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线引导器和钓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1987 阅读:3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提供一种钓线引导器,使钓线引导器相对竿体难于移动。在钓线引导器(3)的环保持部(7)形成缺口部(17)。因此,当向支脚部的表面涂布粘接剂(液体)时,该粘接剂穿过缺口部而到达根端边缘,并从那里流动并落到竿体(s)的外周面上固化,故支脚部(5)被牢固固定在竿体上。另一方面,在缺口部产生毛细管现象,向缺口部之间的间隙流入的粘接剂(液体)从该间隙爬升,并进一步沿竿尾侧的嵌合凹部(15)和竿头侧的嵌合凹部(21)爬升。因此,嵌合凹部的两侧都被固化了的粘接剂(A)所填埋,环保持部的保持框即使有缺落部,导线环(R)也被牢固地固定于环保持部,环保持强度没有损失。且在谋求重量轻的基础上能够防止盐在嵌合凹部的滞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过缠绕线的缠绕和粘接剂的涂布而被固定于竿体的钓线引导器和 固定有该钓线引导器的钓竿。
技术介绍
通常在把钓线引导器向竿体固定时,在把钓线引导器的支脚部载置在竿体外周面 上的状态下通过把支脚部和竿体整个缠绕上缠绕线而首先把钓线引导器相对竿体绑紧。然 后在该绑紧的状态下把由合成树脂例如环氧构成的粘接剂向缠绕线缠绕的部分涂布以固定。但即使如上述那样固定,在对钓线引导器作用有使其支脚部从缠绕部分拔出的方 向的力时,支脚部偏离移动,在极端的情况下有时被拔出。于是,专利文献1有提案把支脚部的根端侧也利用粘接剂相对竿体外周面固定。 且该专利文献1中,通过使向支脚部表侧涂布的粘接剂的一部分从根端边缘向竿体外周面 上自然流动落下而使支脚部的根端边缘前方具有粘接剂。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9-298991号公报非专利文献1 :“2009Rod Components & Fishing Tackle” 富士工业株式会社, 2009年,72 73页但钓线引导器也有各式各样,向比较细的竿体竿尖侧安装的就存在有在一个支脚 部的根端使环保持部以向前方倒伏的姿势直接延伸设置的。这种钓线引导器由于在支脚部 的表侧与根端边缘之间夹着有环保持部而成为障碍壁,所以不能用专利文献1所教的方法 使支脚部的根端边缘前方具有粘接剂。另一方面,在涂布粘接剂时如非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是使用精加工电机,若 没有时则用手一边转动竿体一边进行笔涂布作业,使粘接剂液不偏涂且不垂滴地均勻附着 在竿体和缠绕线上。因此,对于上述那样的钓线引导器来说,从竿头侧放入笔尖而仅把粘接 剂涂布到支脚部的根端侧是非常难的,若勉强进行,则在导线环或环保持部上也附着有粘 接剂而显著有损美观的可能性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形状上想办法的钓线引 导器和通过使用该钓线引导器而能够把钓线引导器的支脚部相对竿体更加牢固固定的钓竿。本专利技术者最初考虑在环保持部形成从竿尾侧通到竿头侧的通孔时,由于必须按 照粘接剂(液体)流出程度的大小来设计该通孔,所以要切口到与导线环嵌合的内周边缘, 环保持强度会有意义的(有意的(二)下降,作为钓线引导器的实用价值反而降低。但对于 安装在竿尖侧竿体的小型号钓线引导器来说,意外的是被确认由于毛细管现象而粘接剂 被向导线环侧引导,从竿尾侧和竿头侧这两侧把在环保持部的保持框内周边缘与导线环的3外周边缘之间形成的嵌合凹部填埋,因此,环保持强度不会有意义的下降,而且结果是环保 持部能够有缺口部而重量轻,且特别是由于容易滞留盐的竿尾侧嵌合凹部被粘接剂填埋, 所以还能够期待有盐难于滞留的副效果,以至完成本专利技术。本
技术实现思路
1专利技术的钓线引导器具备一个支脚部、从所述支脚部的根端以倒伏 姿势延伸设置且嵌合保持导线环的环保持部,在所述支脚部载置在竿尖侧竿体的外周面上 的状态下来缠绕缠绕线,并通过实施粘接剂而被固定于所述竿体,其中,所述导线环外周边 缘的竿体侧最接近端与所述竿体外周面载置的所述支脚部底面的、在与竿轴垂直方向上的 距离是3mm以下,在所述环保持部从内周边缘向所述支脚部侧切口而形成使包含所述竿体 侧最接近端的导线环外周边缘露出的缺口部。本
技术实现思路
2的专利技术是在本
技术实现思路
1记载的钓线引导器中,缺口部的开口端窄。本
技术实现思路
3的专利技术是有本
技术实现思路
