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竿与钓线引导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2252 阅读:2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钓竿和钓线引导器,该钓线引导器相对竿体难以移动。在该钓线引导器的脚部的左右两侧形成有分别向外侧突出的一对突出部,并且,左右两侧的宽度从脚底朝向所述一对突出部逐渐变窄。另外,在将所述脚部的全长设为100%的情况下,一对突出部的脚底侧根部位于从脚尖70%~80%的范围内。在竿体(s)上载置该脚部并缠上卷线(t)后,如果将该卷线(t)从突出部的脚底侧根部或者其前后方向附近抽出,则从突出部的跟前向脚底侧勒紧而存在系紧力增强的卷列部,从而脚部难以滑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过用巻线缠上而紧缚在竿体上的钓线引导器以及紧缚该钓线引导器的钓竿。
技术介绍
通常,在竿体上固定钓线引导器时,在竿体上载置钓线引导器的脚部的状态下,通过横跨脚部和竿体缠上巻线,首先将钓鱼引导器紧缚在竿体上。接着,在该紧缚的状态下,将具有粘接性的合成树脂剂涂在巻线的线巻列部分而加固。 即使如上所述进行了固定,如果沿着该脚部从线巻列部分脱出的方向对钓线引导器施加力,则脚部也容易滑动,在极端的情况下会导致脱出。 于是,为了阻止脚部的滑动,在专利文件1和2中提出了在脚部的左右两侧形成向外侧突出的一对突出部的方案。 专利文件1 :日本外观设计注册第455238号的相似外观设计注册第1号公报 专利文件2 :日本实公昭62-1904号公报 然而,即使根据专利文件1和2在脚部形成了突出部,脚部仍然也较容易进行滑动。
技术实现思路
于是,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善脚部形状的钓线引导器及钓竿,该钓竿通过使用所述钓线引导器将钓线引导器的脚部能够更加牢固地固定在竿体上。 通常考虑到作业效率,采用缠线机对巻线施加一定的张力并进行缠绕作业。另外,由于突出部的脚底侧跟前的宽度窄,因此巻线在该部位的系紧力比突出部相对小。本专利技术人通过改变脚部的突出部的位置等,在巻线的线端处理作业中勒紧巻止侧的线巻列时使突出部的跟前的线巻列部勒紧,成功有效地阻止了脚部的滑动。 第一方面专利技术的钓竿用的钓线引导器,横跨钓线引导器的脚部和竿体缠上巻线而将所述脚部紧缚在所述竿体上,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脚部的全长设为100%的情况下,从所述脚部的宽度方向两侧分别向外侧突出的一对突出部的脚底侧根部位于自脚尖的70 % 80 %的范围,并且,所述脚部的宽度从其脚底到所述脚底侧根部逐渐变窄。 第二方面的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专利技术所述的钓线引导器中,一对突出部的形成部位的最大脚宽尺寸被设定为小于或大于脚底的脚宽尺寸。 第三方面的专利技术是第一方面专利技术或第二方面专利技术所述的钓线引导器被紧缚于竿体而构成的钓竿。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钓竿,钓线引导器牢固地紧缚在竿体上,并且即使沿着脱出的方向施加力也难以移动。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钓竿的立体图; 图2是安装在图1的钓竿上的钓线引导器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的钓线引导器的俯视图; 图4是用于制造图1的钓竿的、巻线的缠绕作业的说明图; 图5是继图4后巻线的线端处理作业的说明图; 图6 (1)、图6 (2)、图6 (3)是针对图4和图5表示从线巻列部抽出巻线后的勒紧作业开始前、中途、结束后的状态变化的图; 图7(1)、图7(2)是针对图4和图5表示每个线巻列部位的勒紧力不同的图; 图8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器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钓竿 3钓线引导器(第一实施方式) 5环保持部 7展卿 9锥部 ll,ll一对突出部 s竿体 t巻线 z线巻列部 A脚底 B根部 C顶点 D脚尖 xl —对突出部11, 11的形成部位的最大宽度尺寸 x2脚底的宽度尺寸 21钓线引导器(第二实施方式) 23,25脚部具体实施例方式根据图1至图7说明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钓竿1。 