中的应用。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负载fto抑制剂可溶性微针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所述fto抑制剂、胆固醇、卵磷脂和dspe-peg2000的质量比为:(0.5~1):(0.8~1):(14~18):(10~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所述均质化处理为超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所述过滤为采用450nm水系滤头过滤。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s3所述可溶性聚合物为透明质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泽聪郑新瑶王家忱黄思聪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