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簧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1551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使弹簧钩的连接性能提高,谋求制造成本的削减。一种由1根金属线弯曲而形成的弹簧钩(10),其包括第1准环(12)、第1线部(13)、第2线部(14)、第3线部(15)、第4线部(17)、第5线部(18)、第6线部(19)、第2准环(20)。另外,具有起伏部(21),其从上述第2准环(20)的末端开始,在上述第1线部(13)和上述第6线部(19)之间延伸到中途而形成,并在此处终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弹簧钩。其一般将l根金属线弯曲而形成,但是,还包括 塑料成形的类型。
技术介绍
现在最常用的弹簧钩为下述的专利文献1的图3所示的类型。在没有 基本的变化的状态,半世纪以上而使用的原因在于,该技术在制造方面和 使用方面,完成度非常高。如果这样,也许可以说明是改良困难的技术领 域。专利文献1: JP实公昭25—8253号文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已有技术的弹簧钩,提高连接性能,并且 谋求制造成本的削减。本专利技术的弹簧钩,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准环,其从起点延伸而形 成;第1线部,其从第1准环向前方延伸而形成;第2线部,其从上述第 l线部垂直地立起而形成;第3线部,其从上述第2线部向后方延伸而形 成;第4线部,其从上述第3线部经由U形弯转部向前方延伸而形成;第 5线部,其从上述第4线部与上述第2线部平行地下降而形成;第6线部, 其从上述第5线部向后方与上述第1线部平行地形成;第2准环,其形成 于上述第6线部的末端;起伏部,其从上述第2准环的末端开始,在上述 第1线部和上述第6线部之间延伸到中途而形成,并在此终止。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起伏部从第2准环的末端,在第1线部和第6线部之间 延伸到中途而形成,并在这里终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案,像之后图3和图 4中进行比较说明的那样,由于起伏部的作为弹簧的强度强,故弹簧钩牢固地与止动器连接。由此,也没有因不小心而脱开的情况,实现稳定。另 外,由于所采用的材料少,故造成成本的降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弹簧钩10的整体立体图,表示与止动器(环套)30 连接的状态;图2 (a)为俯视图,(b)为仰视图,(c)为侧视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弹簧钩的使用状态的剖视图4为上述专利文献1的图3的弹簧钩的使用状态的剖视图。符号的说明符号IO表示弹簧钩;符号11表示起点;符号12表示准环;符号13表示第1线部;符号14表示第2线部;符号15表示第3线部;符号16表示U形弯转部;符号17表示第4线部;符号18表示第5线部;符号19表示第6线部;符号20表示准环;符号21, 21A表示起伏部;符号22表示末端;符号30, 30A表示止动器。具体实施例方式像本说明书最开始部分所述的那样, 一般,本专利技术的弹簧钩通过金属 丝成形,但是,也可通过塑料而一体成形。在本专利技术中,准环不是完全封闭的环,而是在曲线部的接头不作为 环连接,进一步向环外延长而形成的部件。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平行也可以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完全平行,比如,4允许10。以下程度的倾斜。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线部一般是直线,但是,不但包括某种程度的 曲线,还包括比如下述的例外。最好,上述U形弯转部周边不是直线,而向外方倾斜。该倾斜具有容 易将弹簧钩钩挂于止动器上的效果。还有,第2线部和第5线部也可不为直线,可为像在专利文献1中所 示的那样的曲线。 实施例1下面根据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l个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弹簧钩10的整体立体图,表示与止动器(环圈)30 连接的状态。各自通过将环部借助线缝于布上而固定于衣服的开闭部等 上。图2 (a)为俯视图,(b)为仰视图,(c)为侧视图。像这些附图所示的那样,本实施例的弹簧钩10通过1根金属丝弯曲 而形成。如果以符号ll为起点,在形成第1准环12之后,向前方延伸, 形成第1线部13,接着垂直地立起,形成第2线部14。从该第2线部14, 向后方延伸,形成第3线部15。从该第3线部15的后部,形成U形弯转 部16,向前方延伸,形成第4线部17。接着,从第4线部17,与第2线 部14平行地下降,形成第5线部18。然后,向后方与第1线部13平行地 形成第6线部19。在该第6线部19的末端,形成第2准环20。从第2准 环20的末端开始,在第1线部13和第6线部19之间,延伸到中途,形 成起伏部21,然后,在符号22处结束。在这里,起伏部21由平坦部和山形的突起部形成。第1线部13和第 6线部19,第2线部14和第5线部18,第3线部15和第4线部17,分 别为基本相同的长度。第1、第6线部13、 19和第3、第4线部15、 17 基本平行。另外,第1准环12和第2准环20为基本相同的尺寸。构成第3线部15和第4线部17的界线的U形弯转部16像图2 (c) 所示的那样,稍向上立起而形成倾斜部。该倾斜具有容易将弹簧钩10钩 挂于止动器30上的效果。本专利技术与已有例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形成起伏部之后,金属线在符 号22处终止。在已有例中,比如,像上述专利文献l的图3所示的那样,从起伏部进一步延伸,再次立起,然后,在第3线部和第4线部之间延伸,在u形弯转部的附近终止。采用图3和图4,对本专利技术的弹簧钩和上述专利文献1的图3的弹簧 钩进行比较。在本专利技术的弹簧钩(图3)中,如果将弹簧钩10钩挂于止动器30上, 则通过由起伏部21和第3、第4线部15、 17夹着的狭窄部承受阻力。由 于末端22为自由端,故起伏部21可自由地向下方运动。如果穿过该狭窄 部,则起伏部恢复到原始的位置,故将弹簧钩10和止动器30连接。相对该情况,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图3的弹簧钩(图4)中,起伏部 21A的末端不是自由端,像上述那样,从起伏部21A进一步延伸,具有立 起部23和第7线部24。于是,如果止动器30A通过狭窄部承受阻力,则 止动器将第3、第4线部15A、 17A和第7线部24上抬。由于由3根金属 线形成,故起伏部21A的作为弹簧的强度过强,在长期使用之后,弹簧的 恢复力变弱。根据本专利技术,在起伏部21上,不作用现有例的第7线部那样的多余 的力,作为弹簧的强度强,由此,弹簧钩10与止动器30牢固地连接。由 此,也没有因不小心而脱落的情况,是稳定的。另外,由于所采用的金属 线较少,故成本削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弹簧钩(10),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1准环(12),其从起点(11)延伸而形成; 第1线部(13),其从第1准环(12)向前方延伸而形成; 第2线部(14),其从上述第1线部(13)大致垂直地立起而形成; 第3 线部(15),其从上述第2线部(14)向后方延伸而形成; 第4线部(17),其从上述第3线部(15)经由U形弯转部(16)向前方延伸而形成; 第5线部(18),其从上述第4线部(17)与上述第2线部(14)平行地下降而形成;   第6线部(19),其从上述第5线部(18)向后方与上述第1线部(13)平行地形成; 第2准环(20),其形成于上述第6线部(19)的末端; 起伏部(21),其从上述第2准环(20)的末端开始,在上述第1线部(13)和上述第6 线部(19)之间延伸到中途而形成,并在此终止。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8-7-24 2008-1904621.一种弹簧钩(10),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准环(12),其从起点(11)延伸而形成;第1线部(13),其从第1准环(12)向前方延伸而形成;第2线部(14),其从上述第1线部(13)大致垂直地立起而形成;第3线部(15),其从上述第2线部(14)向后方延伸而形成;第4线部(17),其从上述第3线部(15)经由U形弯转部(16)向前方延伸而形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板谷清孝大石富久雄
申请(专利权)人:摩理都株式会社大石金属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