首先,根据图1和图2说明钓线引导器3的整体结构。 钓线引导器3的引导框架由环保持部5以及从环保持部5下侧直接延伸后向竿尾侧延伸的脚部7 —体地形成。脚部7其整体形成为大致舌片状,并且与竿体s的外周面对应稍微被弯曲。在环保持部5中内嵌并固定有由硬质材料制成的引导环13。上述的引导框架通过如下工序形成,即通过对一枚金属制平板材料进行冲压加工并打孔成规定的框架形状,进而进行弯曲加工成形为规定的立体形状而形成。 在竿体s上载置钓线引导器3的脚部7的状态下,横跨脚部7和竿体s缠上巻线t而形成线巻列部z,脚部7被紧缚在竿体s上。 根据图3详细说明脚部7的形状及尺寸的特征。 脚部7相对宽度方向中心线大致线对称。脚部7宽度方向两侧的侧边从脚底(A)向脚尖(D)侧直到中途以直线状延伸,并且以越靠近脚尖(D)侧越相互接近的方式倾斜。即,脚部7构成其宽度从脚底(A)到中途的边(B)逐渐变窄的锥部9。另外,锥部9的倾角(e)优选最大到5。。 附图标记11, 11表示一对突出部。该一对突出部11, 11分别从脚部7的宽度方向两侧朝向外侧以大致三角状突出。 各突出部11的脚底侧根部位于锥部9的脚尖侧边端的(B)上。因而,以下记载为脚底侧根部(B)。 在各突出部11的侧边中脚底侧12构成陡坡,脚尖侧构成缓坡。脚底侧12在相对轴方向中心线垂直地延伸的情况下突出效果最好,但是,在其前后的巻列彼此之间容易出现间隙,外观性不好。因而,如图所示,脚底侧12优选向脚尖侧倾斜。 另外,脚部7宽度方向两侧的侧边在比突出部11,11更靠脚尖(D)侧的位置,沿着突出部11, 11的缓倾斜边圆滑地直接朝向内侧,在脚尖(D)侧收集成束。 如果将脚部7的全长即从脚尖(D)到脚底(A)的正下方的宽度方向中心线的长度设为100%,则根部(B)位于其70% 80%的范围内。在线端处理作业中,抽出巻线t的合适位置在脚部7全长的70% 80%的范围,在比该范围更靠近脚底(A)侦U,则巻线t容易松弛,在比该范围更靠近脚尖(D)侦U,则巻线t难以抽出。因而,将从该范围抽出巻线t作为前提,设定两侧的根部(B)的位置。 另外,一对突出部11, 11的形成部位的最大脚宽尺寸,即本实施方式的构成突出部11, 11的三角形的顶点(C)之间的距离尺寸(xl)与脚底(A)的脚宽尺寸(x2)相同或比脚底(A)的脚宽尺寸(x2)小一些,突出量被抑制,这是因为如果突出部11比脚底(A)向外侧突出的量更多,特别是在细的竿体s上安装时突出部鼓出而损害美观。 接着,参照图4和图5的每个工序的状态变迁图,说明在竿体上用巻线t勒紧脚部7的作业,该作业分成线缠绕作业和线端处理作业。 首选,使用绕线机按照以下工序进行缠绕作业。(工序1) 将钓线引导器3载置于竿体s的规定位置上,在竿体s上自脚部7向竿尾侧稍微离开的附近施加一定的张力并开始缠绕而一直延伸到脚部7,横跨脚部7和竿体s继续缠绕。(工序2) 在最后的数圈处夹持拉线环r。该夹持部位在相对的根部(B)、(B)的连接线上或者其附近。另外,在图5的情况下将拉线环r夹持在最后9圈的位置。(工序3) 继续进行缠绕,在脚部7的脚底(A)上额外多缠绕一圈而形成线巻列部z。 通过以上工序完成线缠绕作业。 (工序4,5,6) 结束缠绕后,将巻线t的端部穿过拉线环r,然后强拉拉线环r,从线巻列部z的列(9)和列(10)之间抽出。 由此,巻线t的端部从巻止侧进入线巻列部z和竿体s之间,进而跟着拉线环r从巻列(9)和巻列(10)之间被抽出。 (工序7,8) 将抽出的巻线t直接沿着缠绕起始方向强拉而进行勒紧。然后,剪掉被抽出的巻线t的根。 通过以上工序完成线端处理作业。 在上述的作业中每个工序都是从以前惯用的工序。然而,在本专利技术中,为了使钓线引导器3的脚部7具有与现有产品不同的形状特征,通过从线巻列部z抽出巻线t后的勒紧作业,系紧状态发生特殊的变化。 下面,参照图6和图7详细说明从线巻列部z抽出巻线t后的勒紧作业开始前、中途、结束之后的状态变化。 结束(工序6)而形成的线巻列部z是缠上施加一定的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钓线引导器,被安装在钓竿上时,横跨钓线引导器的脚部和竿体缠上卷线而将所述脚部紧缚在所述竿体上,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脚部的全长设为100%的情况下,从所述脚部的宽度方向两侧分别向外侧突出的一对突出部的脚底侧根部位于自脚尖的70%~80%的范围,并且,所述脚部的宽度从其脚底到所述脚底侧根部逐渐变窄。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村一仁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