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储能电池,尤其涉及一种储能电池自诊断控制电路及储能电池。
技术介绍
1、目前,国内外已有一些关于基于储能技术的备用电源系统的研究和应用,主要以锂电池为储能方式。相比于其他储能方式,锂电池具有体积小、能量密度高、充放电效率高、自放电率低等优势,因此广泛应用于备用电源领域。当不同种类的储能电池混用时,因为放电时间不同,会造成储能电池过量放电,对储能电池伤害较大,使得储能电池无法长期使用。
2、目前,储能电池管理系统的检测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对电池的电流电压进行监控。然而,现有的方法在检测过程中往往时间较长,无法实现对电池的在线和实时监控。因而,实有必要设计一种储能电池自诊断控制电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能电池自诊断控制电路,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储能电池检测时间较长,不能及时监控电池的状态的技术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储能电池自诊断控制电路,包括:供电电路,所述供电电路用于供电;主控电路,所述主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储能电池自诊断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储能电池自诊断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检测电路包括至少两组电芯的放电电压连接端,所述放电电压连接端包括正极连接端和负极连接端,所述正极连接端和所述负极连接端分别与所述主控芯片的不同引脚连接,所述正极连接端和所述负极连接端之间通过一第一MOS管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与源极与所述负极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与正极连接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储能电池自诊断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电路还包括一反接检测电路,所述反接检测电路包括第一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储能电池自诊断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储能电池自诊断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检测电路包括至少两组电芯的放电电压连接端,所述放电电压连接端包括正极连接端和负极连接端,所述正极连接端和所述负极连接端分别与所述主控芯片的不同引脚连接,所述正极连接端和所述负极连接端之间通过一第一mos管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与源极与所述负极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与正极连接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储能电池自诊断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电路还包括一反接检测电路,所述反接检测电路包括第一热敏电阻、第三十五电阻、第三十六电阻、第四二极管、第八光耦和第八电阻,所述第一热敏电阻的一端接地,所述第一热敏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八光耦的正极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八光耦的负极输入端依次与所述第三十五电阻、所述第三十六电阻和所述第四二极管连接后接入所述供电电路,所述第八光耦的负极输出端接地,所述第八光耦的正极输出端分别与所述供电电路和所述主控芯片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储能电池自诊断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电路还包括一主动限流电路,所述主动限流电路包括第十三三极管、第二光耦和第九mos管,所述第十三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主控芯片连接,所述第十三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十三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光耦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光耦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九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九mos管的漏极与所述主控电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储能电池自诊断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讯电路包括第八三极管、第一光耦、第三光耦、第五光耦、第一收发器、第一共模电感、第一静电二极管和第一通信接口,所述第八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主控芯片连接,所述第八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光耦的负极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八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玉成,秦东年,李斌,路耀岩,高建成,单辉,梁月宇,杨昌银,朱凯,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昆宇电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