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减震,具体涉及一种兼具限位与自复位功能的装配式防屈曲耗能支撑。
技术介绍
1、目前,建筑结构抗震一般通过设置隔震层或增加结构阻尼来耗散地震能量,防屈曲支撑作为一种新型的支撑形式,在构造上通常由内部耗能芯材、外部约束构件和两者之间的无黏结隔离材料三部分组成,具有优良的耗能能力,能够显著降低主体结构的地震损伤。
2、但是传统的防屈曲支撑仅通过耗能内芯的弹塑性耗能,适应震级较低,没有充分利用结构整体的轴向刚度,且屈服后不能回到初始位置,使得主体结构在震后会有较大的残余变形,增大了结构的震后修复难度。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现有技术中有部分学者引入了自复位体系来减小防屈曲支撑残余变形,进而减少主体结构的震后残余变形,同时保留防屈曲支撑的良好耗能能力。然而,目前提出的大部分自复位装置都不具有限位功能,在建筑结构遭遇了超出设计与其的地震和特殊地震动时,即使具备防屈曲支撑装置,整体结构仍可能位移超限,出现使用功能问题或安全问题。并且构件在震后受损的情况下一般需要整体更换,造价较高且施工技术复杂,因此设计一种在预期设计内提供防屈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兼具限位与自复位功能的装配式防屈曲耗能支撑,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钢槽(1)、防屈曲支撑组件(2)及自复位组件(3),所述防屈曲支撑组件(2)两侧均设置有第一钢槽(1),所述第一钢槽(1)与防屈曲支撑组件(2)围成的空间内设置有自复位组件(3),所述自复位组件(3)端部与防屈曲支撑组件(2)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兼具限位与自复位功能的装配式防屈曲耗能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屈曲支撑组件(2)包括第一钢板(21)及第二钢板(22),所述第一钢板(21)与第二钢板(22)之间上下设置有两个方形钢管(23),两个方形钢管(23)之间设置有耗能内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兼具限位与自复位功能的装配式防屈曲耗能支撑,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钢槽(1)、防屈曲支撑组件(2)及自复位组件(3),所述防屈曲支撑组件(2)两侧均设置有第一钢槽(1),所述第一钢槽(1)与防屈曲支撑组件(2)围成的空间内设置有自复位组件(3),所述自复位组件(3)端部与防屈曲支撑组件(2)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兼具限位与自复位功能的装配式防屈曲耗能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屈曲支撑组件(2)包括第一钢板(21)及第二钢板(22),所述第一钢板(21)与第二钢板(22)之间上下设置有两个方形钢管(23),两个方形钢管(23)之间设置有耗能内芯(24),所述耗能内芯(24)两侧设置有第二钢槽(25),所述第一钢槽(1)嵌入第二钢槽(25),所述第一钢槽(1)与第二钢槽(25)槽口相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兼具限位与自复位功能的装配式防屈曲耗能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形钢管(23)内填充有混凝土,所述方形钢管(23)与耗能内芯(24)之间填充有无粘结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兼具限位与自复位功能的装配式防屈曲耗能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耗能内芯(24)两端为连接段(241),中部为屈服段(243),所述连接段(241)与屈服段(243)之间设置有限位段(242),所述连接段(241)、屈服段(243)及限位段(242)为一体,所述限位段(242)与第二钢槽(25)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兼具限位与自复位功能的装配式防屈曲耗能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段(242)两侧设置有限位翅(244),所述第二钢槽(25)侧壁设置有限位槽(26),所述限位翅(244)穿过限位槽(26)与第二钢槽(25)侧壁插接,所述限位槽(26)与限位翅(244)插接处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博,张子轩,杨柯,程非,张佳伟,
申请(专利权)人:长安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