1或2记载的钓线引导器固定在竿体上的钓 竿,其中,粘接剂在支脚部中,从竿尾侧的缠绕部分越过缺口部还插夹在竿头侧的根端边缘 与竿体外周面之间,在环保持部中,从竿头侧和竿尾侧这两侧把在内周边缘与导线环之间 形成的嵌合凹部中所述缺口部侧部分填埋。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钓竿,钓线引导器的支脚部相对竿体被牢固固定,即使向拔出方向 加以力也难于移动。其环保持部虽然没把导线环的整个外周边缘包围,但维持有足够的环 保持强度。而且钓线弓I导器可谋求重量轻,且盐也难于滞留。 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钓竿的立体图;图2是图1钓线引导器的分解立体图;图3(1) (3)是图1钓线引导器的立体图、俯视图、侧剖视图;图4是用于制造图1钓竿的粘接剂笔涂布作业的说明图;图5是表示在图4的笔涂布作业后的粘接剂在支脚根端边缘处的固化状态的侧视 图;图6(1) (3)是说明在图4的笔涂布作业中粘接剂向竿头侧的嵌合凹部流入和 固化的图;图7是表示在图4的笔涂布作业后粘接剂在嵌合凹部固化状态的侧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钓竿3钓线引导器5支脚部7环保持部9内周边缘11保持框13腿部15 (竿尾侧)嵌合凹部17缺口部19开口端21(竿头侧)嵌合凹部s竿体t缠绕线R导线环rl (外周边缘的)竿体侧最接近端r2(外周边缘的)露出区域d距离w缺口部的宽度尺寸Wl开口端的宽度尺寸w2内侧的宽度尺寸 f笔具体实施例方式按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钓竿1。首先,按照图1说明钓竿1的概略整体结构。竿体s比较细,在该竿体s的竿尖侧安装着钓线引导器3。钓线引导器3是把一块金属制平板材料通过冲床加工而冲压成规定的框状,进而 通过弯曲加工而成型为规定的立体形状,包括一个支脚部5和从支脚部5的根端以倒伏姿 势延伸设置的环保持部7。在环保持部7的内周边缘9嵌合保持着硬质材料制的导线环R。支脚部5作为整体是大致舌片状,与竿体s的外周面对应而稍微弯曲。把钓线引 导器3向竿体s安装时把支脚部5的根端朝向竿头侧,环保持部7向竿头侧倾倒。环保持 部7的外侧区域被拉伸加工成筒状,外侧边缘朝向竿尾侧。在把钓线引导器3的支脚部5载置在竿体s外周面上的状态下,向支脚部5和竿 体s整体缠绕缠绕线t,把支脚部5相对竿体s绑紧。以缠绕部分为中心涂布粘接剂A。粘 接剂A在液体状态下被涂布,使从缠绕线t之间的间隙向竿体s侧侵入并固化。因此,成为 支脚部5、竿体s和缠绕线t被固化的粘接剂A相互接合的状态。粘接剂A在其他区域也进 行粘合,但关于这点与环保持部7的特殊形状有关,在后面详述。下面,按照图2 图3详述钓线引导器3的环保持部7的特殊形状。环保持部7包括包围内周边缘9的保持框11和把保持框11以竖立设置姿势支 承的腿部13,该腿部13延伸设置到支脚部5的根端。导线环R与保持框11嵌合。环保持 部7由于如上述那样被拉伸加工成筒状,所以在保持框11与导线环R之间在竿尾侧形成比 较深的嵌合凹部15。且在竿头侧也形成浅的嵌合凹部21。考虑到是向竿体s的竿尖侧安装,把嵌合的导线环R外周边缘r中最靠近竿体s 的最接近端rl与支脚部5底面的、在与竿轴垂直方向上的距离d设计成是3mm以下。保持框11与腿部13相连的部分除了外周边缘之外是大致平板状。把该平板状的 壁切口而形成缺口部17。缺口部17把内周边缘9向支脚部5侧切口,成为在竿轴方向上 贯通的通孔。缺口部17从竿轴方向看是碗状,开口端19的宽度尺寸w2比内侧的宽度尺寸 wl窄,开口端19窄。保持框11由于在缺口部17处有缺落,所以在导线环R的外周边缘r 中,下侧部分r2被露出。下面按照图4说明粘接剂(液体)a向钓线引导器3的支脚部5的涂布作业。一边转动竿体s 一边用笔f把粘接剂(液体)a向缠绕着缠绕线t的部分涂布。在 进行两次涂布的情况下,第一次涂布是把笔f轻轻放置在缠绕部分上进行,涂布的薄,使粘 接剂(液体)a充分向缠绕线t之间浸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钓线引导器,具备:一个支脚部、从所述支脚部的根端以倒伏姿势延伸设置且嵌合保持导线环的环保持部,在所述支脚部载置在竿尖侧竿体的外周面上的状态下、来缠绕缠绕线,并通过实施粘接剂而被固定于所述竿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环外周边缘的竿体侧最接近端与所述竿体外周面载置的所述支脚部底面的在与竿轴垂直方向上的距离是3mm以下,在所述环保持部从内周边缘向所述支脚部侧切口而形成使包含所述竿体侧最接近端的导线环外周边缘露出的缺口部。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9-6-29 153760/09一种钓线引导器,具备一个支脚部、从所述支脚部的根端以倒伏姿势延伸设置且嵌合保持导线环的环保持部,在所述支脚部载置在竿尖侧竿体的外周面上的状态下、来缠绕缠绕线,并通过实施粘接剂而被固定于所述竿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环外周边缘的竿体侧最接近端与所述竿体外周面载置的所述支脚部底面的在与竿轴垂直方向上的距离是3mm以下,在所述环保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村一仁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